分享

“我老婆很好,但我还是离婚了”

 医路守候 2020-07-12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罗素自传》。

《罗素自传》

[英]伯特兰罗素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罗素自传》 来自水木君说 00:00 17:28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自由应该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忽视了这种机会,只一心为了自由而被现实打击的支离破碎。

号称被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而支配了一生的罗素,在他的一生中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体现在他的《罗素自传》三卷中,就成了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罗素的一生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他把追求真理和正义作为终身的事业。作为数学家,他主要的贡献当然是在数理逻辑方面和由此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这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世界和平四处奔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素自传》一共有三卷,揭示了支配着罗素生命之舟的三种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展示了他95年的生命长河里经历的腥风血雨和幸福快乐,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童年、祖母,孤独的罗素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位影响他成长的人,在小罗素的内心里也有这么一位重要的人,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的童年,还包括整个人生。

1872年,罗素出生在一个英国清教徒贵族家庭,祖父曾是英国首相。由于父母去世较早,罗素由祖母带着度过了严格的清教徒式的童年。但罗素很痛恨这种清教徒式的生活,却也深受祖母的影响。

祖母是罗素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作为一个苏格兰长老会的教徒,祖母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是自由派,但在有关道德方面的事情上却要求十分严格。

她用维多利亚时代的情趣去衡量所有的事情,在她看来,每种情趣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能因为一讲冷酷的逻辑就得对另一种情趣让步;

她是个很有教养的人,能够准确无误地用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说话而不带任何一点特殊口音;

她熟知莎士比亚、弥尔顿和18世纪的诗人;

她能够背诵黄道12宫和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对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古典作品也了然于心……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女人,却在教育中忽略了所有包含着推理论证的事物。她不知道河上的船闸是怎样工作的,虽然罗素已经听到过很多人想方设法地想要给她讲清楚;

她的道德标准属于维多利亚清教徒式的,没有什么能够说服她,她无法容忍雪莱,认为他的生活是邪恶的,就连屠格涅夫有次送她一本书,她都从来没有去读过。

祖母不喜欢酒,厌恶烟草,只吃最清淡的食物,几乎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她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年幼的罗素,甚至害怕失去她。但随着罗素渐渐长大,这种种局限又开始成为了束缚他的绳索,使他难受。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罗素却越来越意识到祖母在塑造自己人生观上所做起到的重要作用。她的无所畏惧和公益精神,以及她对习俗的蔑视和不盲从大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一直对罗素影响深刻,甚至他值得去效仿。

在祖母送给罗素的一本《圣经》里,扉页写着“你不可追随众人去行恶事。”

这话一直鼓舞着罗素在以后的生活中从来不害怕自己属于少数派。

罗素的童年在祖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生活也变得十分自律,只是没有父母陪伴的罗素还是感到无比的孤单。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独自待在花园里,年复一年地在一个地方寻找白樱花,在另一个地方寻找红尾鸲的窝;他知道在哪里能够发现最早的风铃草,而哪株橡树长叶最快……

整个童年,罗素都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也找不到能够和自己说说话的人,是大自然一直陪伴着他,当然还有后来的数学书,让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罗素是在1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老师是他的哥哥,而这无疑是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他一头栽了进去,无法自拔。

初次认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罗素从来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妙的东西,当他学过第五命题后,哥哥就告诉他一般来说都会认为这个命题很难懂,但罗素却觉得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这也是罗素第一次见识到自己的某种智力,从此罗素就开始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整个青年时期都不让别的事情来妨碍自己,直到38岁,和怀特海一起完成了《数学原理》,数学成了他的主要兴趣和幸福源头。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大学的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得了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

1894年,罗素参加了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完成了研究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同时被指定为英国驻巴黎的名誉参赞。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一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这一切,并尽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受益终身。

在爱海情湖里浮沉,

在现实艰难中前行

罗素在自传中很坦然地说,在成年的时候自己对性充满了向往,开始渴望坠入爱河。

对爱情的追寻,最初是因为它能给罗素带来狂喜,而这种巨大的狂喜甚至让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余生来换取。

其实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爱情能够消除罗素的孤独,从小在可怕的孤独中成长的他,渴望有人和自己一起直视那冰冷的、深不可测,死气沉沉的深渊。

艾丽丝是罗素的初恋,比他大五岁,是一个独立、美丽、有思想的女子。她的身上有罗素在彭布罗克邸园中体会过的,一直珍爱的那种单纯的亲切,是罗素心中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他对爱情最初的渴望。

1893年5月,罗素成年了,从那个时候起,他和艾丽丝之间的关系就越过了保持着一定距离的爱慕之情,但羞涩让罗素带着无限的踌躇和恐慌,按照当时的习惯,试着去求婚,但并没有得到艾丽丝明确的答复,只是愿意继续交往、通信,让时间去决定是否结婚。

时间对罗素还算友爱,在他结束优等学位考试时,艾丽丝已经明确答应要和他订婚了,但这个时候却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只是,他们没有权利控制罗素的感情和行动,只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他的思想。

他们找来罗素家一个很老的家庭医生,从医学遗传的角度告诫他们,如果结婚,孩子很有可能会遗传艾丽丝母亲的精神疾病,而这对当时的社会也好,罗素也罢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罗素和艾丽丝为此纠结、讨论了很久,甚至想要放弃,但最终他们决定结婚,不要孩子。这无疑是一颗威力非凡的炸弹,把身边的人都炸得魂飞魄散,气得直扯头发。但罗素已经下定了决心,艾丽丝带给他的快乐和幸福让他选择了爱情。

不过,这次的爱情并没有给罗素带来长久的愉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和艾丽丝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分歧,特别是艾丽丝的母亲,让他十分厌恶,以至于不经意间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艾丽丝身上去。

艾丽丝母亲是一个冷酷的人,她对待丈夫的方式让人发指,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让人无法理解。她不但教育孩子藐视男人和讨厌性,而且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让人无所适从。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和平的同时,也打破了个人生活的宁静。

罗素看到怀海特夫人因为疼痛而满床打滚,内心第一次对人类的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一瞬间,他似乎理解了所有人心底的孤独和无法避免的痛苦,这种神秘的体验,因为战争,让他的关注逐渐转移到政治上,同时决定彻底离开艾丽丝。

之后,他爱上不同的女人,先后结了四次婚。这些婚姻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触,但不管怎样,他对爱情的狂热渴望和追求伴随了他的一生。

罗素人生的前半段渴求取得一些成就,为人类知识添上一块拼图。但战争使他对人生和人性产生了疑惑和迷茫,以至于他将精力投入到政治、社会以及哲学上。所以他的身份多了几道光环:数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运动推动者、思想家等等。

他最畅销和最让人知晓的作品,不是花了9年写成的《数学原理》,而是《哲学的历史》和《幸福之路》。

哲学史上的“倒霉孩子”

为世界和平而奔忙

师傅太强,做徒弟的就会有很大压力。这句话拿来形容罗素,一点都不假。

青年时期的罗素在剑桥和牛津之间游走,一共遇到了四位名师。他们分别是牛津的布拉德雷、席勒和剑桥的怀特海、麦克塔加特。这四位名师除了布拉德雷外,都还是很喜欢罗素的,毕竟他在30多岁的时候就写成了鸿篇巨制《数学原理》。但在席勒和怀特海的晚年评价里,罗素只是一个“倒霉孩子”。

20世纪初,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开始盛行,信息论则刚刚开始萌芽,哲学成为人类只是统筹和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环节,不少哲学家已经开始迈向心灵哲学这个话题。

那时候,最活跃的就是生命哲学,但它却面临着两个难题,而罗素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举步维艰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罗素的表现却让四位导师很是失望,无奈之下,发出了“这个倒霉孩子”的感慨。1944年,罗素带着孩子回到英国,他的生活被公事和私事搅得一团糟,但比这更糟糕的是在核问题上,他一直处于一种困惑焦虑状态。

罗素看来,一场核战争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但除非东西双方的政策都有所改变,否则一场战争在所难免。为此,罗素开始到处奔走演讲,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场的演讲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但所有人都为演讲鼓掌,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会发生,他们甚至认为这会是孙子辈之后才可能出现的事情。尽管在广岛核爆炸事件中,日本已经死了数十万人,但没有一个人懂得英国只是因为幸运而得以幸免。

人们有些议论,但没有任何行动,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让罗素很无语,也有不少人指责他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居然一直鼓吹战争的威胁。

不过,罗素并没有放弃,他不厌其烦地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即使现实让他无能为力。就这样,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乱,越来越悲观,甚至愿意去尝试人们提出的任何一种可以避免核战争的方法。

1948年10月,罗素被英国政府派去挪威,劝他们加入反俄联盟。他乘坐的水上飞机在特隆赫姆的水面上降落时,正好遇上暴风雨和寒冷天气。大风掀翻了飞机,直冲水面,撞了一个大洞,海水一下子涌了进来。罗素的座位就在窗边,这个76岁的老人,和吸烟舱里的其他的乘客一起,从窗口爬了出去,游到救援的小船旁,安全获救。

这次经历在罗素的心里有着深刻的印象,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四处奔走,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整个20世纪四五十年代,罗素撰写了很多有关战争危险的文字,并真切体会到越来越需要行动。于是,1955年,他争取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罗素向各国著名科学家征集签名,召开了世界性会议,商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来应对因为原子武器的出现而面临的危机。因为这次签名的科学家,很多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份宣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逐步演变为《维也纳宣言》。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了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

他反对越南战争,1967年5月和萨特一起,成立了一个被称为“罗素法庭”的民间法庭,以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逝世,他的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人,应该怎样过一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那样: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或许,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但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愿我们年老时都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君说”,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