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烟雨楼的博客 (宋代词部分)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南宋前期,当时国家和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不仅再是为浅斟低唱、轻歌曼舞服务的工具,它成了爱国者手里的武器,在反映民族斗争方面起了突出的鼓舞作用,为中国的词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渡以后,一批主战派人物诸如岳飞、李纲、赵鼎、胡铨、张元幹、张孝祥等人,纷纷拿起笔来战斗,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豪放词,成为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继而起之的是大词人辛弃疾,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忠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从辛派词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李纲、赵鼎、胡铨等人可说是豪放词派的先驱,至于张元幹、张孝祥、叶梦得等人本是学习苏轼词疏宕明快风格的,不过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他们的基调变得悲壮激烈而走向豪放;他们是苏轼词过渡到辛弃疾豪放词派的桥梁。 辛弃疾在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进一步开拓题材,扩展意境,转变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他沿着苏轼"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而又"以文为词";将经史子集任意驱遣,并以口语入词,摆脱音律和纤艳语言的束缚,融汇诗歌无事无意不可入、辞赋铺叙敷衍、散文舒卷自如、宏放不羁的特点,构成了辛词的豪放风格。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导,但有兼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的风格。刘克庄在《后村大全集》中论及辛词"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一部《稼轩词》,或慷慨,或委婉,或清新,或雅洁,风格多样,不局限于一体一式。 辛弃疾的艺术特色除了表现在风格的多样化上,还表现在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 ,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这变化飞动的意象,渗透着词人激荡奔放的感情,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于浪漫主义想象,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 与辛弃疾同时驰突于词林的,还有陆游、陈亮、刘过、岳珂、戴复古、韩元吉、杨炎正诸家,他们在抗金问题上主张一致,同作壮词感愤时事,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彼此相近,遂自然形成了一个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在南宋前期,辛派词成为词坛的主要流派。 到了南宋后期,经历了几十年至百余年的偏安,词坛上征歌选舞的潮流开始抬头,但有一部分词人仍然继承辛弃疾的爱国传统,如刘克庄、文天祥、汪元量、葛长庚、刘辰翁、吴潜、陈人杰等人,都属于后期的辛派词人。他们愤慨时事,深刻放映了时代的悲剧,闪耀着宋词的最后光辉。这其中以前期的陈亮、刘过及后期的刘克庄为辛派词的主要代表作家,他们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最能体现出辛派词的本色。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五十七)
(宋代词部分)吴文英的词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在宋代词坛上,吴文英是重要的一家,也是颇有争议的一家。他的词上承周邦彦,时人曾有言曰: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也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 不过吴文英词也有着不同于周邦彦词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他在运思、运笔方面,往往另辟思路,别有笔法,多用密丽变幻之笔抒写深微窈冥之思。他造语工曲,喜用代字、丽字、实字。这些创作特点为其作品渲染上了一层特异色彩,近似李贺、李商隐的诗。 正是由于吴文英词与二李诗相似,所以它既以其所呈现的异彩而对人有特殊的吸引力,又以其有异于常调而不易为人所接受,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既说过"梦窗深得清真之妙",亦指出:"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而张炎《词源》中在称赞梦窗词"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蔓之词,自成一家"的同时,又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在元明两代,梦窗词流传不广,甚至几乎湮没,但明末清初又重显于世。而到了清末民初,学梦窗词已蔚然成风。不过近几十年来,对梦窗词的评价又从极褒走向了极贬,王国维和胡适等学者都对梦窗词颇有微词。 其实,如张炎因主张"词要清空",就尊姜贬吴,从偏爱、派见出发,要求把文学作品纳入统一的艺术模式中,固不可取,但如清朝时般独尊周、吴也同样狭隘。就梦窗词本身的得失而言,他的部分作品确有堆砌辞藻之病,晦涩凌乱,但就此一概抹杀又未免有失偏颇。 要领会梦窗词,有时侯不是很容易;叶嘉莹在《拆碎七宝楼台》一文中认为,梦窗词不易欣赏和了解的原因在于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其一是他的叙述往往使时间与空间为交错之杂揉;其二是他的修辞往往但凭一己之感情所得,而不依循理性所惯见习知的方法。" 至于梦窗词集中那些富有艺术吸引力而又足以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均是密中见疏,实中见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密丽深曲见长,又具有空灵回荡之美。何况他也有一些作品,非但没有堆砌晦涩,而且以正是清空疏快取胜;还有的作品也是笔调流利,清空如话。 正如蔡柯亭所说:梦窗词,用事下语,诚有深入而未能显出者,然《四稿》中不晦涩之作,细绎之,亦实在不少。" 对梦窗词的思想内涵,有些词选中批评其作"内容贫乏,脱离现实",或批评其"只追求形式,忽略内容"。如果通观吴文英的全部词作,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置身于那样一个山河破碎、国事日非的现实环境之外,或触景伤怀,或感昔思今,或哀念来日;尽管这类词作在他的集子中所占比重不大,在数量和份量上也不能与诸如辛弃疾等词人相匹敌,但如果与另外一些词人相比,他的这类作品又远较周邦彦、姜夔等人为多。当然,梦窗集中也有不少空洞的应酬之作,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五十八)
(宋代词部分)张炎词及他的词学理论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和一部词论《词源》。 张炎而立之前生活富足,后随着宋元易代的变革,他贵公子的生活也一去不返。张炎后半生漂泊四方,落拓不羁,潦倒以终。而他从一个承平公子到失意文人的经历,给他的词作抹上了一层哀怨感人的色彩,深沉的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感构成了他词作的基调。 张炎不少写景抒情之作,都寄托了他的这种感慨,如著名的《高阳台。西湖春感》,词中勾勒出一幅乱后荒寒的西湖景象,还伴随着作者自己的孤独哀怨,凄绝入骨。此类作品在张炎的词集中还有不少;他也是宋遗民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张炎还以咏物词著称,其中同样回荡着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出哀感绝艳的情调;又如备受后人称赞的《解连环。孤雁》。张炎也因这首词而得到"张孤雁"的称号。本词运用托物寄兴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羁旅漂泊的落寞情怀,这也正是宋亡后,一干遗民孤寂落拓心理的写照。其他的如送友人、题画咏史等作品也有不少以极沉痛的哀思与悲愤写出,读来恻恻感人。 在词艺术上,张炎首倡"清空"的风格;所谓"清空",即指表面淡泊而富有深味,以空灵为贵的风格。因此他欣赏姜夔的词风,而不满吴文英的质实,至于他自己的词也是追求清爽疏淡的风致;他常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自己的哀愁,具有幽远淡雅的美感。 张炎的词论《词源》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技巧的讨论;他就"句法"、"字面"、"用字"等方面进行过研讨和论述。不过张炎造诣最深的地方在于他对词律的精通,故他论词强调协音合律;从而张炎的作品音节圆润,声调和谐,后人评他"研究声律尤得神解。" 张炎在词的语言表达方面倡导"雅正",他在《词源。杂论》中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所以,他不满柳永、周邦彦词的"软媚",也反对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认为最和雅正的词人是姜夔,称赞姜夔"不惟清空,又且骚雅"。主张以姜夔的骚雅句法来救周邦彦词的"意趣不高远"。 张炎词及其词学理论在词史上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提出了以清空、质实为词风的两代派别,并以姜夔为清空一派的代表,以吴文英为质实一派的代表;在词史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中影响很深,后来朱孝臧以"疏"与"密"分词为两派,实际上就是"清空"、"质实"之说的延续。 其二,张炎词作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清代浙派词人师法南宋,标举醇雅,力主清空,推尊姜夔与张炎为效法对象。不少词家甚是看重张炎词,有的认为他能兼擅周邦彦、姜夔之长而去其短。足见张炎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张炎词也有不足之处。他过于偏重形式技巧,一味侧重声律字句,如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叔夏所以不及前人处,只在字句上着功夫,不肯换意,若其意佳者,即字字珠辉玉映,不可指摘。近人喜学玉田,亦为修饰字句易,换意难。"这个评论很是中肯。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五十九)
金元时的重要词人
金代初期的词作家,以吴激、蔡松年最为著名。吴激,字彦高,号东山,工书画,能诗文,尤精乐府。元好问《中州集》云:"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吴激词作苍凉激楚,有集《东山乐府》。蔡松年,字伯坚,号萧闲老人。其词以雄爽见称,有《明秀集》。 金代中叶后,主要的词人有党怀英、赵秉文、李献能。党怀英,字世杰,善书法,工诗词,有集《竹溪词》,其词以疏秀见长。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道人。词学东坡,格调清壮,颇具境界。李献能,字钦叔,其词深沉悲凉,在金词中别具一格。除此之外,王庭筠、完颜璹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词人。 金代末期的元好问,代表着金词的最高成就。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他编有《中州集》、《中州乐府》,金代诗词因此才赖以得传。他还著有《遗山集》十卷,和词集《遗山乐府》。其词慷慨沉郁,逼近苏、辛,多感伤时事之作。不过,他也有部分作品清丽别致,另具风格。此外,和元好问同时的著名词人还有段克己、段成己,克己词真挚深沉,成己词俊逸多姿,风格在吴激、蔡松年之间。 元代前期的作家多来自宋金,如仇远、赵孟頫来自南宋,耶律楚材、杨果来自金。因而他们的词往往带有宋或金的遗风。 这个时期的重要词人的是白朴。白朴,字仁甫、太素,号兰谷。白朴幼年时正值金亡,父子失散,被元好问收养,曾受其指导。其词风格清隽豪放,语言质朴,音节谐和,为元词中的上品,不过他曲名太盛,其词名为曲所掩。除了白朴外,其次数王恽。王恽,字仲谋,号秋涧,曾从师元好问。其词超逸有致。 元代后期词家中以刘因、许有壬、张翥、张埜(ye上音)萨都剌为代表。刘因有《樵庵词》,笔力雄浑,颇近东坡,许有壬字可用,号圭塘。有《至正集》、《圭塘小稿》。张翥为仇远弟子,其词重音律,多咏物。张埜词风雄健,有《古山乐府》。萨都剌,字天锡,其词风格豪迈,用语精炼,思笔流畅。有《天锡词》传世。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六十)
金元时的代表诗人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崛起于金代的一位鲜卑族诗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家。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后又一论诗的名篇。他对汉魏以至北宋的主要诗人和诗歌流派所提出的精辟见解,受到后人的重视和赞许。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有《遗山集》传世。 元好问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或以关心民生疾苦,或以揭露社会黑暗,或以诉述离乱忧怀,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动乱、国家衰亡的严酷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等。就是这类"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不过元好问的诗也并非都是揭露现实黑暗、倾吐人民悲愤之作。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闲居、仕宦、流亡等曲折经历,故此他的诗各体兼备,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二十八岁时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纵横恣肆、得心应手,显露了他的非凡才华。中年时期所作的咏怀之作,寄托深远、寓意曲折,表达出自己的胸怀抱负和真挚情感。晚年时的记游之作,状写自然景物,细腻静谧,意趣盎然。 元好问学诗从苏东坡入手,进而又学杜甫和陶渊明,遂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元好问不仅以自己作品的成就为金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地,还为金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金代的诗歌,就是因为元好问所编的《中州集》,才基本上得以保存全貌。
元代时,揭傒斯、虞集、杨载、范(木亨)四人以诗名独步一时,被后世合称为"元诗四大家"。 揭傒斯,字曼硕,他的诗虽艳但新,并不给人以涂抹堆砌之感,而是清丽婉转、风韵别饶,寄托深微。有些古体诗,写的气势雄伟,有学太白之迹。有些小诗则以平淡见长,出入三谢,颇有天然意趣。 虞集,字伯生,他的诗苍劲老到,字锤句锻,端严齐整。他和揭傒斯还以文名与柳贯、黄溍合号为"儒林四杰",成就亦不在诗下。另外,虞集的词兼学苏、秦,在当时亦有一定影响。 杨载,字仲弘,他的诗以瑰丽遒健著称,故虞集评他的诗谓如"百战健儿",他的古风师法李白,气势飞动,为时人所推许。 范(木亨),字亨父,一字德机。诗以冲淡闲远著称,且风格多样;揭傒斯对他的诗极为推崇。 对元代文学,历代标举元曲,但诗歌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元代并未停滞不前,其中以揭、虞、杨、范四人成就最著,他们上承大历、元和,下开元德、嘉靖,对我国的诗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