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所住而生其心,佛道一理断烦恼!

 太极璞谷斋360 2020-07-12

山子坐在璞谷斋小院门前的绿树下正嘀嘀咕咕的自语:“金刚经,意为烦恼如金刚,纠结不可散,我今见真实,以此能断之。所以用能断金刚,来表达此经的威力。师父是不是搞错了,我们是学道的,怎么要我背诵与参悟佛家的金刚经呢?难道金光咒就是用雷电劈金刚石吗?”。

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太颠三倒四了。既然心无所住又如何生其心’?两种状态岂能共存?不是相互矛盾吗?山子一边挠头一边自问自答:既然要保持在无所住的状态’,又怎么还能生其心呢?既然生其心’,已经有一个心态了,又怎么可能还在无所住的状态中呢?果真是前后矛盾、不知所云啊!

“没错啊,就是这样的早已站在山子身后半晌的山行师兄,终于忍唆不住地接口说道:“当然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如果有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标准的刻舟求剑啦,如此顽愚岂能成就事业?。

听到声音,山子顿时跳了起来:哦嗯!山行师兄,你什么时候过来的?这个嘛,我这正在参悟金刚经的含义嘛。山行师兄,你解释解释下:既然要保持在无所住的状态’,又怎么还能生其心呢?既然已经生出了另一个心思状态,又怎么可能保持在无所住的状态’?”

“谁跟你们讲‘无所住是要保持在无所住的状态’?哈哈,你们以为坐在那里发呆就是无所住了?那是住在呆上,不是无所住’。别搞笑了,无所住是能力,生其心后的那个才是心态、状态。这句话是古代文言,说得过于简洁。用现在的表述方法,就是用无所住的能力去组合出合适的心态。记住无所住是能力,有此能力,故而不被一切心态所拖累,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选取或重组出适合的心态,是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叫‘无所住的能力?我不能理解。山子皱着眉头看着山行师兄低声问道。

“无所住的能力,很难直接描述,倒是可以先搞清楚什么是有所住’,然后顺为凡、逆为仙’,你自己就可以去探索什么是无所住’。你刚才在院子里接电话时,我听到了,你不是电话里跟老婆吵架了吗?

“那么,你现在完完全全冷静下来,然后仔细的思考一下:第一,你的开始是接老头子电话中被骂,接着你的老婆来电话请你陪她去趟商场,这两个都是同一件事儿吗?第二,你把老婆没好气的呵斥了一顿,对你改变与老头子的关系有帮助吗?反之,你把她呵斥一顿,对你和老婆的关系有好处吗?第三,如果你要和老婆保持良好关系,是否有别的更合适的方法?

听着山行师兄连声的责问,山子不好意思地说:“那是两件事儿,我呵斥老婆她嘛,对改变现状没有任何帮助,对我和她维持关系也没有任何好处。如果要和她保持良好关系,自然不能像刚才电话那样,其实和她花点儿时间讲清楚就可以了。

“既然你都知道呵斥老婆对你改变状况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反过来会坏了你和老婆的关系,让整体情况变得更糟,那你为何还做如此不明智的事情呢?

山子此时忐忑不安的回答:“但我那个时候刚接完家里老头子的电话,真的很郁闷啊!又烦的很,她偏偏恰好来电话,但又东扯西拉的,我就更烦了,根本忍不住嘛”。

“但是,你没注意到吗?你家老头子呵斥你是一回事儿,你的老婆喊你陪她去商场,则是另一回事儿。你心里都知道呵斥老婆对你改变状况没任何帮助,甚至反过来会坏了你和老婆的关系,让整体情况变得更糟。那你为何还做如此不明智的事情呢?烦躁是你在应对老头子呵斥时的一种身心模式,但你已经在面对另一件事儿了,为何还要使用原来的那套模式呢?

“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很烦呐!根本忍不住嘛!山子面露羞色地说道。

“这就是最最典型的‘有所住而生其心了。山行直接扯过山子,重新坐在树下石桌子上,又继续耐心地说道:

“你看,你知道老头子骂你和你的老婆约你,亦是两回事儿,你也知道呵斥老婆对你改变状况没任何帮助,甚至反过来会坏了你和老婆的关系;你还知道和她花点儿时间讲清楚就可以了,你完全了解要怎么做才好。但是,在实际发生事情的那一瞬间,你却选择了最不适当的身心模式。其实不是你选择的,而是你在受用’,你还在受用早先那一套愤懑的身心模式,你的心还在早先那套模式中,不得解脱。故而明明有适合的模式可选,却偏偏选了最不适合的模式,所用的身心模式与事实无法契合对应,自然就把整个事情都搞砸了。只因为有所住而生其心啊,那你现在应该知道什么叫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吧。

呵呵,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往深处讲的话,那要讲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以你的事情为例子,跟你讲讲表面的那一层:若无所住’,当见到面对的事情发生了改变,已经变成了另一件事儿,则心不在早先那套烦恼愤懑的身心模式中,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比较适合的应对方式,这就是而生其心’。此时虽然对你改善与老婆的关系没有帮助,但至少不会把事情搞的更糟,也不会因为一件事情而损坏另一件事情。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功用,所以无所住是能力,以此能力而生其心’,能更好的选择适当的身心运作模式,也就是身心状态去处理事情。

山子还是无可奈何地叹气:“可那个时候,真的忍不住嘛!真的很烦嘛!

“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有所住,你不住在原来那套烦躁的身心运作模式里面,不就完了吗?哪里还需要你呢?既然有’,那就有忍无可忍’,整个过程中你都痛苦的不得了,又怎么能自在呢?我就知道你会这样,所以才一直强调无所住是一种能力啊!关键是你能不能发掘出自己的这种能力’。”

山行师兄话已至此,不得不继续解释:若是实在不能的话,就想想我刚才跟你讲的那三条,第一,彼事与此事是不是同一件事儿?第二,如果是不同的事情,你用对待彼事的身心模式去对待此事,真的对彼事有帮助吗?反之,真的对此事有帮助吗?第三,对待此事是否有别的更合适的身心模式?若是有,何不用之?

山子瞪大眼睛问道:“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别搞错了无所住不是这套思路,而是你本身就具有的能力!我这套思路只是引导你去锤炼出无所住的能力,这叫以手指月’。我那三条思路是’,你本身具备而未曾发掘出来的无所住能力是’,你不要见手不见月’!我的三条思路其实也是一套身心模式啊,如果死抱着我那套模式,强行压制自己的愤懑,这样做是没用的。

因为压制就说明你的那套愤懑的模式还在运转,你只是强忍着罢了。既然有忍,那就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又或者忍是忍住了,却把自己的身心搞坏了,这统统都是死在模式上。而我的意思是通过我那套三条思路的模式,引导你自己在实际的事中探索、发掘出自己本有的无所住的能力,能超越一切身心模式,能取用一切身心模式。那才慢慢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

好啦,这是肤浅的一层,你先回去试试吧,试明白了才能讲下一层。要不然就算我说一大堆,讲到每一细微念、细微变化皆无所住的情形,对你而言也没用啊。因为你的能力不出来,我怎么讲都是空话、套话、废话。而你的能力要出来了,那就要在实践中自己慢慢摸索。下次再出这事儿的时候,你就自己慢慢的摸索吧。

只见山子还是疑惑地问道:“怎么摸索?再说下次我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见此,山行也纠结了:“你不犯这个错误,却会犯别的错误啊。若下次你老头子再把你骂一顿,然后你看见美食也吃不好,有舒服的大床也睡不好,走在顺畅的路上却总是脚步沉重。其实你吃不好、睡不好、走不好,对解决你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把身体搞坏,把心理搞坏,把各种关系搞坏,结果让整体情况变得更糟。这不正是有所住而生其心吗?明明已经再面对其他的事物了,却还在用刚才那套模式。

所以啊,前辈们就说:修行时需要下工夫,而工夫就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看似与常人无二,但常人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吃,偏偏要百般思索;该睡觉时不安心地睡,偏要胡思乱想。只因修行者在每件事情中都在摸索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放弃不必要的模式,最终选用适合的模式,那个放弃的能力就是无所住的能力。

望着山子一副茫然的样子,最后山行也没办法了,便站了起来:“好啦,还是你自己慢慢悟吧,我得回去公司办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