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手半夏 • 右手花开

 369蓝田书院 2020-07-12

半夏,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守田、羊眼半夏、地珠半夏、三步跳、麻芋果、老和尚头等。它是中医临床上很常用的一味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中曾这样写道:“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亦收载了半夏,将它列为上、中、下三品之“下品”。书中记载:“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欬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谷。”


半夏究竟何许物也?

半夏在植物学中属于

天南星科半夏属

它喜欢温和湿润气候

要求荫蔽度50%左右

半阴半阳的环境

不耐干旱及强光照射

较耐寒

植 物 形 态

半夏为多年生草本,高15~30㎝。块茎球形,幼时单叶,2~3年后为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近基部内侧和复叶基部生有珠芽。叶片卵状椭圆形,稀披针形,中间一片较大,长3~10㎝,宽2~4㎝,全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花序下部为雌花,贴生于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为雄花,花序先端延伸呈鼠尾状附属物,伸出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包围在肉穗花序外面或位于肉穗花序下的一片大型苞片,称为“佛焰苞”。具佛焰苞的肉穗花序又称“佛焰花序”。

1



半 夏


图片来自周重建老师,在此深表感谢!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饮片
【炮制】生半夏,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清 半 夏



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姜 半 夏


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
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性状】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法半夏


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与用量】3~9g。
【注窻】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在半夏的炮制品中,
清半夏长于化痰;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
除《药典》收载的上述半夏炮制品外,
尚有半夏曲,功能为消食化痰;
竹沥半夏性寒凉,善清热化痰息风。




半夏辛温而燥,入肺、脾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善治脏腑湿痰,为治湿痰证、寒痰证的要药。半夏归胃经,长于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适宜于多种原因所致呕吐。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呕吐。半夏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胸痹。

二陈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药物组成: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方中半夏辛温而性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消痞除满,为君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自《医学心悟》。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药物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与天麻配伍,长于化痰息风,是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

半夏泻心汤  出自《伤寒论》。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药物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半夏炮制过程中大多经较长时间的浸、漂,因半夏有毒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而水溶性、醇溶性成分及生物碱均损失一半以上,故应考虑以辅料解毒,以缩短水浸泡时间,避免有效成分损失。

有研究表明,主要由草酸钙和蛋白组成的特殊晶形的毒针晶是半夏主要刺激性成分,半夏炮制品草酸钙针晶含量,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8%明矾水或pH>12以上的碱水炮制可以使生半夏药材中草酸钙针晶的针形晶体破坏,含量降低,刺激性毒性减弱。

毒理学研究证明,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多种黏膜(包括胃、肠道、眼及咽喉)的刺激性,导致舌及咽喉刺痛肿胀、失音、眼结膜水肿、呕吐、水泻等。各种制半夏均无失音和刺激作用。用1.3~1.5㎏/cm2 高压蒸2小时,可消除半夏的麻辣味。将半夏浸透后,经115℃、10分钟蒸制后,口服无刺激感。




半夏块茎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左旋麻黄碱、胆碱、毒芹碱、3,4-二羟基苯甲醛及其葡萄糖苷、原儿茶酸、半夏蛋白、多糖等。

经研究,半夏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镇咳;镇吐、催吐;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抗肿瘤;镇痛;镇静;抗炎;抗真菌;抗生育和抗早孕;抗心律失常;调血脂;抗帕金森病等。


使

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系删

撰稿:段佳奇

审稿:于伟莉

医院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9号

乘车路线:乘坐1路、5路、28路、41路、42路、60路、116路在“省中医院”站下车即可。地铁一号线体育场站下车东行200米路北即到。

客服电话:0311—69095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