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卷有益 | 来自梨园女儿的舞台记忆——读《悦心斋品戏》有感

 戏剧传媒 2020-07-12

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一剧一评”专家座谈会时,无意间获赠到一本《悦心斋品戏》的书,迅速打开,连日逐篇捧读,才知道了她的分量,原来此书的作者竟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爱华的女儿、现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的王越女士。

从座谈会上看王越,她坐在席尾,简单大方的职业装束,庄重严谨的表情,低调的神态,一直在用笔记本电脑认真记录每位专家的发言,她本人也有发言任务,两者兼顾,似乎没有丝毫吃重的感觉,尤其是发言时,声音不高不低,娓娓道来,很有吸引力。

▲王越著《悦心斋品戏》封面

《悦心斋品戏》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8余万字,分上中下三部分,共收入64篇文章。其中,有的是公开发表过的,有的是首次公开发表,全书读下来,大致获得以下一些体会。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爱华生活照

首先是展露了一个梨园女儿对生身父母的无限热爱。王越的母亲李爱华,原籍湖南长沙,本姓周,是随姥姥和母亲来山西太原寻找父亲而没有找到,姥姥突发脑溢血过世,母亲一人支撑生活,无力抚养女儿,6岁即被卖到一个李姓人家被迫开始学艺的,由于刻苦钻研,建国前就与冀美莲、任玉珍等晋剧名家一起演出,建国后依然与这些名家连演不辍,60年代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由于从小工小旦、青衣,文武兼优,擅演老旦,给60、70、80年代的晋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越的父亲王辛路,原籍山东高唐,出生于辽宁沈阳,西北大学毕业,建国前就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喜欢京剧,会拉京胡,能演戏,发表过小说,如今晋剧舞台常演不衰的《小宴》《杀宫》《算粮》《详状》《凤台关》《金水桥》《明公断》《打渔杀家》等,还有断演多年的《访白袍》《丰收之后》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如果不读《悦心斋品戏》,我们也许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这些情况。

▲李爱华在晋剧《雏凤凌空》中扮演佘太君

王辛路过去不知道,但李爱华的戏却看过现场演出,印象最深的是晋剧《雏凤凌空》中的佘太君。那还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传统戏解禁以后,山西省晋剧院在湖滨会堂的演出,2200多个座位坐的满满当当,人们带着对戏曲艺术的渴望,从四面八方赶来,尽情地欣赏着剧中人的表演。那时候,李爱华刚四十出头,很适合扮演佘太君这个人物,记忆中她的妆容、形体、唱腔等都是非常的勾人,当时随父母一起去湖滨会堂看戏的我应该是19岁。过后,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个剧目的演出实况录音,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能在家里收听实况录音,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其次是表达了一个梨园女儿对前辈艺人的极度崇拜。在“上篇”部分有两篇文章是专门写丁果仙的,分别由王爱爱、冀萍口述,王越整理,文字都不是很长,但能看到丁果仙对青年演员培养工作的重视,包括丁果仙的从艺、为人状态,读了之后,倍感亲切。王爱爱回忆说,丁老师无论对谁都很仁慈宽容,没有架子。记得当时省里给丁老师派了一部上海牌的小轿车,我们就和丁老师说,丁老师,我们就没有坐过小汽车,我们可想坐坐呢。丁老师说,没坐过?好,那你们就上去坐坐。她叫剧院的司机开车,把我们一堆年轻人都给“撴”(方言,读“揪促”)上去,在剧院的大院子里转呀转,我们在里面笑成一堆,她在外面笑成一团……

冀萍回忆说,丁老师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的最大不同之处,她能将传统戏的规定程式动作演得不同于别人,也能将唱腔唱得不同于别人,甚至不同于她自己,不重复自己。丁老师做戏非常到位,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她的表演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不是形式主义的。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创造出艺术,由于丁老师特别善于观察他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所以她演的人物都很生动。

▲冀美莲在晋剧《梵王宫》中扮演含嫣,李爱华扮演嫂嫂陀夫人

冀美莲是一代晋剧名流,少有的建国前就参加革命文艺工作的小旦表演艺术家,谁说起来都说戏演的好,人才难得,但可惜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不多。而王越却用一定篇幅对冀美莲的演艺生活做了深入研究,并让你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了冀美莲生前的点点滴滴。文章的标题是《冀美莲与冀派传承》,除去序言和尾声外,分8个小标题,计40个页码,详尽阐述了冀美莲的成长过程、艺术造诣、表演风格及其唱腔特点,还有做人品格与师承情况等,配发了多幅没有见过的演出剧照,非常珍贵。

王越在《王爱爱的戏剧人生》一文中对王爱爱的声腔特点也做了恰如其分的总结,一是音色纯正,吐字清晰;二是润腔灵巧,刚柔兼备;三是优雅质朴,稳重大方;四是感情细腻,贴近生活。并用具体例子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很准确地写出了广大观众拥戴“爱爱腔”的心声。

▲上党梆子青年须生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保平在《初定中原》中扮演多尔衮

第三是表达了一个梨园女儿对优秀演员的美好颂扬。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王越在不同年份分别对晋剧演员张鸣琴、王万梅、雷丰年、史佳花、李莉芳、蒲剧演员程根虎、任跟心、上党梆子演员张爱珍、张保平、吴国华、眉户剧演员许爱英、潘国良、豫剧演员小香玉和话剧演员常文治、音乐家常苏民、唢呐手王高林、古筝青年演奏员陈文英等艺术表演的见解和认识,多数都是通过观看剧目写出来的,如观看《下河东》《大红灯笼》《刘胡兰》《挂画》《杀妻》《初定中原》《祥林嫂》等,有的则是通过素描人物写出来的,不管何种方式,都能看到王越的心中有一个较高的艺术标准,她对这些剧目或者演员本人的评价,始终处于平和、冷静、客观、质朴的状态,随意拿出来一篇,都找不到一丝丝刻意的粉饰,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剧情剖析、人物关系梳理完成的写作,从段落划分上也极具逻辑事理,让人信服。

▲史佳花在晋剧《大红灯笼》中扮演颂莲

如王越评晋剧《大红灯笼》颂莲的人物塑造的题目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对史佳花表演艺术的结论是“人物刻画的极其纯洁善良”、“富有传统晋剧韵味又有所创新的演唱令人回味”,她对全剧结尾的分析,不仅反映出了她对晋剧音乐与晋剧曲牌的熟悉程度,而且反映出了她对戏剧美学与戏剧表达的深刻理解,她说,“结尾的大写意,是留在我脑海中的一幅精美绝伦的油画,让我产生无限瞎想。”“这红红的灯笼,包含着太多的寓意,或喜庆,或悲哀,或美好,或血腥,艺术作品的伟大或许就在于,它能让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艺术联想。”

第四是表达了一个梨园女儿对晋剧发展的深情关注。王越在书中有一篇《在比较中求发展——浅议京剧与晋剧》的文章,她谈到了京剧与晋剧的三个不同与两个相同。三个不同是演出市场不同,京剧的市场在城市,晋剧的市场在农村;艺术创作群体不同,历史上京剧比晋剧的创作群体要正规的多;声腔系统不同,京剧比晋剧的唱腔更科学。两个相同是都曾对音乐有过改革;都面临表现手法滞后的问题。这种把两个剧种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很少见,读后深受启发。

此外,还有在戏剧调演或评比展演后形成的一些综述文章和带有规划性质的文章,也都充满了对晋剧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既肯定了现实条件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诸多建议,而且所提建议都很中和,便于实施和实现。

一句话,这本书文学性很强,信息量很大,目前只是一个初读,我还会继续深读,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同时,建议有兴趣的戏友也来与我一道读它,让我们在共同悦读中一起探讨,一起提高。

2017.10.09-07:19开题

2017.10.15-18:41续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