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导演与表演艺术的术语释义”之二十:角色的创造

 戏剧传媒 2020-07-12

演员的职能和任务是创造人物形象。现实主义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的原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演员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是要创造性格。性格是人的基本特征。剧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根据生活,集中概括,塑造的“典型性格”,是“这一个”。演员如何才能创造出“这一个”?我以为首先演员要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要有认识和分析,在剧本分析阶段我们所讲的“人物分析”的内容就是演员认识和分析人物的内容。

一、人物分析:

A、划分人物营垒;

B、人物的简历和人物小传;

C、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D、人物的行动线、贯串行动和最高任务;

E、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F、人物在主题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演员要对人物进行“艺术构思”,即“设想”。

二、人物形象构思的依据:

A、剧本:作家所提供的一切,在人物分析中已经取得。所以演员也是“二度创作”。所以剧本是演员形象构思的依据之一。

B、生活:剧中的人物都是作家根据生活中的人创作的。寻找人物的生活状态,在生活中寻找人物,寻找“模特儿”,寻找典型。因此,生活是演员塑造人物的根据之二。

C、感受:演员对人物的感受,认知,理解,体会以及人物成长的历史,都需要演员去体会,可以通过设计和书写“人物小传”来感受人物的历史、经历、成长和感情。感受人物的一切,是演员塑造人物的依据之三。

D、导演的要求:演员的创造要在导演的统一构思中进行,演员与导演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共同创造。演员必须服从导演构思的要求。导演对人物的要求是演员塑人物的依据之四。

E、演员自身的条件:演员构思人物形象时,须考虑演员自身的条件,结合自己的条件,声音、形体、气质、性格等等,根据人物的需要进行构思。对比人物形像与自己的差别,要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展现人物。演员自身的条件是演员塑造人物的依据之五。

三、人物形象构思的内容:

A、人物的总体形象,人物形象核心,也即“角色的种子”。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气质……寻找人物的核心性的概括性的形象比喻。抓住人物形象的总体要点。“角色的种子”是斯氏表演技法中演员对角色的概括形象,要以用动物来比喻、或某些鲜明的形象来比喻……如“困兽”、“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雄鹰”、“老虎”、“武松”、“李逵”。人物形象种子寻找得当,可以帮助演员捕捉和创造人物形象。

B、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外化设计。即外部和内在性格特点的外化。演员的表演是为观众欣赏的,人物性格和思想的诸多方面,必须让观众接受,即看到和听到,因此要通过表演技巧外化给观众。人物的性格分为:外部性格:服装、头饰、小道具、举止言谈,形体动作、台词语言等等。内在性格:思维、思想、反映、眼神、气质、精神状态、舞台态度等等。

C、人物的“自我感觉”的寻找和培养: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自我感觉”,表现在他的心理、形体和语言诸方面,包括他的性格气质,举止言谈,待人接物等。俗称“角色的自我感觉”。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就是寻找和培养角色自我感觉的过程。寻找就是分析和构思,培养就是按照角色需要通过练习让角色自我感觉长在演员身上。

D、人物关系的构思:演员与同台者的“人物关系”是表演中的重要环节,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必须通过人物关系,在对比中才能鲜明体现。人物关系决定着相互的舞台态度,舞台态度准确,才能体现人物关系。有人说“演戏就是演人物关系”是有道理的。人在生活中离不开社会,人就是在与别人交往中生活的。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产生了社会,社会又影响到人和人的关系。因此,分析自己扮演的角色与同台者的人物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分析时,切记不要笼统地和大概的分析,如“夫妻”、“兄弟”……这对表演只能起一般性的作用。一定要具体又具体的研究,他们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关系,寻找出个性,与一般不尽相同的个性,才能活生生地展现人物关系。因为“夫妻”、“兄弟”关系在生活中是非常丰富多样和具有个性的表现,笼统和一般化是没有个性的关系,不利于表现有特点和个性的人物关系。

E、对舞台行动和规定情境的构思。人物在事件和冲突中的舞台行动是表演中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要素。行动是演员表演中的关健环节。因此,对人物在戏中的行动,演员必须要有设想和把握。行动又离不开规定情境。规定情境制约着舞台行动。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要做到“在规定情境制约下的真实和有机的行动”。真实就是要自然,真听真看真感觉,有机就是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因此演员需要把握行动和规定情境的关系。对规定情境,演员必须相信和真切地感觉、感受。感觉到了才能行动真实,情感真实才能感动观众。

四、人物形象构思是演员创造人物的基础:

演员对自己扮演的人物有了构思,他的创作就有了方向,对人物的构思和导演一样。导演是要构思所有的人物,演员只构思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所以他用的精力比较集中。好的导演喜欢有创造的演员,也就是有构思的演员,也会吸取演员的创造的。焦菊隐导演推行的中国表演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他提出的:“心象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

五、焦菊隐的“心象说”

焦先生在北京人艺的导演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导演艺术上,他追求“民族化”,在表演艺术上他要求演员创造人物要先有“心象”。我理解就是要先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心中先要有设想,有构思。让人物先出现在自己的想像中,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做到内外结合,完成角色创造。是他结合斯氏体系以及哥格兰表现派而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可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他的体系没能最终完成,但所提出的“心象说”还是很具有实用价值的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他提出“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的观点,是“心象说”的核心。实际是指演员创造角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心象,让角色生活于演员;第二阶段是把心象转化为“形象”,让演员生活于角色。其次,是演员创造角色可以从外到内,他说:“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先培植出一个心象来,再深入找其感情的基础。”因为一下子,演员不大可能捕捉到人物的内在感情。演员可以先去“模仿”他的“心象”(形体,外貌),逐渐地去寻找人物的内在精神。经过长期的“模仿”就会对人物的内在感受产生体会。也就是生活于角色,体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从有意识的创作到下意识的表演过程。“心象”也可以说是斯氏所提出的“种子说”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也是从中国的审美和民族美学上的创造。“心象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的表演方法。和焦先生工作过的演员们,曾写过以下的体会:“没有心象就没有形象“;“先有心象才能创造形象”;“你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要突破自己,就先要看角色与自己的差别”;“准备角色的时候,可以用哥格兰的办法,然后进入体验”;“从自我表演到“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是进了一步了,是走向下意识的途径”;“吸收外在的东西,要反复练,摸到它内在的思想感情。排练时不要简单模仿,思想感情到了,人物会自然出来”。此处所说“心象”与斯氏体系中的“内心视象”是有区别的,这是不同的术语。“心象”的产生,是演员对剧本、生活和自己经历的的设想和想像。由于演员的文化,阅历,性格的不同,所以在创造角色时总会有演员自身的烙印的。“心象”的产生和完善和后来的排演是分不开的。最终,“心象”以人物形象的完成而完成。我体会“心象”就是我前面所讲的演员对角色的“构思”。演员首先在心中产生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心象),有或者没有是有很大区别的。人艺的演员的表演传统中:形象鲜明,注意心理外化,注意表演技巧,成为全国话剧表演艺术的领军剧院。是和焦老的艺术主张分不开的。我们研究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有必要学习“心象说”。

六、人物形象塑造的“形与神”的关系:

中国艺术美学中,很讲究形与神的关系。追求的是“形神兼备”。在表演艺术中,形指的是外部特征,神指的是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内在气质。形似和神似相比,前者容易,后者难。我们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要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从形入手,捕捉到神,最后达到“形神兼备”。齐白石曾就此有过一段话,介绍给大家:“做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戏曲界还有一个说法:“不象不是戏,太象不是艺”。古希腊艺术美学中提出“分寸说”,意思是艺术创作要讲究分寸,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足,要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因为表演是艺术,表演是审美。我们追求的是“形神兼备”的境界。

七、寻找和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的过程就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

什么时候角色的“自我感觉”活在和长在演员身上了,无论演员怎么做,都会是角色的自我感觉,角色的创造就成功了。所以寻找和培养是关键。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由于性格、思想和气质的不同,都会产生他自己的“自我感觉”,以区别他人。在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也应该具有这个人物特有的“自我感觉”。我们称之为“角色的自我感觉”。演员创造人物就是要把握和体现人物的自我感觉。什么是人物的自我感觉?分为三个方面:人物的心理自我感觉;人物的形体自我感觉;人物的语言自我感觉。因为在生活中,人的心理是要通过形体和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是基础,是依据。心理必然通过人的言行表达的。“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了解人。语言是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思想,人的思维形式也是以语言形式进行的。所以,设计“内心独白”表现人物思想和心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由于人物的不同,都会具有他说话、形体动作的特殊之处,而人物的语言和形体是与他的心理状态直接相关联的。反之,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必然会通过他的语言和形体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人物的“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去捕捉和研究。在舞台行动中,做什么,为什么做是好解决的。而怎么做却是大有学问,怎么做是演员构思人物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同样,语言上说什么,为什么说也好解决,重点在怎么说,和什么人说,在什么规定情境下说,也是演员在构思人物时不可缺失的工作。“怎么做”和“怎么说”上能反映演员的水平和能力。怎么做和怎么说就是演员构思人物工作中的具体环节,应该展开想像,多种尝试,寻找到最符角色的形式。语言和形体动作产生于心理,同又表现了心理。我们在创作中,可以先从形体自我感觉和语言自我感觉入手。构思就是寻找的过程。寻找到了,就可以在演员自身培养,培养就是一个字“练”!练到一定时候就会下意识产生,那时演员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最终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和理解去“寻找”,寻找到了,就要把人物的自我感觉“化”在演员身上,就是“培养和练习”。也就是从“有意识”到“下意识”。所以说:演员创造人物形像的过程就是演员寻找和培养角色自我感觉的过程。当人物的自人感觉在演员身上形成,那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任务就完成了。角色的自我感觉属于第二自我,演员自身是第一自我,第一自我要监督第二自我。在表演艺术中有的时候和瞬间,演员可能暂时忘记第一自我,但不可能完全忘记,所谓的演员与角色合一,是不存在的。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是存在的,我们只能做到接近角色,不可能就是角色。因此,在表演艺术中存在着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问题。也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问题。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正确处理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关系,是演员创造人物形象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说寻找和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让角色的自我感觉活在演员身上。就是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工作,这就需要演员的文化和修养,技巧和创造力,想像力,感受力,表现力……是对演员一个全面考验过程。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