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锦鳞:说不尽的《茶花女》

 戏剧传媒 2020-07-12

经久不衰的经典《茶花女》。昨晚(2016年4月25日)在国家大剧院再度欣赏了,风靡世界,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歌剧《茶花女》。看到了一出别开生面的,与众不同的,国际合作创作的中国新版的意大利语《茶花女》。首先让我震撼的是,除舞台美术、导演、编舞……外,所有角色全部中国演员担当,演唱水平令人喜悦,乐队伴奏配合得当,合唱整齐,合声美妙,颇具气势……尤其余隆的动情和优美的指挥,张立萍、王传越和廖昌永的演唱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令人欣喜……更让我意外的是整台演出的舞台效果,视觉冲击力之强烈,让我感到新奇,顿时兴奋不已,边欣赏,边思考是如何体现在舞台上的?以为是台顶的摄影器材俯拍,但画面如此的巨大,镜头是无法收拍如此广阔的场景的。昨晚有友人判断是“镜子”作用,我仍然在思考中。镜子可以完成倒影效果,那十分写实的法国古典绘画是如何显示在天幕墙上呢?昨晚在现场我曾多次提高身体,观察舞台台面,未得结果……终于在此剧制作人的提示下,明白了这画幕的制作原理。可以说非常新奇,富于动感,让人震撼,吸引观众……

说不尽的《茶花女》。大家知道这是法国巨匠小仲马1848年的小说,1852年由作者自己改编成话剧剧本,1853年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作曲,皮亚威编剧的歌剧《茶花女》问世……小说、话剧、歌剧、电影……各种艺术形式的《茶花女》成为文学和艺术中风靡世界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被中译介绍给中国人的小说作品。

我从1956年第一次看到中国人演出的歌剧起,已记不清看过多少版本的演出了。记得开始是张权和娄乾贵扮演的男女主角。张权后来被打成“右派”,流放黑龙江……后来又多次观摩李光曦演出的此剧……也看过许多国外的演出。剧中的很多唱段几乎可以背唱……说到话剧《茶花女》那更是难忘,因为她是我们培养话剧人才的经典剧目,不知排演过多少遍……师娘还参加过此剧的学习。所以,这次应邀再次观看,欣然应允。看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比起以前观看的来说,我以为有明显进步,更富于时代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演唱水平、舞台综合处理,乐队演奏,都让人兴奋……昨晚观众的呼声、掌声、台上台下的呼应都是证明。谢幕我们长达十多分钟……所以我深感经典的久演不衰和魅力无限。

要说不够满足的地方,我的观点一直不大为“歌剧”人士支持,但我仍然坚持。因为歌剧不是演唱会,虽然歌剧以唱和音乐为本体,但称之为“歌剧”,已纳入“戏剧”范畴,就必须注意戏剧的特性。如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冲突展示……昨晚三位主角的演唱,我以为无可责难,近乎完美。但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加工余地还很大。小阿芒的人物气质、形体动作、人物自我感觉……除了演唱外,我很难承认是小阿芒这个人物。歌剧既然是戏剧的一个品种,我以为提高歌剧演员的表演能力,丰富他们的表现手段,应该提到重要位置,而不能因为歌剧是唱而放松对他们的演,希望得到歌剧界人士的认可,中国观众看戏是要有人物形象和故事的,西洋歌剧在中国推广,我以为不一定用原文。这一点与昨晚一起观看演出的,中国的著名指挥艺术家,中国《茶花女》演出史上的重要人物郑小瑛有同感……供大剧院有关方面参考。

关于舞台演出方面,我以为投影太精彩了,但建议用在一个“精”字上仍有改进的地方。特别有些重点唱段,有分散观众注意力之嫌。在特别写实的绘画上投影人步履楼顶,让人感觉不好。但此艺术处理太好了,只是建议“再精一些”。导演对群众场面的处理也可加强……

因为出于对国家大剧院在推广和发展歌剧艺术上的特殊贡献和非凡成就的爱,恕我直言。让我们欣赏到艺术中的珍珠,感谢你们!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