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之四——古越闲闲居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7-12

《诗话·古诗》

从古来就有的诗,叫古诗,它的起源,自然是经孔子删定的《诗三百》即《诗经》了,形式以四言为主,也有三言以至到十几言的,句子多少不限,艺术上大量使用比、兴,语句蕴籍含蓄,表达温柔敦厚,发展到唐代,古诗在形式上成了五言、七言二种,句子多少不限,比、兴手法的运用相对较少,故而“温、敦、蕴、含”达不到前代的高度,也因这个缘故,所以“唐无古诗,有唐之赋诗。”就是说,唐朝的古诗有其自在的特技,叙事连贯,情动于中。

“诗言志”,“诗缘情”。人以为诗有二种表达方向或创作情愫,不是同一概念中的二个面,也只能有这二个面,它是有机的完整,割裂开便不是诗了。

“我要做一个诗人,所以在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句说话,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一个志向,简洁清楚,在其它相关的文学形式中,这样的结构很好,但不是诗。

“啊!亲爱的妈妈,我爱您。”这句话,表达了情感,但同样不是诗。

“诗言志”的“志”可以是忠君爱国的理念,可以是济世救国的抱负,也可以是春花秋月的感悟,但它必须通过“缘情”的“情”表达出来。

情如何表达呢?它用最精准仔细的具体描述,把情抒发出来,从而必然地有一个志(性)在里面,下面,通过对一个餐风宿露,求学他乡的游子,在一个凄风苦雨、一灯如豆的晚上,准备安寝,脱掉衣衫,便凝视着,做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题目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唐人孟郊字东野写的,此时的他,心中没有对前途的迷茫,只是感觉着自己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母亲拿着自己远行要穿的衣衫的动作,一个游子感念慈母的画面,便深深地烙进了读者的心中,抒发了对母亲的情感,也表达了孝子的志向。

唐德宗朝时,有叫康昆仑的,善瑟琶,自谓无敌,及闻段善本《枫香》之弹,即惊骇下拜,上(皇帝)令以本(段善本)艺授康,段秦曰:“昆仑本领邪杂,且遣十年不近乐器,然后可教。”后昆仑果尽段技。

毛先舒说:“大抵古诗以和婉为旨,详雅为绪,典则为其辞,乐府以淫泆凄戾为旨,变乱为绪,徘谐诘屈为其词。”“古诗色尚清腴,其调尚优。乐府色尚秾,其调尚迅,古诗近于三百篇,乐府近于楚骚,所由盖异矣。”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历来诗评家推崇备至,津津乐道,自然是好句,但好在哪里呢?不说,看着便是一句寻常的说话,原来,这位谢兄(谢康公,谢灵运,东晋人氏)做一梦,生了一场病,整个冬季便闭门不出。开春了,觉着身体好了一点,仆人推着车,到花园中走走看看,散散心,在春寒料峭中,稚嫩碧绿的小草在倔强地释放着生命的活力,给了病中的诗人多少感悟和感动啊,同时也把这个情绪传递了读者。

中唐乐府,人称“张、王”,其实鬼才李贺要比其高明许多。

《早朝大明宫》唱和,贾至(舍人)作沉婉浓丽,气象冲逸,“衣冠身”三字微拙,右丞典重可讽,而冕服为病,结又失严,嘉州句语停匀华净,而体稍轻飏,又结句承上,神脉似断,二部音节过厉,“仙桃”、“珠玉”近俚,结使事亦粘带,四诗互有轩轾,予必岑参、王维、贾至、杜甫为次也。

《诗家直说》自赋《侠客行》:“笑上胡姬卖酒楼,赌场赢得锦貂裘。酒酣更欲呼鹰去,掷下黄金不掉头。”自谓结无余音,更之云:“天寒饮罢酒家楼,掷下黄金不掉头。走马西山射猛虎,晚来风雪满貂裘。”只是用诗的格式作了二首词。一是意尽句中,二是侠客的形象倒是丰满了,但形象丰满不是诗的任务。

太白的《赠汪伦》,我们只是感觉着真挚的友情,至于汪伦的形象,可以是一个象供奉一样仙风道骨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略微有点跷脚的胖墩墩的矮子,因他绕十里荷塘一路踏歌,时间长了么,不信你去试试……总之,诗中人物的形象是在读者的脑海中完成的。

《诗话》之四——古越闲闲居

《黄河壶口瀑布》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太虚不拒万有,真空不离色相,良金不惮燀冶,美玉不嫌琱琢。

朋友之道,本以“义”合者也,小瑕宜合好而掩恶,太过宜忠告而善道,至不获已,则徐引而退也。

老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

严于律已者,立命之原也。恕于责物者,宽身之仁也。愊于面诤者,笃伦之诚也。谨于繁辞者,致忠之心也。毋敢肆诃者,远戾之萌也。顺受不反者,自毖之方也。刻省来修者,销刺之端也。于物无尤者,相化之理也。

邱文庄尝云:“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此言是矣,然元·白又何以轻而俗耶?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语言平常透顶,却把对友人的关爱之情表露无遗,从而把“送”意写足,用语刻意追求通俗化的元·白诗篇,便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原因就在于前者能把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且这份情感能深深传导给读者。

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李建勋也有类似的诗句:《宫词·宫门长闭舞》:“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二句诗,前佳后劣,前给读者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便是化成蝶也好呀,成双翩翩,添春之风景,后句却束缚住了。

鄞县周容说:“早朝四诗,贾舍人自是率尔之作,故起结圆亮而次联强凑。少陵殊亦见窘。世皆谓王(维)岑(参)二诗,宫商齐响。然唐人最重收韵,岑参较王维结更自然满畅,且岑参是句句和早朝,王(维)杜(甫)未免扯及未朝罢朝时矣。”此评允当。

王右丞《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换”字好,下得奇。时间听长了,“啁啁”啼声不如初听那样婉转悦耳,便有象鸟换过的感觉,仔细准确的心情表述,立马传输到读者的脑海中,按宋人的说法,这个“换”字当是诗眼了,因为它能使全句乃至全篇生色。“诗眼”之说,能使后学者明白重点在哪里,但同时又给人“死读书”的误导,呕心沥血的在字面上求胜,诗是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好诗都是真的:情真、景真、事真、身临其境,情油然而生,一种空落落的莫名的惆怅失落,用一“换”字,便在读者的胸腹中共鸣了。“世无李(白)杜(甫),摩诘当推第一。”此论是一些不错。

书是什么?是生活体验及感悟的记录,所以有行万里路之说,有无字书之说,汉时有个武人叫曹景宗的,仅能识字,及在席上拈毫作一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大将谁(行路人)?恐(何)是(如)霍去病。”把战场的残酷与未知,用“儿女悲”一垫,一个威风凛凛胜利凯旋的大将就在目前,再如有个胡人叫斛律金的,目不识书,及作《敕勒歌》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然的画面,能感觉到的游牧民豪迈与旷达,作诗贵在本色。

李嘉佑《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白描出一幅农忙季节水乡景色,有如见如闻之感,摩诘在二句前各加“漠漠”、“ 荫荫”,把炎阳下广袤水田上热雾蒸腾,塍头岸边树下的透气凉爽,觅食的白鹭,躲影的黄鹂,直接把人带进了这希望的田野,这二句诗化得很好,意景不知递进了几层,王维的文化涵养是多方面的,诗如画,画如诗,在恬淡里,且总跳跃着那么一股灵动的音乐善感,在全唐诗人中,若无李、杜,摩诘当推第一。

一段文字,总有一个想要表述的意思,若是文章,或直接、或旁征博引,必把主旨阐发到畅快淋漓而后已。诗不同,它借景造情,抒情述意,陈事抒怀,意在不言中,又人人能感觉体会到,这就是严沧浪说的“诗有别材,非关学(书)也;诗有别肠(趣),非关理也。”的概念。尽管诗是通过情、景、事来完成的,但是,一首好诗,仅能做到这些是不够的,不论你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情感是怎样的,只要一读到它,自然地便进入到其所营造的氛围中,觉着这便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景况呀,或许,一个老者与一个少年对同一首诗的领悟与感觉不一样,这正是诗的妙处,首先,把你带入了其所营造的意境中,最重要的是你(不管是哪个层面的)能深入和阐发自我,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进行再创作并共鸣。

录讲二首诗同赏:一是唐朝李绅《悯农》诗二章之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头二句述事,农夫劳作的勤苦如见,三句一转,四句一合,把粮食的来之不易形象性地呈现出来,这首诗,几乎被收录在所有的选本中,是因为其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少年李绅也因此而被誉为“神童”。从此一路青云,老年时官居司空之职,整日花天酒地,且以这种排场宴客,刘郞(禹锡)不买账《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寻常)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的司空,指的就是他,尽管这首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但从诗的艺术性上说,它诗格正(绝诗以起、承、转、合为正格),结构完整,只是第四句“粒粒皆辛苦”,便把读者所有的想象给收拾了,宋人的诗及不得唐人,犯得就是这个毛病,叫以“议论入诗”。

《诗话》之四——古越闲闲居

《竹》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另一首是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头二句写登楼所见,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三句局限在目见上,四句顺势一合,又把读者的想象锁住了。因为登楼不仅有所见,亦有所闻。所有思,近乎完美的有很多,若太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思故乡”说明身在他乡,当皎洁的月光静静洒落床前,飘沦的游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是对亲人的思念么?对;是对事业的牵挂么?对。总之,作者把放不下交给了你,来共同完成作品。宋朝严仪卿说,好诗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个言外之意,为什么上例二诗做不到或只做到一部份,而这首能给读者无限充分的想象空间呢?前辈论诗说,绝句关键在“转”,似乎也不尽然,但“转”(第三句)的确是很关键的,在所有正格的绝句中,可以说意象都是凭它出意料、入情理的。“谁知盘中餐”起承二句明明白白说的是农人之辛劳,一转,把意境转到了另一个面,更深刻广远,谁人不曾见过或经历过劳作呢?但习以为常,被他一说,请问还肯作践粮食?

读书,必先浏览前言、绪论、序作为导读,先了解个大致梗概,原是很好的,但时至今日,已大可不必了:言过其实,不尽于作者痛痒相中,倒先来个先入为主,对理解反而形成障碍,杜牧之全唐十四大家之一,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小李杜”给李长吉的诗集作了一篇序,照说,一是内行人;二非溜须拍马之人,所以应是极中肯的,序云:“唐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以为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长吉生二十七年死矣,使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我们大体知道,李贺诗篇以阴风腥雨,牛鬼蛇神为用语特点来表达幽愤之情的,时人号“鬼才”,所以,序中的“春和秋洁,云烟绵联,水之迢迢,时花美女”不为李诗固有,其他数语是极中肯的。

人有如此苦情者:他乡游子,故土依稀,故人梦里,突闻乡音呢喃,这悲喜之情诗歌语言如何表述?司空曙有一联《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李益也有一联《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情更切,语尤怆,读之几乎泪不能收。上二联都是好句,但诗以含蓄为贵,以此考评之,便觉着有点露筋、直白。更高明的是贺知章的说话,这位仁兄,是绍兴人,现萧山县,是老酒吃大的,讲究的是后劲,即含蓄,不愧与诗仙李白、书狂张旭并列为饮中八仙之一,要退休了,向皇上乞“十里之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玄宗同意了,可能就是现今萧山的湘湖,没有考证。回乡路上,高车大马,地方官吏迎来送往,他什么印象也没有,有的只是春风送爽,春景怡人。《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回乡之喜悦,用一个老顽童的口吻讲出,合情合理,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头,生我养我的故土乡情便在目前,儿时的玩伴老态龙钟,笑容可掬地上前问询,酸甜苦辣咸便归结成醉意:“笑问客从何处来?”情感的释放波及了多少天涯飘沦客啊!不料,前几年小女上小学时偶翻其语文课本《回乡偶书》之卒章赫然入目,且有插图:几个烂漫儿童围一手柱龙头拐杖须发俱白之和霭老者,在绿杨依依处作问答状,教材是全国统一的,不知天下的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上向学子讲授的,传承与创新的未来是他们的,责任将别无选择地落在其肩上,师恩与天地君亲并重,师道自然也不仅是一只饭碗,不为争权夺利的学术讨论,争鸣总要说,不说,还以为政府行政太独裁呢。

有一类诗,别人是无论如何达不到其意境与心怀的,就是与生俱来的要真胸怀,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望庐山瀑布水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浪漫。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魏武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沉,一代英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乘勇追穷寇”的左右乾坤气概。文天祥和武穆一样,是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他有一首七绝,题《云端》《云端》能说什么呢?不要紧,诗歌的任务是借题发挥,抒发心情,而好诗所抒发的,必是其本真,看他是如何说的:“半空夭矫起层台,传道刘安车马来。山上自晴山下雨,倚阑平立看风雷。”第一句,云层变幻莫测。第二句,虚无缥缈,用得是道教鸡犬升天典故。三句一转,便放开了脚步。四句一合,暴风雨之际,而陈竹在胸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诗与文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上,其本质是:“文论理,诗缘情。”二者互为依托成一个文明成熟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比方说,父母之过,若用文章的办法去揭示,自然一针见血,但社会实践证明,那是断断使不得的,为什么呢?文化的印记在于它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第一大孝子舜“父顽、母嚣、弟傲”。父亲是一天到晚无中生有寻事头给苦头吃,异母的弟弟因爹娘撑腰目中无人,千方百计加以毒害,舜“号咷而随之。”大声哭喊着紧随在父亲身后,努力反思着:爹娘兄弟们如此看我不入眼,言行总有不当处,如此反复锤炼,终于成就了圣人人性的光辉,在这个意义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诗不同,它以“温柔敦厚”为旨,“赋比兴”为用,就是说,诗的语言不是针尖对麦芒的激烈,它借助打比方(比、义取同类的物),即兴(兴义、取同类的事),来达到陈其词(赋义)的目的。

《诗经》中,《邶风·凯风》《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二章,就是微讽婉劝父母的,讲到了,就具体的讲一讲:先说《邶风·凯风》:“凯”是方位词“南”的意思,因为这首诗讲的是曾和孔子齐驾并驱过的卫国夫人南子,这叫避讳,这个人,生活作风不检点到天下尽人皆知的地步,诗是其子女代表全体七人写的,怎么说呢?先打比方:当清凉的南风吹来,唤醒了棘木,众多象针尖般的嫩芽萌发了,棘木是多么的辛劳啊,只是我们太不争气,不能成为优良的果实。棘即酸枣木,果实虽多但不能吃。是说母亲虽辛苦,养育了我们,但却一点用处也没有。后四句用叫声清丽的黄鸟起兴,告诫自己要把美好的声誉传播,全诗没有一句责备母亲,却句句在责备母亲,南子的劣行在当时是当作天方奇谈的,孔子因与其并行,引起了不明就里的弟子责难,暴发了儒家思想史上的一场争论,最后证明了礼的践行是可以改造人的,这就叫移风易俗。通过上面的讲解再看原诗,便有头绪:“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的背景是遭构谗而不悦于君父,开头四句特别好:“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句中:弁,欢快。鸴:寒鸦(小鸠)。提提:鸟(鸠)群飞的样子。穀:好、善,此指好生活。罹:此作忧伤解。头二句用寒冷起兴,是说在严冬里,快乐的乌鸦群飞着回巢去喂哺自己的父母,鸦知反哺,称孝鸟。大家都美好地生活着,唯独自己却深深地担忧着。不是担忧自己遭磨难,而是担忧因自己的离开而父母身边少了一个服侍的人。没有责难,只是关心,诗的语言就是这样打动了人心,仅仅四句,十六个字,为何有如此深刻的感染力?就在头二句八个字,看似不着边际的起兴上,才把后二句的情思具象地传导给读者,运用兴和理解兴,是诗歌创作的欣赏的秘诀,在不属于诗的其他类型的词曲中,也有这个功用,如歌曲《东方红》歌词的头三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若“升”字后是句号,是兴;若逗号,是比。总之是用比兴手法把伟大领袖与旭日并论,名至实归。若是没有前六个字的比兴,中国出的人可是用亿、万计,有什么说头?

清朝昆山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感物而动则为兴,托物而陈则为比。”有前贤又总结说:“比显兴隐。”是说比喻一望而知,起兴相对的含蓄些;二说均能启发对比兴的理解。《诗经·周南·关睢》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人说,开头二句是比,而《毛诗注义》明确指出是兴,孰是?是兴关键在于“关关”二字,通过睢鸠的相互鸣叫完成了表达情意的一件事,而不仅仅是睢鸠这个物了。所以,“比”是取同类的物;“兴”是取同类的事来解说其区别,更明确些。

商朝成汤的盘铭(浇铸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孔子的诔(追思死者的文字,现叫悼文),以及《易经》上的大部份句子,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押韵),但是,在《三百篇》中没被收录,因此我们知道:孔子不认为这样(包括类似)的文字是诗,而只是有韵之文,当然,在文章中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这不是这里的话题。我们要知道的是诗与非诗本质上的区别。上面例举的是记事和说理,而诗的唯一任务是抒发情感。应该说,能把七情中的任何一情抒发到极致(或接近),都是好诗,或曰:“在兴、比、赋中,赋不是述事的么?是的,但它是手段,是要达到抒情的目的。少陵的诗篇,题材广,形式全,尤其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儒家精神,令人敬仰,说他是诗之圣者,名符其实,而称其诗之为史,不敢苟同。诗是诗,史是史,不可混淆。说明这一点,是因为激进的后来者掉此泥淖不少。

咏物(包括题画)诗,少陵杜甫之鹰、马二诗被称为榜样,至今无人超越,除了画意难到,诗情补之之外,最难的,是把鹰之迅疾,马之矫键的客观风貌植入于“我”的主观意识中,从而激扬起一种蓬勃的精神。这个“我”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读者。怎样做到的呢?在于句句都有“我”在,所以句句是活句。诗所贵者活句,所贱者死句。宋朝的石曼卿有咏《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很切题,抓住了怒放红梅的外在特质。但是,诗歌的语言是通过描述(赋)来表达情思的,所以,必须要有所寄托,而这二句华丽工整的诗句恰恰没有,所以是死句。崔珏的《鸳鸯》,郑谷的《鹧鸪》,已经是很好的了,但也犯死句的毛病,不能和鹰、马二诗并论。造语有意即活,无意便死。这个“意”却在句外,读者体味着顿觉物即我、我即物,妙处便出来了。刘禹锡《鹤叹》:“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前句描摹逼肖,后句把一飞冲天的豪情散发开来,便是懦夫,也生昂首阔步之感。若只一味地描摹,就算酷似到十分,也只是一幅死板肖像画而已。不论取何材,选何式,要表达的总是情感,这是诗的特质,也是唯一的社会功用。

因为诗是借情景事来抒怀的,所以,在其指引的感想范畴内,有无数个因人而异近似解,都是正确的,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比方贺监之《回乡偶书》卒章,在亲情乡音前感受若涅槃后重生的喜悦,有人生何为的浩叹,有逝者如斯夫的无可奈何。但是,绝不容许穿凿,这也是我们在欣赏时要尽力避免的。王右丞有一首《终南山》很好。把终南山的奇遇峻险描绘成充满画意的幽雅,但《古今诗话》却说,是讥剌时宰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言势位蟠据朝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有表无里。“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遍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托足无地,他自抒发林泉人士之幽怀,你非要拔高到治国安邦的层面上,也太过是政治家他爹了。再说以摩诘之佛心,哪会动不动便讥剌人?

《诗话》之四——古越闲闲居

《奇松》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学业之能自立,先须有志,后须有识,有志易,有识难。

比、兴是诗歌艺术的灵魂,但是,诗的言外之意却与比、兴无关,因为赋也有言外之意,比方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的甚至通篇是赋,言外之意显明而强烈,再比方刘禹锡的前后《玄都观桃花》,前辈论诗大都认为通章是比。根据史料,刘郎确是通过桃花在影射王叔文集团:大唐帝国在肃宗朝时,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变故,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起因是安史之乱,享五十年太平的玄宗皇帝入蜀避难,朝中群龙无首,谁人不想座龙椅?几个皇子以靖国除乱为名,各自招兵买马,你争我夺,到后来是李亨(即肃宗)赢了。其他几位皇兄皇弟便苦头吃煞。其中的追随者自然也没好果子吃,当然有刘禹锡、柳宗元、李白等八司马,各发配边远小州,司马虽是闲职虚名,倒底有一份俸禄,衣食总可无忧,最晦气的是李白,昏头塌脑的跟永王李璘给其起草檄文,气得肃宗后来想把他杀掉,总算杜甫等联名保奏,说太白一介书生,报国无名,忠勇毕竟可嘉,才保住一命。肃宗起用新人,新旧之间的恩怨,自然不用多说,八司马真才实学并非浪得虚名,十年后各解禁任职,刘郎借玄都观事,发发牢骚,比似恰当,也情有可原。试问:人生有几个十年?但在诗中,这是影射,不是比、兴,千万不可混为一谈。就诗而言,影射不好,又十分毒辣,毒辣到使自己性命决脱,比方清朝的吕留良莫学。

唐人诗也有不好的,是从唐人中拣出来的,许浑有一首《题卫将军庙》:“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汉业未兴王霸在,秦军才散鲁连归。坟穿大泽埋金剑,庙枕长溪挂铁衣。欲奠忠魂何处问,苇花枫叶雨霏霏。”首联言战功,次联言高蹈,三联言坟庙,四联以景洁情,题中之意足,无一字虚设,若与《杂曲歌辞·盖罗缝》“秦时明月汉时关”、《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等,同时咏史类诗相较,就显得太死太实,没有远神,所以当时称许浑的诗“不如不作”。虽死实,但不出题,不泛指,这叫“守的”。

拿来与明朝人相较,便是五环冠军了。明初,咏白燕成一时之风,纷然推袁凯第一,时称“袁白燕”。起句《白燕》:“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失之于泛,其它颜色的燕也可用,次“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这二语在意义上是“操”,就是“收”的意思。那么第三句应是“纵”了,就是“放”的意思,但他却说“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与次联无别,在律诗中,所有的气象都从中二联来,既然并行,那么七句一定要转,末句归结,结到白燕独特的神态,意象中来。“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又犯了“泛”的毛病,与起联同。在八句中,起结是燕、非白燕;第三联重出,只有二句是白燕,与“不如不作”的《卫将军庙》如何?就算袁凯重新读书,学识大进,重作《白燕》诗,句句不离“白”的意兴,也只到崔珏《鸳鸯》,郑谷《鹧鸪》死句。再来看老杜的鹰·马,不互体投地不成,关键就在于寄托。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妓女作《咏骰子》:“一片微寒骨,翻成面面心,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字字切题,字字寄慨。笔者曾经说过,不论抒何情,寄何怀,只要淋漓尽致,都是好诗。

杜甫有一句励志名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的一句,“值”的意思是正巧碰到,应是黄梅天脚前脚后的季节,大雨滂沱,江河之水发海浪怒潮一般汹涌,看题面,凭此抒怀寄情,入手倒也容易,他是这样做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请问你知道他在说什么?切题么?便是搔破头皮,也不知所云,可解,但太拗。头联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态度;次联是说:老了,意趣不能集中了,便是花鸟也不用担心把你描募得惟妙惟肖了(更何况这惊心动魄的水势);三联是说,既然是这样的,便是面对这意象万钟之景,也只能钓钓鱼,泛泛舟了;四联是说,如果陶渊明、谢灵运二位大作家见此景象,而我又和他们在一起同游,那是多么开心惬意啊,因为他们是一定能表达的,说到头,“水如海势”之景之情没描述和传达,读者心中的影象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古董对前人的景仰而已,不太成功的作品在杜集中是多见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诗歌创作的地位。

清朝济南田同之有一段对李、杜很概括经典的评说:“太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诗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慨慷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把握住了二人诗歌艺术的大方向及特质。

又说:“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而(既)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美谓之美,刺谓之剌,拘执绳墨,不可为诗,意尽于此,不通于彼,胶柱则合,触类则滞,不可为诗,知此四者,始可与言诗矣。”

王龙标、高达夫、王并州偕饮旗亭,定人各作一七绝,使伎歌之,及成,伎争唱《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去间”,声情悠扬处,闻者落泪,并州自赞,二公亦皆服帖,真名士学识,道德如此。

咏物诗,要把其特质艺术而形象地表达出来,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生硬的搜肠刮肚不行,必与已意已心融合,才打动人心。比方雪诗,陶渊明是这样说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大家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靖节先生,对大自然热爱的程度。“倾耳”表达了专心,“皓已洁”是赞叹,更是感悟。王右丞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但能被称为“诗之佛”,毕竟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是这样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二联都描述了雪的影象并表达了情愫,但陶造不出王句,王造不出陶句。因为性情不同,对自然的感知与表达也不一样了。造语难,理解又何尝容易了?至于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是考试的题目,规定六联,结果二联完成了,且切题到十分,考官说:“不合规制。”答:“意尽”。结果被定为上上之选,广为传诵。和上例二联相较,是相去远了,因为没有情感的流露是死句。

画家写生,刻画能够传神,而诗人咏物,却需从象外求意,若一落刻画,虽惟妙惟肖,必是死板货。《牡丹诗》唐·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把色香特质用情托出,一联十字,五百年无人比肩,后人用“国色天香”专指牡丹了。到了明朝,太仆孙绪《牡丹次韵》:“分来天上香犹在,欲问洛阳春几何。”差可比美,宋人和靖先生咏梅名句《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疏影”,除构思造句独绝,另得不传之秘“不即不离”之法。“暗香”、“疏影”,是梅之特质,妙在“浮动”于“月黄昏”,“横斜”于“水清浅”。既“不即”又“不离”,把一种“观自在”的人文情怀,用幽思妙悟出来,就句子而言,应是登峰造极了。

东坡居士有句《再用前韵》:“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月挂树”的不只梅花,能“独与参横昏”的,又何尝只梅花了?所以,失之太泛,但因是大苏所作,当时的人们争相传诵,以为是咏梅千古名句。可见得作诗要有风格,解诗又何尝不可有主见了?人笑你笑,人哭你哭,那是矮子看戏文,虽点起脚跟,倒底不明白个所以然。

咏物造语,须为此物独有,移它处不得。和靖先生咏梅二语,若换作它花,一是对景当情造不出斯语;二若是硬要穿插,又有何兴会意趣?所以独绝,李群玉也有咏梅一联《人日梅花病中作》:“玉鳞寂寂飞斜月,素艳亭亭对夕阳。”表达了梅的那种清洁高妙品性,原是很好,只是拿来咏李,也很贴切自然,不能专指,便不知输了“暗香”、“疏影”多少。

李白气概,踞九霄而揽日月,一股仙气豪情自然流露,若确位列仙班,论功应位据金星之上。

《诗话》之四——古越闲闲居

《李白》图片来自头条,敬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