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新用户03284505 2020-07-13

公元1368年,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乱和割据,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终于回归统一,朱元璋称帝的时机也逐渐成熟。元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即位(大明英烈传)

朱元璋在统一中南部地区后,就把战略重心转向北方的北元政权。公元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伐中原。

朱元璋为了这场北伐能够顺利进行,特别命令宋濂起草了讨元的檄文——《谕中原檄》。正因为有了这份檄文,让北伐大军得到了更多的民众支持,同时分化了蒙古贵族和部众,减少了北伐的阻力。

在明朝建立后,北伐随即全面展开,进展也十分的顺利。公元1368年八月,北伐大军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改大都路为北平。

当时,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北有北元政权,山西等地有残余的元朝军阀、宗王,四川还有明氏的大夏政权。后来,明朝的统一战争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

公元1388年,朱元璋命蓝玉远征漠北,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被部下所杀。此后,北元政权的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击,北元名存实亡。至此,朱元璋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徐达北伐

回顾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出身低微,早年过着接近乞讨的生活,却依靠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一支红巾军的元帅。最终,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推翻元朝,一统中原。

朱元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笔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大概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前期实力不够,依附龙凤政权,韬光养晦;二是注重军队的建设;三是个人的军事才能高;四是重视战时经济。

依附龙凤政权,韬光养晦

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靠在郭子兴的帐下,成为红巾军的一员,此后一直活动在淮西一带。后来,朱元璋看到淮西各路的红巾军大多沉寂,认识到局促于濠洲一隅,是难有大作为。所以,朱元璋把手下七百多名将士交给他将管理,自己率领徐达、汤和、耿炳文等二十四人,南向定远方向发展。

取徐州,克和州。在这一时间,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先后率部前来投靠,使朱元璋的势力更加雄厚。

公元1355年,“义兵”元帅陈埜先设下鸿门宴,元帅郭天叙和右副元帅张天佑被杀,朱元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元帅,朱元璋军队也正式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力量。

后来,朱元璋渡江发展,以应天府为中心,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发展自身的势力。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割据势力分布图

从此可见,朱元璋的军队一直都是活动在淮西、长江中下游一带,是较为稳定的地区。在朱元璋的周边,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北有韩林儿。

这样一来,朱元璋避开了元朝的主力,让韩林儿等人直面元朝主力。后来,韩林儿虽然失败了,但他也耗尽了元朝的元气,才使朱元璋后来的北伐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查继佐曾感叹,“嗟乎!当日孤壁太平,以宋呼吸故坚,人知之矣。乃宋之疲元力,而预为明地者,人未之知也。不然,以毛贵、田丰、关先生、李武等大小数百战,一一而明身试之,即太祖自饶胜略、顾宁不百难且后时哉!”

朱元璋是有谋略之人,在自身羽毛未满时依附于龙凤政权,在龙凤政权的保护下安心发展自身的势力,等待一统全国的机会,同时也有韬光养晦的作用。

在群雄之中,朱元璋称帝最晚,韬光养晦,缩小了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最晚称帝的人恰恰是最终成就帝业的人。

注重军队的建设

朱元璋的成功,重要的一环是正确运用了“依附龙凤,韬光养晦”的策略。但是,朱元璋注重军队的建设也很重要。朱元璋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在离开濠洲时,身边只有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军队大多数是收编地方武装。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整顿军队

从南略定远开始,朱元璋就不断地收编地方武装,随着势力的壮大,军队中的成员也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就加大。

但是,朱元璋每收编一支队伍后,总是要认真整顿,严加训练。他曾对刚收编入伍的将士说:“尔众初非不多,一旦为我所有,何也?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尔。今练习尔等,欲令知纪律也。宜共戮力,以建功业。”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绝对不是乌合之众,与元朝军队和其他的各割据武装相比较,是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队伍。胡大海也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由此可见,朱元璋军队的战斗力应强于其他的红巾军。其次,有纪律的军队必然会得民心,而得民心者自然就得天下。

朱元璋具有不错的军事才能

一场战争能够获胜,民众的支持很重要,身边文臣武将的支持也是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文臣武将们的浴血奋战,奋力拼杀,朱元璋的帝王之业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现的可能。由此可见,朱元璋活得成功,有一点是获得文臣武将的支持。

但是,要获得文臣武将的支持,就意味自身要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不然其他将领不会跟从。既然朱元璋身边的文臣武将多,也就意味着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不错。

作为元帅,朱元璋自然不用时常亲征,但是工作量也不少,要统御全局。在每次征战前,朱元璋都要对领兵的将领进行战争动员活动,明确目标,交代任务,说明步骤,鼓舞士气,申明纪律。同时,解答将领们心中的疑虑,统一认识。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动员活动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个善于运用战争动员的能手,而战争动员是战争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高军队的士气,让军队获得胜利。

除了“面对面战争动员”方式,朱元璋还采取了发布檄文的“书面战争动员”方式,比如在讨伐张士诚时的《平周榜》,北伐时的《谕中原檄》,都是大手笔。

发布檄文总是要宣示战争的动因,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之师,从而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这样一来,既得民心,又可以壮大军队的士气,更可使敌军气馁,闻风丧胆。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

其次,朱元璋有着独特的战略思想。比如,在传统的兵法上是远交近攻,打弱避强。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照本宣科地使用兵法,而是善于变通。比如,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问题上,朱元璋听取刘基的策略,而且根据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先战远方强大之敌,再打近处弱小之师。

结果,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

重视战时经济

元末时期,社会经济被战争严重的破坏,农村的劳动力缺乏,粮食供应不足,再加上水利失修,到处可见残破景象。所以,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军事较量,最终也反映在经济实力的较量。

最初,朱元璋军队出征时,军士概不支粮,而是进入敌境再拿捎粮。捎粮也叫寨粮,就是由当地百姓缴纳的粮草。但是,这样收集粮草的方式有两个弊端,一是害民,二是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为此,朱元璋在攻下集庆时,就积极推行“广积粮”的措施。

公元1356年,朱元璋设立营田司,两年后便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当时,营田司除了负责修堤防、管水利,主要的任务是带领在各地戍守的将领开荒屯田。

其次,朱元璋又鼓励各地的农民还乡土,进行耕桑。后来,这些措施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元璋下令废除“寨粮”。

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康茂才

当时,康茂才所管理的屯田,“所存得谷一万五千石,以给军饷,尚存七千石”。公元1367年,朱元璋为了更好的管理屯田事务而设立了司农司。

从此可见,朱元璋和其他割据势力相比较,重视经济乃是高明之举。当时,其他割据势力还在争先恐后地称帝、抢占土地、剥削百姓时,朱元璋却深刻的意识到经济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恢复战时经济既有利于百姓,又有利于以后战争的粮草补给。

结语

史书评价朱元璋:“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朱元璋应是西汉以来,得位最正的一个皇帝。出身低微,却依靠自身的努力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更多原因是他的个人的才能高,审时度势,制定出符合军队发展的策略。


文:小皮

【end】

参考文献:《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