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化燥是什么道理?—附全身奇痒一年半医案

 为什么73 2020-07-13

 张芳芬 先秦元气神机 











作者/张芳芬


        人之生湿,无非外因、内因所致,亦可合致。外因如久坐湿地外感湿邪,内因如脾虚生湿等。湿邪粘腻,不易祛除。当湿邪久踞,易郁而阻止气机;气有余便是火,气机不畅又加重湿郁。故湿郁久之便可成为湿热。

       易感之人亦可直中外感湿热。

       湿热多见于外感热病。水湿有“下流”的特点,上焦湿热不除,湿热会进入中、下焦。故湿热首犯上焦,病位主要在肺和皮毛,如出现咳嗽、或各种皮疹等;因脾主湿,故脾也会受牵连;

       病入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可出现饮食无味、腹泻等证;湿热病入中焦以后会出现不同的转归,如湿热化燥,中间可经过一段痰热的过程。

       什么样的人会出现湿热化燥?下文医案或可管勘一二:

医案:

       患者罗某,男,67岁,诉全身奇痒1年半于2019年1月23日就诊。诉1年半前因后背部、臀部及两膝关节外侧出现皮疹,瘙痒,搔抓后出水、出血,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中医科,诊断“湿疹”。遂予以中药汤药治疗,连续服药80多剂,虽然原有皮疹不再出水出血、看似消失,但全身瘙痒难耐、夜间明显,而且瘙痒的地方不固定,以前没有皮疹的地方也痒,整夜难以入眠,自觉服汤药无效,西药治疗亦罔效。食欲可,有汗、口渴不明显,无怕热怕冷的感觉;大小便正常。

       刻下:患者面淡黄、两颧略浮红,前胸、后背、大腿内侧见成片点状红疹,奇痒;舌红、舌中部苔黄腻,脉弦滑、小数。

    【分析】本案患者首次发病时诊断湿疹,皮疹出水出血,当里有湿郁、湿热。经过前医近3个月的中医治疗,虽然原有的湿疹不再出水出血了,但全身瘙痒不得眠、搔痒处不固定,湿疹已转变为荨麻疹了。实际上病邪已入里化热,病情加重了。

     接诊时经四诊合参、尤其是脉诊结果,提示痰热内扰、肝胆湿热、三焦郁火。首诊时的主要病机为痰湿化火、郁遏三焦。

      首诊处方温胆汤辛开苦降除痰热,升降散清透三焦恢复气机,栀子豉汤宣发胸中郁热而除烦,即所谓“火郁发之”之意。

        首诊处方温胆汤&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

       茯苓20g 陈皮9g 清半夏9g 甘草6g 竹茹12 枳实12g 郁金12g 淡竹叶10g 炒栀子12g 淡豆豉15g 炒僵蚕9g 蝉蜕7g 大黄6g 石膏25g

7剂 煎服


二诊(20190227):瘙痒、睡眠好转,但后腰背仍痒,夜间明显,小便不黄,大便可,舌淡红中部黄腻,脉长,左脉及右关滑。

     【分析】患者热象有所减退,故去石膏,但出现后腰背痒,加徐长卿祛风止痒。

二诊处方:温胆汤合&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    (前方去石膏加徐长卿,略。)


三诊(20190605):诉二诊服药后诸证明显好转,便自行停诊停药3月余,近日又出现全身皮肤痒、睡眠较差。舌淡红苔黄腻,脉滑、小数。

    【分析】 二诊以后明显好转,患者却自行停诊停药3月余,错失乘胜追击、彻底清除痰湿、恢复三焦气化升降的时机。病情又回到首诊状态。三诊继续予以温胆汤、升降散等加减治疗。

       三诊处方温胆汤&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

      陈皮9g 茯苓20g 清半夏9g 甘草6g 竹茹12g 烫积实12g大黄5g 淡竹叶10g 炒栀子10g 淡豆豉15g 麩炒僵蚕9g 蝉蜕6g 郁金12g

7剂 煎服


四诊(20190612):服药后瘙痒好转,睡眠可。脉滑,尺脉细涩、小数。前方加减。

    【分析】脉象示痰热、下焦阴血不足、通行不畅,故前方加生地黄凉血、活血、补阴。

       四诊处方:温胆汤&升降散加减

      茯苓20g 麦冬10g 清半夏9g 甘草6g 竹茹12g 烫积实10g 连翘10g 郁金12g 蝉蜕6g 麩炒僵蚕9g 大黄5g 地黄10g 石膏20g 陈皮6g

7剂 煎服


那么重点来了

五诊(20190619):服药后瘙痒好转,停药后又痒,自觉精神不足。舌红苔少 ,脉细涩不充、小数。

    【分析】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心属火。患者全身瘙痒1年半,实为湿郁化火、痰热等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涩不充、小数,示长期的痰湿化火煎熬津液,导致津液不足而化燥

     且温病余热未尽,消耗体力,故予以竹叶石膏汤除烦热、生津润燥、扶助正气;升降散清透三焦。脉涩示血瘀,故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疏通三焦。

       处方1: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6g 茯苓9g 白芍12g 牡丹皮12g 燀桃仁12g

7剂 煎服

       处方2:竹叶石膏汤&升降散

      石膏48g 麦冬20g 淡竹叶15g 清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地黄10g 荆芥穗9g 麸炒僵蚕9g 蝉蜕6g 郁金12g 大黄5g

7剂 煎服

二方隔日交替服用


六诊(20190703)服药前一周效果很明显,但近两日双腿内侧出现瘙痒,入睡困难。舌红苔少, 脉弦细、小数;

     【分析】患者双腿内侧循肝经瘙痒、脉弦细、小数,示肝胆湿热,津液不足。故加龙胆草除肝胆湿热,荆芥穗透疹止痒。继续予以竹叶石膏汤&升降散治疗,加栀子豉汤除烦热、升降气机;

     以二鲜饮加减作为代茶饮,加强生津润燥的作用。中医温病大师蒲辅周创制二鲜饮(鲜芦根、鲜竹叶)意寓生津退热、轻宣之法引热外出。笔者于此方另加白茅根甘寒、除瘀血;麦冬甘平,退肺中伏火,生肺中不足之金;荷叶香甘平,升清气、化湿和胃。是以诸药合用凉而不寒,达到生津退热的效果。

       处方1:竹叶石膏汤&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

      郁金12g 蝉锐6g 淡豆豉15g 炒栀子10g 龙胆10g 荆芥穗12g 炒僵蚕9g 大黄5g 地黄10g 石膏48g 麦冬20g 淡竹叶15g 清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3剂 煎服

       处方2:二鲜饮加减

       荷叶10g 白茅根10g 芦根10g 淡竹叶10g 麦冬10g 

7剂 代茶饮


七诊(20190710):服药后明显好转,几乎未再出现瘙痒了。认为代茶饮很好喝,大约每日喝6、7次。脉象较前充盈好转,略涩。

【分析】患者喜爱喝二鲜饮加减代茶饮,说明体内需要。脉诊示肝经有瘀滞,故在前方基础上加茜草通(肝)经袪瘀血,在代茶饮中加薄荷辛凉疏散风热、解肝郁。

       处方1:升降散&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加减

      茜草10g 郁金12g 蝉蜕6g 麸炒僵蚕9g大黄5g 地黄10g 石膏48g 麦冬20g 淡竹叶15g 清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荆芥穗12g 龙胆10g 炒栀子10g 淡豆豉15g

7剂 煎服

       处方2:二鲜饮加减

       芦根10g 白茅根10g 荷叶10g  淡竹叶10g 麦冬10g 薄荷3g

7剂 代茶饮

       嘱咐患者:如效果好可以抄方一次,并可继续饮用代茶饮20天左右。


       2019年12月底电话随诊,患者正在外旅游,告知瘙痒已愈5月余,表示代茶饮很好喝,现在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按:此患者经历了湿郁化火(湿疹阶段)、痰热内扰、(痰)湿热化燥的三个阶段。治疗开始以除痰湿为主,痰湿才是湿热的核心。

       随着病情的好转,脉象逐渐显示淤血、肝胆湿热、津液不足、余热缠绵等,清楚病机了,处方就不难了。诊断一直是以脉诊为主的,舌诊仅做参考。

       二诊以后病情明显好转,患者自行停诊停药三月余,三诊时病情又回到首诊状态。否则,可能五诊就足够了。这种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甚至以为治愈了。故医者应该与患者多沟通,避免中断治疗。

        什么样的人会出现湿热化燥?

        一是先天禀赋为阳热体质;

       二是阴虚的患者。此案患者属于后者—继发性的阴虚(津液不足)导致湿郁化燥。(完)

后记:


笔者喜欢写一剂知二剂已的医案,简单、吸睛。但这种医案的前提除了医者的诊治正确以外,还需得患者病机较为单一、所患多为新病而非久病。而临床多见病机叠加的久病患者,治疗很难一蹴而就。正确的治疗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将病机打开、解决。上面的医案就是这样的打开方式,痰、湿、热、燥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张芳芬,西学中,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执业中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