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远的救世主》:在真正的高人面前,你的手段或许不值一提

 知阳时光铺子 2020-12-03
“现在不打你的脸就得打我的脸。男人的脸和女人的脸,你看看打哪个比较合适呢?”——芮小丹



生活中我们总会需要使一些“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但每个人的见识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对于“手段”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于是在使用“手段”这个问题上,就出现了不同的境界。
但无论是何种境界,你始终都会发现一个规律:真正的高手,往往都不怎么使用手段。
或者换句话说,真正高手在使手段的时候,往往都会让你难以察觉。
在《遥远的救世主》第十三章中,就通过两个不同境界的“手段”较量,把什么是低段位,什么是高段位表现得淋漓尽致。

芮小丹委托音响店老板叶晓明给她定做一套古城前所未有的高级音响,叶晓明又找来了同样是音响发烧友的冯世杰一起做。
于是整部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就此开始有了交集。
冯世杰借着帮芮小丹做音响的机会,刻意在芮小丹工作的地方等了几个小时,而这几个小时的等待就只是为了告诉她音箱和机柜已经做好了,想请她去村里看看是否满意。
而芮小丹觉得冯世杰对于这件事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种似有似无的小题大做可以是一个人的性格或办事习惯,也可以是‘微妙成分’的影子。”
显然在之后的一系列剧情发展中,冯世杰属于典型的后者。


冯世杰接上芮小丹和欧阳雪,如同贵宾一般带着他们又是“打枣”、又是“招待”的,临走时还给送了一袋子鲜枣和一袋子花生。
王庙村的一行,明面上虽说是冯世杰带着她们去看音响,但实际上却是巧借着这个机会跟她们套近乎,或者明确一点来说,是想要跟芮小丹套近乎。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意图接近丁元英的女人。”这是芮小丹王庙村一行的内心感受,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一件被人利用的工具,这让她既尴尬又悲哀。
这种看似高明的“手段”或许在常人看来不着痕迹,但芮小丹跟欧阳雪是什么人?她们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而就在芮小丹用两箱酒“还礼”给冯世杰时,才在对话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和丁先生只是普通朋友,没你想象的那种关系,即便有,你这样做也是对我不尊重,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就此这场高手与常人的手段“博弈”,在芮小丹一句“不打你的脸就得打我的脸”后分出层次。
以至于当欧阳雪玩笑芮小丹被人使美人计的时候,芮小丹也只是自嘲着说道:“我这点色相连自己用着都不灵,还得让别人拿着当枪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手段”。
有些是商家用来吸引更多顾客而采用的,有些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使用的,还有一些则是某些心术不正之人用来迷惑无知之人时会使用的。
大致这些“手段”我们可以笼统地分为两类:“策略”“套路”
“策略”,可以理解为用在正途上、促成某些正面积极结果的“手段”;
“套路”,则是那些心术不正,企图通过一些“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方式。
虽说都是“手段”,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手段”很常见,但却很低级。它确实能够让我们更好达到想要的结果,却总归还是不够真诚。
通常来说,那些经常使用手段的人,往往都不怎么有真才实学。能力不足、资历不够、见识太浅,这些缺失的部分,就只能够用“手段”来弥补。
因而你会发现各大平台上开始出现了各种教大家“手段”、“套路”的大师们,从他们嘴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似乎除了他们全天下人都是“憨憨”一般。
但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其实,这就是“手段”的境界高低问题了。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芮小丹和欧阳雪那般洞察人性,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普通认知水平的。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到新闻说谁被骗子用非常低级的手段骗了一样,我们会觉得很奇怪:这么低级的行骗手法,怎么还会有人上当?
而就在我们以为被骗之人肯定是文化知识不够的时候,我记得16年有个新闻说是大学教授被诈骗了1000多万元。
所以,“手段”这种东西,跟文化、学历、年龄真没有太大关系。或许有人会觉得这跟“见识”有关系。
但是我之前还认识一个企业老板,花了几百万去报名一家企业管理培训公司的课程。而实际上这家培训公司一年的营业额都还没有这个老板旗下公司一个月的营业额多。
按理说这个大企业老板的“见识”就该足够多了吧?可为何一样被“套路”了呢?
由此,我总结出一个关键问题:人性。
大学教授为何会被骗?人性的贪婪驱使;大企业老板为何会被套路?人性的惰性驱使。



归根结底,“手段”始终都不是我们追求成功的长久之计,好好提升自我才是根本。
这里的提升自我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通过让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境界,不至于被他人用“手段”利用了而自己还浑然不知;
二是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面对他人的“手段”时,可以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来“回击”。
始终我们还是要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有时候我们自认为高明的“手段”,在高人面前其实真的不值一提。
就像网络世界里经常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所看到的,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还是坦诚一点的好。即便我们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对人过于坦率,但还是尽量少用“手段”的好。
否则等你过些年再回过头来回忆自己所做所为之时,就会感慨:
“我那会儿咋那么幼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