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07-13

木锨

□孙同林

“老鼠拖木锨——大头子在后边”,一条乡间歇后语引出一件劳动工具:木锨。

木掀由柄和锨头组成,锨头是一个约20×30厘米的长方形薄木板,锨头前端略宽,后面稍窄;木锨的柄较小,老鼠要拖动它,很自然要拖着柄走,所以是小的在前边,大的那头在后边。这个歇后语是比喻事物初露端倪,更大或更重要的还在后面。

木锨,长柄,多用于扬粮食,亦作铲土用。打脱下来的谷物必须有一个去皮壳和灰尘的过程,一般就采用木锨在风中扬撒的方式,使皮壳、灰尘等杂物随风分离出去,叫作扬场。

扬场很讲究操作技巧,在木锨抛撒的高度和力度上,没有几年的历练是掌握不好的。技艺精湛的扬场手,大多是能左右开弓的“两面手”:两脚分立,前腿躬,后腿蹬,两只手一上一下握牢锨柄,弯腰抄起一锨粮食,猛地向上一挥,金光灿灿的谷子在空中撒成一道弧线。连续操作,一锨,一个扇面,一锨,又一个扇面,一个扇面连着一个扇面,构成一幅美丽的印象派画面。这时的扬场者身体随着一锨锨粮食的挥洒,一弓一立,一张一弛,俯仰有度,极富美感。

对于旁观者而言,扬场这种劳动就是有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美。但对扬场者本身来说,却十分的辛苦,抄、举送、挥洒,每一个动作都要力气,都要把握分寸,都有难度。一个不会扬场的“学手”,扬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一锨谷物扬上去,高度或角度没掌握好,风向没有弄清,不仅秕谷杂物扬不掉,反而会被迎风刮来灌进脖子,弄得满头满脑满场都是,该扬的杂物没扬掉,相反,倒把好的谷物扬出去了。

夏收那些天,老扬场手们几乎天天在扬场,虽然累,他们却能够坚持下来,如果不会扬场,或者初学扬场者,半天扬下来肯定会累个半死。

扬场需要技巧,更需要好风。

麦收时节天天有风,但不一定整天都有,有时即使有了,却是圈圈风,旋旋风,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东南,向东北,这种风就不好扬。而好的风常常会出现在傍晚或者凌晨,于是,人们就会等风。有时候,为了扬场,父亲晚上就睡在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等风。累了一整天的父亲不知不觉睡着了,就在这时候,吹来一阵凉风,父亲睡得正香,全然不觉,母亲先发现了,便叫醒熟睡中的父亲:“风来了!”父亲猛地惊觉,操起身边的木锨,先铲半锨麦粒抛到空中,试好风向,继而便开始了扬场。父亲扬场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在旁边观看,谷粒哗啦啦掉在地上,四处迸溅,落在我的脚上,痒痒的。有时候,父亲扬累了,会停下来,趁休息的功夫,把手伸进粮堆,抓一把麦粒,认真地看着,脸上露出一种幸福的神情。因为这些麦粒里,有他的汗水,也有他的希望。

一个人扬场技术的好坏,不需要看他场上的表现,只要从所扬的粮堆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好的扬场手,不仅扬场的姿势好看,而且扬出的粮堆总是长条形的,“上扬”和“下扬”泾渭分明。不会扬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所扬出的粮堆总是散散的铺满一场,“上扬”和“下扬”混在一起,“猪的不净,狗的不了”。正所谓“会扬场的扬条墙,不会扬场的扬一场。”

扬场对场地、风向、风力以及所扬的粮食都有讲究,扬场的场地要注意选空旷的场所,风力不宜过小也不能过大,所扬的谷物身子重的可选大点的风,身子轻的则注意风要小一些。最好扬的谷物莫过于小麦和蚕豆,故乡间有一句俗谚:“小麦蚕豆借风扬”。

扬场是一幅乡村独特的风俗画。黄昏的时候,西边天际淡淡的晚霞下,场上一位扬场的老者,挥洒自如的扬场姿势,配着纷纷扬扬的半天粮食,那实在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农村夏秋收获季节是木锨最忙碌的日子。一堆堆小山一般夹有稻芒、麦秸、豆荚的粮食,总要在扬场手们一锨一锨中清理出来,晒干了又一锨一锨地抄进箩筐,送进仓库。直到八十年代末,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将过去的人工“收割”和“打脱”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后来甚至连扬场的工序也省略掉了,于是,扬场的景观便一去不复返,木锨终于退休。

尽管人们不再使用木锨,但是,父辈们的汗水却依然在木锨上熠熠闪光。

一位乡土诗人在小诗《扬锨人》中写道:

一木锨一木锨

稻子麦子撒向空中

绘制出金黄色的扇面

那是一道道虹

虽然,他们灰头土脸

心却是干净的

灵魂也是干净的

养育华夏五千年儿女

那金灿灿的健康谷物是最好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