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弹爆炸,距离爆炸中心260米的高仓亚纪子,是如何活到当代的

 汗青正浩 2020-07-13

日本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袭击过的国家,当然,也希望它是最后一个。原子弹的威力,突破了当时人类的想象力,以至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日本当局都不敢相信这真是一颗炸弹造成的结果,直到惨剧在长崎再次上演,日本政府这才不得不信,并迅速宣布投降。

原子弹的破坏力,只需从一个数值上就足以看出,那就是当量。广岛上空投下的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设计的当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0TNT(与后来的核武器相比已经不算惊人了),但实际当量据推测只有15000吨,比设计当量缩水了不少。可即便如此,它还是造成了7万人立即死亡,接近20万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死亡,这是任何常规武器都无法企及的伤害力。

更可怕的是,距原子弹爆炸中心300米以内的地方,很多人连尸首都没留下,原因是突然袭来的几千度高温的热浪,把那些尸体都给汽化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把大活人瞬间汽化了,那些人估计死前都没反应过来,便立刻化为乌有,只有爆炸后墙上留下的一片黑压压的影子,是他们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奇迹,就在几万人死得无影无踪的同时,距离爆炸中心260米的地方,居然有两个人活了下来!

原子弹爆炸,300米内居然有人幸存,真乃天选之子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有两个距离爆炸中心260米的人居然幸存了下来,这可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历史。在解说这段历史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组来自日本官方的数据:距爆炸中心500米以内的地方,超过90%的人当场死亡或者当日死亡,5001000米内,当场或当日死亡的则达到了70%左右。

以上是日本官方事后公布的统计,可见当时距爆炸中心500米以内的人,几乎都是当天就去世了,能够幸存下来的,已经是天选之子。

可是前面说的那两个人,居然比500米这个距离还要再短了近一半,只有区区260米,这两个人,也是300米以内唯二的幸存者。两人都是年轻女子,一个名叫高仓亚纪子,另一个则是她的同事宇佐美本江,前者20岁,后者18岁。可惜的是,宇佐美本江在一个月后死于辐射过量,所以严格来说,高仓亚纪子成了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300米以内的唯一幸存者,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三大巧合,助高仓亚纪子“核口逃生”

这两个年轻弱女子,是如何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下逃生的呢?从事后来看,一切皆缘于巧合,却又带着几分必然。首先,原子弹爆炸时,两人都位于室内,这正是她们得以幸存的关键。否则的话,当时室外几千度的高温,足以将二人瞬间汽化。

有意思的是,二人当时之所以身处室内,还要得益于她们的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提前上班。原来那时候在日本,女员工普遍要比男员工早到半个钟头,这样就可以先做一些打扫的工作。

正是这个惯例,救了高仓亚纪子一命。广岛原子弹爆炸于日本东京时间815左右,正好是早高峰时段,大量的上班族正在向公司赶去,而高仓亚纪子以及她的同事宇佐美本江则早在740就已经进入上班的银行大楼,从而在爆炸时身处室内,这也是让她得以逃生的巧合之一。

至于第二大巧合,则是她们上班的广岛银行大楼,正是以最严格标准建设的新大楼,有很好的防爆性和防震性,主体都是敦实的混凝土。正是在厚厚的混凝土墙的保护下,银行大楼里面才没有被迅速加温到几千度,氧气也没有耗尽,大量的高辐射粒子更是被挡在了墙外,这才让二人的幸存有了可能。

如果仅有以上这两大巧合,高仓亚纪子恐怕也未必真能逃出生天,然而她足够幸运,当时没死的,还有她那位18岁的同事。原子弹爆炸后,两人都晕了过去,但宇佐美本江却先醒过来,她醒来后,立刻就叫醒了高仓亚纪子,接着两个人便互相扶持着往外走,并及时碰到了救援人员。

如果没有和宇佐美本江的互相扶持,已经身受重伤的高仓亚纪子恐怕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坚持到最后的。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上帝多给了宇佐美本江一个月的生命,为的就是拯救高仓亚纪子这位天选之子。

高仓亚纪子不但是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300米以内的唯一幸存者,而且也是个长寿之人,最晚在2005年,她还曾出现在电视节目上,当时的她,已经是个80岁的老人了。而且以她当时的身体状况来看,应该还能活得更久。

原子弹虽然没有夺走高仓亚纪子的生命,却也给她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在她45岁的时候,因为脊柱肿瘤手术,导致下半身瘫痪,余生便只能与轮椅为伴了。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与她经历原子弹爆炸有关,但据专家推测,多少还是脱离不了干系的。只不过,相对于当场死亡的那七万人以及稍后几年内死掉的近二十万人来说,高仓亚纪子无疑是幸运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