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进入人体的五大通道在这里,要祛湿一定要选这些穴位!

 wxzzn 2020-07-13

艾灸养生连锁品牌

艾灸祛湿效果好

祛除湿邪,非一日之功,重点在于驱动体内的气血,驱散湿邪。中医认为,艾灸就是补充和驱动阳气,祛除湿邪非常好的方法。

艾灸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这种疗法不仅可以逐寒祛湿、通经活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改良体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是很好的祛湿方法。

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大通道是——

肩颈部的大椎穴

前胸的膻中穴

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腰部的命门穴

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从膻中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心肺及乳房疾患;从神阙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痛经等症状;从命门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软,肾虚等症状;从涌泉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往上流动,易引起膝关节酸痛等症状。

如果你湿气重,不妨多艾灸以下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阳明胃府的募穴。中医认为,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分布在胸腹部经脉上;根据“阳病行阴”的原则,募穴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因此,中脘穴还主治胃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黄疸等病证。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中脘穴为腑之会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可以有效的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是祛湿的第一大要穴。

2、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水湿停滞、聚而成痰,都可以通过按摩丰隆穴来解决,

3、承山穴

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承山穴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4、解溪穴

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甲乙经》曰:“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风水面肿,颜黑。解溪主之。”《千金方》云:“腹 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图翼》日:“泻胃热。”

解,散的意思;溪,地面流行的经水。解溪的意思就是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解散并流溢四 方。此穴的物质是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流于本穴后,因为此处穴位的通行渠道狭小,所以地 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因此名为“解溪”。

5、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祛湿灸哪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国艾堂提醒各位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保护身体的工作,并且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避免病邪、湿邪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湿症以及各种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