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港大到哈佛,他说:背诵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重要!

 四通书斋19 2020-07-13

转按: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会有文中主人公这般踏实而又睿智的思想。

这是7年前的资讯,但是却一点也不过时,而且会继续超前地引领更多有“眼力”的智者,更好地走向生命的成长与人生的成功。

陈颉琪在母校花园中学

01

认真仔细其实是一种能力

背诵很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重要

初中从花园中学毕业,陈颉祺免试升入浙江省教育厅设在杭州第二中学培养的省理科实验班,高二时陈颉祺转学到了北京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高中毕业陈颉祺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精算专业的录取,但他选择了香港大学。

不过大一他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委托培养学习一年,期间曾担任班长,并在学生会工作。他还做过晚会主持、院刊作者、话剧社编剧和演员,还自主编写剧本并举行公演,自主编写相声并作为院代表节目到其他院系演出。

大三在美国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交换学习一年,期间带薪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一项课题。

大四回到香港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并获得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但最后他选择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陈颉祺说,他在一路的求学过程中一直有一个习惯——喜欢精读和背诵,甚至一字不漏。

陈颉琪在北京大学

这些年来,很多同学觉得“在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精读已经过时了,只有快速阅读、泛读才能够有效应对。”

陈颉祺说:“我不这么认为。认真仔细其实是一种能力。初中竞赛准备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拿到全国一等奖而别人没有拿到仅仅是因为我做的题比他们多,做得比他们仔细。我当时也就精读过三本竞赛参考书,但是上面的每一道题都做得很熟很熟,以至于最后临考前我的竞赛老师给我们做的任何一道题我都已经做过类似的题目了。”

陈颉祺说,从学英语方面来讲,遇到那种他觉得特别“经典”“优美”的好句子,他一定会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陈颉祺在申请美国学校文书写作的时候,这个习惯带给他难以想象的巨大便利。

“我觉得很多人在母语学习中都不见得有这类习惯。他们经常问:背新概念文章能提高英语能力吗?他们真正想问的是:背诵真的有用么?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一定量的唐诗宋词,我们的各项语文能力真的就因此直接提高了吗?似乎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谙熟了中文的平仄韵律,凭直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朗朗上口的,什么样的句子是别扭的。

陈颉祺说:“背诵很重要,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重要。”

02

智慧就是记忆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

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从小的时候就不断地能够体会到“总结然后记忆”所带来的成就感。我小学时候喜欢中国象棋,老家地方小,也不可能得到名师的系统训练,所以我练棋的方式就是跑到城里的街边找老爷爷下棋。老爷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复盘。

所谓复盘,就是指在棋盘上重新演练一遍上局棋的每一步。在复盘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去总结,甚至争吵某一步其实还可以怎么走。

不知不觉地,在大量复盘的过程中,我记住了各种各样的棋路。在训练了记忆力的同时,棋艺也不断长进,最后居然在一次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八名。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才认识到“复盘”对我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复盘带给我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它让我开始喜欢“总结”和“背诵”。

在中学阶段,我很少主动去做课外习题集。但是不管是在课堂上、书本上、试卷上还是参考书上做到的任何一道题,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总结:做对的题,要回想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能做对?做错的题,要去揣摩当初的思考方式,都经历了哪几步,错在了哪一步,错的那一步其实应该如何去思考?我惊讶地发现,仅仅是做到这一点, 就可以让我在考试中如鱼得水。 我想,我没有学过太多棋谱,却在和街角老爷爷的每一次复盘过程中记住了棋路,其中的道理大抵也是一样的吧。

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是好的,因为你正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可如果你的习惯是不好的,你很快就会知道为什么这样不好,因为你的生活很快就会因为这个坏习惯而受到惩罚。

陈颉琪在香港大学

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总结是最重要的,而背诵只是一个副产品。

后来到了大学,偶尔回忆中学的课程,总惊讶地发觉:完全不记得自己当初是怎么总结的,又总结了什么,脑子里留下的只有当时不经意间背诵下来的知识。这种经历让我相信:背诵,记忆,才是学习最后的目的。为什么记忆会比总结更加重要呢?

终于在读到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时,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解释:

人脑中借存的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估计10%)是以有序的方式存储的随时方便“调出”,这部分称之为“记忆”。人脑中绝大部分储存的信息就像计算机中不分类管理的“垃圾文件”一样,在大脑中是随处堆放的。这些信息虽然存在大脑中,但是很难被“调出”,这部分我们笼统地称为“潜意识”。

当有新信息输入的时候,如果这些信息在输入的时候就是高度有序的。那么就很容易被有序地存放起来,很容易成为“记忆”。同时,随着有序信息(记忆)的增多,大脑就会越来越需要越来越多记忆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细胞间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很紧密的神经元树突连接起来,于是就越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现象——换句话说,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却产生了联系。

难怪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智慧就是记忆力”

看到这段心理学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总结其实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输入大脑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而背诵和记忆才是目的。再观察身边每一个让人觉得很传奇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知道很多,记得很多东西,或者说的正式一点叫做“知识很渊博”。

讨厌背诵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有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博闻强识。

03

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认认真真、循序渐进、老老实实地学习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回到中学给学弟学妹们演讲学习方法,每次都必定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某某科目学的不好,请问怎么样才能让我的成绩很快提高呢?

速成是每一个学生的梦想。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对时间不够的恐惧:“考试就要到了,没有时间看书了,就要来不及了……”患上时间恐惧症的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的时候只剩最后一个希望:一定存在某种神奇的方法能够解决我的困境!

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然而方法也会强化一个人的本性:懒情。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正在不断地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各种辅导书都声称自己的方法有神奇的功效,各种“状元学习法”充斥着书店的柜台,很多辅导班和培训机构甚至打出“一个月变成优等生”、“一个暑假让你考人北大清华”这样的广告。

在学生群体中间,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比别人更加迷恋方法。他们会购买大量的课外辅导书,反复仔细比对其中的方法,以求找到最佳方法,然而往往每个人的结论都不相同。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你说他们懒惰吧,他们还真有本事把各种方法研究得头头是道,他们在这方面超乎寻常地“勤奋”,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这种“勤奋”,其实来源于对时间压力的真切感受。没有时间了,所以只能依靠某些窍门来提高效率。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是这样一种想法:“最好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不费力气地拿到高分!”

陈颉琪在美国哈佛大学

我不知道自己学业上的成绩有多少应该归功于方法,但我很清楚地记得,中学时代的我,从来不会去想“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法学习”。

那时候我脑子里想法很简单: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每天学过的东西必须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认真完成。然后我总觉得有点奇怪:其实我只是把我应该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做完了,却总被人认为“这孩子学习很有方法”。

最省力的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进入大学以后,我也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讨论过这方面的话题。

我发现,优秀的同学在中学时期,无一例外地都很少购买课外教辅书,却都能认认真真,循序渐进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这不由让我思考:也许在学习上,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聪明的方法。而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许只有一个——老老实实地学习。

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04

应该经历的过程

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背英语单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很多高中生都抱怨单词很难背,然而在大学,出于考北美研究生需要,很多大学生都必须参加GRE英语考试。

对中国考生而言,这门考试的难点其实只有一个:需要拥有20000左右的英文单词量。而大部分大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四级或者托福考试,他们的单词储备也只有4000~6000。

市面上,各种GRE单词辅导书五花八门,却大多都有这样的字眼“XX天搞定GRE单词”。我也听很多人说过背单词的技巧,但我从来不会购买任何带有这样字眼的单词书,也不相信任何的背单词技巧。

对我而言,背单词的技巧只有一个:在不同的时间,重复用这个单词刺激大脑。换句话说,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老老实实一遍一遍地背诵。

在我的単词书上,每一个单元我都清晰地标注背了多少遍,而且往往都在十遍以上。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不相信有任何人、任何技巧可以代我完成。

我想,这种认识,其实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适用的。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步学习任务效率更高了。应该经历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最后,让我引用我很喜欢的话为此话题作总结。

你们要求我创造奇迹,我做不到……从失败到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我从众多经历中得知,只有怀着远见,谨慎从事,注意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一步一步,对心地走,我们才能实观伟大的目标。

——拿破伦·波拿巴

开设课程《千字文》

约1000字,是国学金典启蒙的第一本书,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韵文,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学了《千字文》孩子就可以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了。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合称“三百千”。

  儿童经典诵读主要在幼儿教育的关键期,通过国学诵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开发智力,自家幼儿识字量,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提升人格品质,为孩子成人成才铸就大器。这是每个家庭的职责。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孩子是我们的天使,

教得好,是一生一世的福,

教不好,是累生累世的债。

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怎么办?

用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教育?

用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孩子?

人生不能重来,教育不能回头,抓住当下最重要!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正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好,理解力差,不求甚解这一特征,将永恒的、最有价值的圣贤经典装到孩子的大脑中,反复诵读来刺激孩子大脑,为孩子大脑构建一条高速通道,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大智慧的人生,等到以后孩子的理解力发展起来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就自然的理解、活用!这些经典就一辈子跟着孩子,指导孩子的人生。

经典诵读另开设课程有:《大学》、《老子》、《中庸》、《论语》《孝经》等等。

【 父母课堂时间】

 每周六(下午3:00—5:00)  

招生对象:4—13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