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解非-的博客 作者:解非(雪裳飞飞) 91, 诗歌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个性的形成的因素也不怪乎诗人先天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诗人个性各有不同而成就的。可见,“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当诗人成了枪手、疯子、怪物、流氓、贱民、魔鬼等,且站在被告席上接受人民的严厉审判,诗歌写作也就成了原罪,其形象被人民消解,一落千丈。 92, 中国诗歌已经进入衰败的谷底,把诗坛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大众看总比文过饰非要可爱得多。中国诗人必然反思,痛定思痛后的觉醒必然带来个人才华与群体智慧的喷发与创新,一场新的诗歌革命必将伴随着这次危机而出现,并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诗歌的伟大复兴。 93, 如果诗人不讲敬畏,何来诗意的神圣写作?不讲重构,中国诗歌怎能伟大复兴?真正的诗人应该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承担责任,不论是道德,还是诗意。自觉抵制、化解来自外界与内心的妖魔,恢复当代诗歌的主流与核心价值,提倡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忧国济世、匡扶正义。 94, 当代诗歌有必要对目前的混乱诗坛来一次正本清源,还中国诗坛一个干干净净、神清气爽、多元共生的环境。诗人们必须从新上路,勇于承担,恢复诗歌的神圣使命,为真理与正义承担起道德的良知与苦难,既高举正义之剑指向丑陋与邪恶。 95, 在这个价值失恒、审美失落、诗人失格的时代,怎样才能使中国当代诗歌绝处逢生,使诗人成为时代的先驱者、立言人呢?我想,唯有恢复并重建设诗歌的主流价值。 96, 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因而在抒发感情时一定要讲求文辞的细致精美。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流播不会很远,而感情的抒发和文辞的精美正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根本特征。这才是“为情而造文”缘情而发的要旨。 97, 诗歌的自然本质也不过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 98,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99, 诗与歌不是一回事,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100, 诗评家的思想要有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诗学观才是拯救和导向当代诗歌的内质所在。 101, 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02, 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可以反映社会道德,可以观察风俗盛衰,可交流相互的感情……。诗人的内质中一定要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这样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103, 解读诗歌,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且,知人后知文也是很重要。 104, 诗评家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105,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106, 诗歌中的气是由诗人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诗人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气质与个性也自然形成诗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品位。 107,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诗歌的精髓,能体现诗人个性的艺术风格,也是诗人们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而文采是依附于风骨的,风骨又有待于通过精美得体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108, 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作,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109, 诗歌创作是超思维的,常言道:“意在笔先”。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诗人要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的。这就是一首上品诗歌所具备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与保证。 110, “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清”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远”指的是一种玄远幽深的意境,也是指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的描绘,“远”偏重于感情的抒发。 111, 诗歌要抒发人的真性灵,这也是:“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诗人要有童心(真心),这样诗意就会自然真切,不拘一格,信心满怀,喷薄而出。 112, 诗歌可憨实,可空灵,可憨实与空灵兼有之,憨实和空灵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思之辨之,一首上品诗歌可谓是:憨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憨实。 113, 诗评家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必先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诗学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合理关系,诗学批评不是诗歌创作的单纯的附属品和辅助品,诗评家也不是诗人的仆从或者西席。一个自觉的诗评家应具有介入创作而又能独立于创作的精神和书写能力,以敏锐和自如的心境提出某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并在诗歌批评中获得美感,焕发出自身的活力与魅力。 114, 诗歌是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去表现意境美的一种最高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往往插上想象的翅膀,情感激荡,神思飞扬,具有意境美、情感美、语言节奏美的特性,读之耐人寻味。 11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也是诗歌修身养性的妙方。 116, 当代诗歌深受外国诗歌的影响,从外国诗歌译文那里偷艺(翻译的水平有限),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舶来品。当代诗人有的对五四新文化以前两千多年的古典诗词竟一无所知,还以什么“先锋”来引领我国诗歌新潮流,继而狂妄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简直是天方夜谭,贻笑大方。 117, 诗歌本来就是诗和歌,民歌干脆就是给口头唱的,后来诗歌脱离了唱的功能,成为独立的体裁,但是,诗歌的朗读唱和功能还是存在的,因此,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愉悦效果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诗歌潜在的音乐美。 118, 诗歌应该具有通俗美,好的诗歌让人理解起来是不要太费劲的,词语本身就是要表达感情的,是高兴还是郁闷,是得志还是失意要认人感受得到才好,而有的诗歌绕口令,捉迷藏,故作高雅,晦涩如嚼蜡。 119, 好诗真正是浓缩的高度酒,酿制过程中可谓是惜字如金,字斟词酌,千锤百炼,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作诗炼字的佳话。 120, 当代诗人与诗评家普遍有一种虚幻的崇高感,急功近利,浮躁焦虑,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作学问,而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也无法自主把握意识走向,常被意念牵着鼻子走,诗歌也就成了梦呓者的一些意识的碎片抑或垃圾,没有语法,行文怪异,除了诗人自己谁也不知所云何物,甚至诗人自己醒来后也莫名其妙。其实,诗歌也是要立意的呀,是需要提炼主题的,对题材是有取舍的,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那写到那,诗歌的脉络也是要清楚的呀,至少有一根无形的线,把诗句、段落串起来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