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业新思路:人才换成人力

 hanyu118 2020-07-13

又是毕业季,又说就业难;就业难,说明相对应的岗位有限。从数据来看,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45万,到今年的近八百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按理说是好事,更能推动经济利好,为何十多年来,此等就业竟成难解的结?突破节点在哪,各路神仙肯定有过好多神仙会,也开出海量的仙药妙方,笔者人微言轻,说话不灵,也正是说话不灵,才敢说这五个字,那就是,就要以“人才换人力”,从人力出发,向人才突破。

扩招以来,大学生数字呈井喷式增长,可经济规模事实上,并没有实际性增长,别看公司与毕业生一样,数目虽然猛增,真正具备岗位容量的,比例并不让人乐观。再加经济大势走L路,可能长时间难以高起,导致他们心中的理想岗位不增反降;就业需求在增,理想岗位在降,两者相向而行,碰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为何要说理想岗位,这就是要说的重点了。读了几年大学,具备了“人才”之光,脏点累点,收入再高,那也难入“人才”之眼。理想岗位,当然公字顶头,国字号优先,事业跟进,大公司趋前;除此之外,还有城市档次,城乡有别,甚至要顾及父母和自己的脸面,读个大学生我容易吗?想找个光鲜点的岗位也在情理之中。照这些几轮筛下来,还有多少留在“才眼”之内?当然,笔者从来都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个个刚上岗就凭着那份薪水能住豪宅开靓车,如果这样,绝对是皆大欢喜。可经济社会,还不是按需分配,讲的是利益,这钱谁来出,所以说,接下来关键问题来了,这钱谁出?谁又出来得起?

说到钱,就伤心,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普遍感受,头顶才冠,何不见财来?按三十年前大学教育精英光环,才到财会来;日历翻过一万天,如今的人才,可不是那张文凭就能作数的,还得有真家伙才能让买单的信服,否则,哪怕你说我是二十年后的马云马化腾,恐怕也难有人信服;再说了,中国这么大,也就有几匹马几棵对几块石头不是;是骡子是马,都得拉出来先蹓蹓才行。

初入社会,既然人家并非把你当人才,特别声明,极极少数的人除外;那就好好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先干起来,先生存后发展,毕竟养活自己是硬道理;不然,志在凌云而脚无实地,又怎能实现山高人为峰的理想。假如只想着某个霸道总栽突然梦中灵光,发现你是绝顶高手不幸遗落尘埃,于是用直升机载你升达至九十九层的办公室,切夜长谈,然后一纸任命:宇宙公司总经理;如果真想如此,可以肯定地说,要不是太阳底下做黄梁梦,要不就是“霸道总栽”和穿越的书看得走火入魔了。

近来,好多媒体都在用相似的标题,把进大学校园招聘写成“抢人才”;笔者从来认为是误导,是对就业现实的曲解,虽为善意,却可能结恶果。恰当的表意,应把“人才”表达为“人力”。何谓人力,体力和脑力,均为人力,不过是就业方式不同而己。至于人才,那可不是几句话就能拍板的,要经过磨砺;人才是磨砺出来的,不是靠坐几年大学教室,拿张文凭就能立马人才的。

至于人才的定义,除岗位需求,谁说也白说。可叹的是,现在大学,多数还是遵照老套路,以“精英”思维方式,培养出难以适应社会之人。以至于常有毕业生长叹,堂堂大学生,竟然比不上一个钢筋工。如果真有这个想法,那就有了好的开头,至少明白了差别在哪里;钢筋工,做成业界高手,为何不能拿高薪?还有钳工车工焊工,甚至绿化工,凡此等等,只要成为社会专才,为何就不是人才。这当然需要毕业生修正思维,更有赖于主流引导和宣扬。

当下社会,推崇“工匠精神”,强调扎实做事;大学毕业生真要突破就业难,那就得把自己或者他人贴在背上的“人才”两个字扯掉,以人力之本,融入社会,先做自己能做的事,磨砺虽苦,却还有苦尽甘来之日,坐而清谈,抱怨世道,别说人才,人力也会因时间而枯萎。

听人半句言,先力后才,量力先行,聚才而进;行至水尽头,必见源泉,登至峰顶处,自然以你为峰。


作者简介:杨文灿,资深媒体人。籍贯湖南衡南,现居广东顺德。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杨文灿:梨村(组诗)

杨文灿:落单的麻雀

杨文灿作品:底线的度量衡

杨文灿: 感怀流逝的时光

旧俗新俗,有文化有实力就会不俗

杨文灿:谁的娘家都有娘

杨文灿:奥运这东东,就是众乐乐

杨文灿:教育病灶,在规则执行有失公正

杨文灿:下车后,谁来接站?

《寒玉有约》,一个文艺自媒体,欢迎文朋诗友赐稿。发稿所收到的赞赏经费,50%将用于为作者支付稿酬,50%用于公众号的日常维护。

编辑:寒玉(微信号hanyu4142468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