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财杂谈 | 主动和被动谁更优?

 亲斤彳正禾呈 2020-07-13

各位好,这里是茶馆的理财杂谈系列。

“普通理财者该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这个问题是这个系列诞生的初衷与定位。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看看本系列的其他文章,传送门如下:

理财杂记 | 我们是理财大国还是小国?

理财杂记 | 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何设定合理预期?

理财杂谈|写在市场大幅波动之后

本次的主题是讨论主动和被动,到底谁更适合普通投资者?换言之,就是关于主动管理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两者的讨论。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网上有很多,给出的建议也不尽相同。这里KEVIN给出的是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开始前,需要先对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做个定义,本文的讨论主要聚焦在偏股混合和股票型基金之间,不涉及偏债型产品及债券指数型产品的讨论。

另一方面,主动与被动的定义主要以产品的二级分类为准,将指数类及指数增强两类基金界定为被动投资,而将其他的股票型及偏股混合等若干品类的基金界定为主动投资。时间上,仍然是以2013到2019,合计7年的市场数据为参照。

1

视角1:整个资产周期中的综合表现

上图统计了2013-2019年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整体风险收益情况。从结果来看,结论非常清晰,所有的指标数据都表明过去7年主动投资的表现比被动投资更好——

主动投资的收益更高、波动更低、最大回撤还小。

估计有人会提主动与被动产品的申购及持有成本不同,但我这里的假设是持有7年,单次申购费用的影响很小,同时统计时使用的也是扣除管理费后的净值数据,所以成本上的影响应该还好。更何况,就算期间成本再怎么高,两者年化4%的收益差也肯定足够弥补了。

因此,从统计数据来看,如果是长期投资,那么似乎更应该持有主动管理基金。

2

视角2:逐年的风险收益特征

估计很多人会对这个结论很意外,所以我又接着做了第二个统计,进一步观察两种风格选择逐年的表现情况。

注:上图中绿色代表主动投资,橘色代表被动投资。

上图是2013-2019年主动与被动逐年的风险收益气泡图,其中横轴代表收益率,纵轴代表最大回撤,面积代表波动率(月度),不同年份也都已经在图中表明。从图中的统计情况来看——

(1)除了14及17年,在13-19年的剩余年份中,主动投资的风险收益表现仍然优于被动投资。

(2)2017年,虽然被动投资的年度收益率略高于主动投资,但在最大回撤及波动性两大指标上还是主动投资更好,所以如果考虑风险加权后的收益,2017年主动投资并不能一定说差于被动投资。

(3)2014年,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差距拉开主要还是在收益方面,回撤与波动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大。而且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并不具有太强的代表性。

因此,即便从逐年数据来看,结论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绝大部分时间,主动投资的产品在收益、风险及回撤等方面的表现还是好于被动类产品的。

3

视角3:主动与被动的胜率数据比较

接着聊第三个问题,也是被动产品宣传时说的比较多的。

因为市场上的主动产品比被动产品多很多,相较而言,客户不太容易找到优质的主动管理产品,所以不如买被动型产品。

但事实上,市场上指数产品的数量也并不少。基于2019年的数据,目前全市场被动产品的数量也已经超过1000只。所以,相较于主动型4000+只的数量,被动型产品的优势也只是相对的。

真的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觉得核心还是应从胜率出发,即去看谁更容易获得超过同期指数的表现。为了避免指数的选择受到市场风格的影响,所以用了沪深300指数。

上图是2013-2019年主动与被动产品超越沪深300的胜率统计数据,从结果来看,估计和很多人预想的也不太一样。

除了2014年和2017年这两个本来被动类产品收益比较好的年份外,其他年份中主动管理类产品的胜率也是超过被动指数型的。

同时,在2014、2017年这两个年份中,即便被动产品的胜率超过了主动管理类产品,但整体的水平也就在3成左右,所以严格来说也不算对投资者有比较好的指导性。

所以,从即便从胜率的角度出发,也还是主动管理产品更好。

4

数字之外的一些思考

上述的分析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主动管理产品比被动管理产品来得更好。

总有人喜欢拿猴子扔飞镖的例子来证明主动管理型产品并没有创造超额收益,但这个例子指的是海外市场。我们必须要承认,过去这些年,我国的主动管理产品整体是创造了正向价值的。

但除去数字上得到的结论,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些思考是值得继续聊聊的——

第一,尽管主动管理产品客观上会比被动指数产品要好一些,但他们的表现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主动管理产品赚钱的时候,被动产品同样也赚钱,反之亦然。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产品创造的收益。

第二,为什么指数产品在胜率上相比主动管理产品不占优,是因为这几年指数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指数产品以及对标指数的选择上,其实也是有很大讲究的。

第三,虽然上面提了很多被动指数产品存在的问题,但事实上被动投资产品和主动管理产品两者推荐的玩法是不一样的。

综上,很多人认为产品收益就等于理财的最终收益,但事实上,理财的最终收益是由产品收益和持有策略两者共同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比较主动管理和被动投资两类产品的同时,也应该把两者不同的持有策略结合进去。

我之前在很多场合分析过很多次为什么普通理财者最后赚不到钱,除了没有挑到好的产品之外,持有时间过短买高卖低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

主动管理产品的持有策略就比较简单:一是要定期回顾,确保自己买到的产品没有太大的问题;二是拿足够的时间,做好自己的预期管理,不要因为短期流动性的需要来动这笔钱;三是避免自己买高卖低,在市场热的时候少买,市场冷的时候多买。如果没有判断能力,用持续的定投来摊低自己的成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主动管理产品持有策略在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更多的是如何克服自己的人性。

再来看被动管理产品的持有策略:时间维度的策略因为类似,所以不再赘述。

产品选择层面。为了获得长期的超额收益,对于被动投资来说,一种选择是结合不同指数的估值水平,基于均值回归的逻辑去做风格的判断,比如现在上证50的估值高,而中证500的估值偏低,那么可以考虑配置中证500。另一种选择是结合行业估值与趋势的长期判断,在基础指数配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行业的敞口,比如沪深300+科技ETF。如果觉得上面两种选择都太难学的话,直接配置沪深300事实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放弃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但同时也避免了产品选择层面出现大的偏差。

买高卖低的情况也同样需要避免。由于指数产品的波动及回撤天然会比主动管理型产品更大,因此对于投资者人性的考验也越大。所以一种选择就是以时间换空间,配置好后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不要过多关注。另一种选择就是增加一部分债券型或者黄金等另类产品的配置,来改善整个组合的持有体验。当然,定投在被动投资中也同样推荐。

总的来说,被动投资的持有策略会更复杂,除了人性上的弱点更难克服外,还需要专业的知识与判断。

所以,从持有策略的角度来看,似乎也还是主动管理产品更容易上手一些。

5

最后的话

我始终认为,理财之于普通理财者而言,应该是在有限时间投入下,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这也是我写这个系列的初衷,我们不仅需要比较投资标的的优劣,更需要观察持有策略对于投资者的要求。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的观点可能和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一样。

在我看来,主动管理产品已经提供了足够好的风险收益特征,而且在持有策略的要求上对于普通理财者也比较友好。与其指望每一个普通的理财者都能够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还不如让他们先从学会长期投资和习惯定投开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主动优于被动这个结论是针对普通理财者而言的。如果你本身是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有能力配置自己的资产,选择合适的风险敞口,有足够的耐心和投资预期,那么指数产品作为配置资产的工具,无疑仍然是非常优秀的。

只是TA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普通的理财者。

【完】

#预告

这次我们讨论了主动与被动的话题,得出了主动产品可能更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结论。

下次想和各位讨论的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资产配置与债券型基金。

谢谢你的时间,期待下次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