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开香槟庆祝女儿高考结束:仪式感,是父母教给孩子最美的技能

 富书 2020-07-13

进化妈:让孩子体会日常点滴中的仪式感,教会孩子用仪式感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是给了孩子有条不紊,多姿多彩的人生。

作者:简童(爸妈进化论主笔)

高考,它是孩提和成年的分水岭,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意义非凡。

一则高考后家长开香槟庆祝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7月8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考结束,家长兴奋地开香槟为孩子庆祝这一特殊的时刻。

很多地区的家长们用鲜花和拥抱,庆祝孩子完成高考。

网友们纷纷回忆起高考结束后的场景: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香槟,鲜花,日常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因为高考这个特别的时刻,成为了同学们记忆中具有非凡意义的物品。

高考也因为这些平常小物连接的情义,少了分紧张,多了分温馨。

一个小物,一段过往,锁住一群人,印刻一段情感的味道,是记忆的索引,是回忆的钥匙。

在新开播的综艺《婚前21天》先导片中,开篇的第一段导语就特别戳心:

“如果没有生日,长大就不会被标记;

没有毕业礼,新旅程就没有正式的开篇;

仪式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儿,我们爱着谁。”

仪式记录着人生某一个段落的结束,预示着新的征程的开始,

仪式是我们回首往事的索引,是可期未来的flag,是人生这本巨著的目录。

让孩子懂得用仪式记录人生,是父母交给孩子最美的技能。

仪式,

特殊时刻的画面,

定格他人对自己的感觉

著名心理学家洛钦斯经过多年实验提出了与“首因效应”相反的“近因效应”,它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近因效应”可以合理的解释生活中最常见的常识,朋友分别后,最怀念的往往是分别之前的情景。

人生自古多别离,离别时刻的感觉,会被大脑永久的记忆,成为一个人对一个人难以消除的印记。

《墨菲定律》中分享过一个故事,菲比和林奇是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

菲比比林奇年纪大些,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林奇。

林奇也从心底里喜欢菲比,把菲比当作情同姐妹的知心朋友。

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她们闹翻了,菲比和林奇吵了一整天的架,之后两个人心里都生着闷气,相互不理不睬。

一个月后,林奇因为父母换工作搬家了,搬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

走之前,她和菲比依然没有和好,因为她们固执地认为,对方应该先向自己道歉,此后,她们就断绝了联系。

几年后,两人都已经成人,小时候闹过的矛盾突然变得幼稚可笑。

于是,林奇开始给菲比写信,而菲比也回复了。

两个人恢复了信件往来,但是,她们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因为她们所记得的分别前的最后一幕,是两个人愤怒的争吵,以及相互间冷漠的眼神。

一次争吵,会淹没美好的过往,成为友情中一根小小的尖刺,每当想往前一步时,小刺带来的疼痛就会让我们退缩,驻足不前。

如果两个好朋友在分别时有一次诚恳的道歉仪式,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爱的教育》中,主人公安利柯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着同学们分别时的情景。

其中最让人难忘了是同学瓦提尼,一直嫉妒同班品学兼优的德罗斯,但是在离别时刻瓦提尼却是第一个伸出双臂拥抱了对方。

一个拥抱,化解了夙愿,迎来一份崭新的友谊,

安利柯的父亲,由于工作变动导致孩子要与同学们长时间的分别,一别也许再无机会见面。

在毕业典礼上,父亲问孩子,“如果在过去,你错怪过谁,那就过去请求他的原谅吧!请求他能够忘记你们过去的不愉快,有这样的人吗?”

是的,一个拥抱,一个真诚的请求,能够改变对方对你素日的看法,很久以后,不愉快的过往都会消散在记忆的长河里,唯有仪式长流心间。

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仪式是“近因效应”最好的注解。

仪式就是别离时刻的标记,是留给亲朋好友印象最深的画面,回荡在心间关于我们的情感,成为我们与他人难以忘怀的符号。

高考结束了,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

就像《昨日青空》中歌唱的,昨日的青空,随少年消失在人海中。

仪式,

漫漫人生的标识,

绘成人生的颜色

正如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所说: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让回忆有来路,让走过的旅程清晰真实。

回想大学生活,最让我遗憾的是没有跟室友,闺蜜照一张学士服的合照。

当时的我,年少轻狂,认为租来的学士服是对大学圣洁生活的玷污,因此一再拒绝合照。

现在每每看到学士服照片,心中总是怅然若失,悔恨不已。

大学四年,一起听课的教室、一起泡过的图书馆、一起打过的篮球、一起翘课躲懒的雀跃……

很多曾经共同的喜怒哀乐,经过年月的更迭,时间的筛选,沉淀了最宝贵的回忆,

但是由于合照的缺席,一帧一帧的或美好,或酸涩的画面,仿佛少了一个引子,一个完美的谢幕,如鲠在喉。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一个获得了10万赞的答案中说: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

回忆的海洋缺少灯塔,纵使回忆再美,终将暗淡失色。”

仪式是人生喜怒哀乐的标记,什么颜色标记的越多,人生的主色就是什么。

仪式是时间的标记,可以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从前。

仪式感,

父母交给孩子最美的技能

人们常说:“没有仪式感的家庭,教育不出幸福的孩子。”幸福感很多时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我们去用心创造。

成年的父母习惯被生活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多了凑合、粗糙、将就,每一天都匆匆忙忙,做每一件事情仿佛都是被逼无奈,生活的主人并不是自己,而是巨大的生活压力。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生活的主人,面对绵绵岁月,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与无情的岁月抗衡,掌控生活的节奏。

教会孩子仪式感,用仪式标定生活,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早起或健身或冥想或朗读……,哪怕几分钟,不要去纠结有何效果,

按时吃饭,选择可口的饭食,

睡觉前读几页书,或者复盘自己一天行为,

与同学们按时相约聚会,释放压力,分享小秘密,

约定的习惯,就是每一天的仪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

仪式感背后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让孩子体会日常点滴中的仪式感,教会孩子用仪式感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是给了孩子有条不紊,多姿多彩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