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人过端午,山东人放“麦假”

 胶东故事会 2020-07-13

“山东的男同志们请注意,这几天要是有女性朋友说要和你谈恋爱,千万别答应,最近正赶上收麦,目的肯定是想叫你去她家帮忙收麦子,切记。”

昨天,有人在朋友圈内转发了一条与山东男人有关的段子,令人忍俊不禁。更有趣的是,转发这条段子的是一位浙江少年,文质彬彬的他曾经读过烟台大学,不知是否当时懵懂无知,中了山东姑娘的“美人计”,才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在用镰刀的年代,收麦子都是要从娃娃抓起)


调侃归调侃,“麦收”确实在山东人的记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关于“麦收”,镰刀、汽水、打麦场、麦秧垛都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不过,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麦假。

“麦假”,顾名思义就是“为收麦子而放的假期”。有名叫做杨蕾的人在校内网上考证过,麦假是放在“芒种”左右,小麦成熟的时候,一般是在过完六一儿童节之后放假,大约放两周。通常在麦假期间,都包含了端午节。而现行的端午三天法定假日,肇始于2007年纪宝成先生的提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的麦假可谓端午假期的先行者。


不过,还有人进一步考证过,麦假的范围仅限于北方的农村中小学。因为“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的农村小学的任课老师,任课教师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这些老师大都是本村人,家里也多种有田地。农忙时,便成了身兼二职。而当时的农村孩子,也大多是农忙时被家里当成半个壮劳力使的。并且当时收麦子以手持镰刀弯腰收割为主,对劳动力需求很高,所以每年麦收和秋收的时候,学校便会放假,供老师和学生回家帮农。”

屈原是楚国人,山东是齐鲁之邦,因此端午节原始的文化含义,对山东的影响微乎其微。过端午节,南方人习惯“吃粽子、划龙舟”,山东人最多不过“吃鸡蛋、放艾草”,在不少人尤其在乡下看来,端午节的意义就是“收麦子”。

(有位81年出生的老大哥说,他小时帮大人割麦子,最幸福的莫过于割腕麦子喝一瓶当时的老汽水,大概两毛钱。)


当然,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时的事情了,进入2000年之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山东东部,以苹果、大樱桃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不断扩张,不少村庄纷纷改麦田为果园,昔日的打麦场也变作了水果市场;即使在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山东西部,机械收割也基本取代了手持镰刀,收麦子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


在这种形式下,“麦假”的原本意义已经基本不存在,“山东姑娘通过美人计骗你去收麦子”的情况也多半不会出现。现在提起“麦假”,更多是为重温自己年少时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