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收麦季节话麦收

 锦绣文章天下汇 2020-06-17

本文参加了【夏语】有奖征文活动

春生夏长,夏季一到,催生促长,越冬小麦迅速拔节、秀穗、灌浆、成熟、泛黄、收割。大忙、大热,大忙碌、大热烈!夏日大戏第一次彩排:麦收!就此隆重开启。

我国为农业大国,一年两次夏、秋粮食收获,麦收是其一。麦浪滚滚、麦穗飘香,这是整个漫长冬春之后,人们第一个大收获、大希望、大寄托!是视觉味觉与胃觉的第一次大满足大受用!也是几千年延续相传的最为壮观的丰收场面、劳动场面。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千年以前我们前人一次麦收场景的描写记述,与今天相去已远,却仍可见其艰辛一斑。

今天收麦,纯一色的收割机,于不知不觉间,麦子就收回来了,不费一点力气,顶多做一些收藏储备工作,举手之劳。这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呈现的大变化。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一些上了年纪已经步入或正在步于老年行列的人们,对麦收都会有着更为深刻抹不去的、刚刚过去记忆犹新的记忆。

那时,麦子都是用镰刀一下一下、一把一把割下来的。小麦成熟的天气都是好天气,烈日炙烤下,麦子一天一变样。小麦成熟后,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收割任务,所以就要抢收。

在我的记忆里,最盛大壮观场面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队麦收时的场景。

割麦时,为防止麦芒扎人,再热也要穿上长衣长裤,而且必须比较厚实,不可以太单薄,人人头戴草帽、苇笠,手提镰刀,往哪一站,活脱脱一群行侠仗义的侠客、镰刀帮。

“镰刀帮”们麦地前拉好架势,摆开“一字长蛇阵”,开始操练。打头的必是队伍中顶尖高手,然后按手法快慢依次往下排列,体弱老小手慢者,主动靠后。“阵势”摆好,一声令下,立刻人人奋勇、个个当先,挥汗如雨,谁也不甘示弱,“将军不下马,各人奔前程”。此时,鸦鹊无声,只有“刷刷刷蹭蹭蹭”的割麦声。

大集体时代虽然生产力、生产効益低下,但人们的劳动干劲和热情还是可圈可点的,劳动者与劳动之间永远亲密无间无可非议,过去是今天的先行者,今日是昨日的接力、再接再厉。

小麦割完才只完成了一半工程,下一步是“脱离”,同样艰巨。早些时叫“打场”,那时没有水泥地面,各家各户、生产队都要压一个光滑平整的“打麦场地”,麦子在“打麦场”上反复晾晒干,就用马、毛驴或人拉着石滚、碌碡转圈压,也或者用棒子敲、链键打,(好像还有一首专门的“打麦歌”)。再后来有了拖拉机,代替了牲口,紧接着又有了脱粒机和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扬净一步到位,彻底解放提高了生产力。

如今天天吃着现成的馍馍馒头,却渐疏远了与小麦曾经的“亲密关系”,也遗忘了割麦及农活的辛苦,曾几何时?竞然不再是庄稼人了。

割麦子的历史,才刚刚过去,如果再往远追溯,更早的还有用双手拔麦子,这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应该更为历时久远。过去穷人没有地,都是当“长工”、“短工”给地主扛活,听老人们讲,麦子都是拔出来的,全凭力气。未曾经历过,无从谈起。

记得小时候上学时,经常开展“忆苦思甜”,不忘过去苦,牢记今日甜。那时经常引用的是列宁的一句经典语录:“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到任何时候,多么富裕,都不能忘记过去,不可忘记“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做人的最大美德,铺张浪费是最大可耻,今古不变。过去,如果有谁无故浪费了粮食、饭菜,会被老人骂为“伤天害理”,会遭到严励的谴责甚至打骂,这都是生活的艰辛逼出来的。人类的生活史,是一部心酸史、血泪史,人活着只为了能吃上饭,尚且做不到。一代代一辈辈,做牛做马,累死累活,汗水流尽,泪水流干…

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呀,一定要珍惜,挥霍只是一种短暂的痛快,节俭才是行之有效长久之计,节俭当从日常做起,堵绝挥霍浪费,堵绝“纵欲”,因为“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老祖宗的话言犹在耳,如耳接面命,如警钟长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