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年前在胶东农村赶山会,两块钱能买多少零食?

 胶东故事会 2020-07-13

虽然很多年没有见过那种绿色的两块钱纸币,但笔者至今仍对它印象深刻,因为退回20多年前,如果手上有这样一张纸币的话,胶东农村的孩子们就会赶上一个收获满满的“山会”。

根据央行公布的消息,第四套人民币虽然是在2018年才正式停止流通,但实际上其中的两块钱纸币很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鲜得一见。当然了,即便能见到的话,也已经买不了多少东西。在超市里,价格低于两块钱的东西,屈指可数。

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两块钱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农村的集市和山会上。当时,很多孩子的愿望就是,能从大人那里得到一张两块钱的钞票,作为赶山会的零花钱。

那么,当时拿着两块钱去赶山会,到底能买多少东西呢?笔者就以大约25年前的经历,回忆一下。

(来自央行网站展示的票样)

过去农村商超有限,购物主要靠赶集赶山,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小吃,很多也只是在赶山会这种热闹的场合才有,比如炒田螺(bo lou)、棉花糖、烤肉串等等。

从笔者的经历来看,当时大多数孩子在赶山时是这样一种状态:上午到摊位上逛一逛,路过卖雪糕的摊位——通常是一个放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木箱子,里面是用棉被包着的雪糕冰棍,买一根拿在手里,然后边吃边走,再做棉花糖的摊位旁边,好奇的看着白色的糖丝在竹签上越滚越大,等到棉花糖做好,雪糕也吃完了,正好买下来接着吃,用长辈的话来说,叫做“小嘴一时也不闲”。

到了中午,即便在自己村赶山,很多孩子也选择不回家吃饭,一方面是因为当天多半会有外村的亲戚来访,大人的心思都在招待客人上,小孩也没有机会上桌;另一方面是难得手上有点零花钱,正好可以“下一顿馆子”。

所谓的“下馆子”,只不过就是坐在马扎或者板凳上吃点小吃罢了。烤肉串,应该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小吃,点上几个肉串,打开那种玻璃瓶的汽水,再垫点面鱼或者大饼,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一顿不错的午餐了。

吃过之后,就是下午的听戏看戏时间了。孩子们对传统的戏剧多半不感兴趣,但很享受那种参与其中的热闹气氛。看戏的时候,自然也需要搭配点零食,这时比较常见的就是“炒田螺”和瓜子了。

以上列举的这些零食小吃,当时的价格基本都以“毛”为单位。在笔者的记忆当中,冰棍、冰块都是1毛1个,奶块、雪糕是2毛1个,而4毛以上的,就算是高级雪糕了,一般不舍得买。赶山的时候,多数孩子大概都会买2到3根雪糕,大概需要6毛钱左右。而棉花糖和皮筋糖的价格也不贵,2毛就够用。

午餐算是赶山会时花费最高的一个环节,当时的烤肉串基本是1毛钱1串,玻璃瓶的汽水1毛钱1瓶,点五六个肉串,加上一瓶汽水,再花两三毛钱买面食,对于孩子来说,一块钱差不多就足够了。

到这个时候,手上的两块钱,通常只剩下两三毛钱了,但这并不影响买“炒田螺”和瓜子。这两种小吃每斤的价格虽然都比较高一些,不过也可以论两买,两三毛钱的量,大概就够听一场戏的了。

这样算下来,两块钱的确能赶一个比较充实的山会。倘若有的孩子能够拿到一张黄灰色的五块钱钞票,那在山会上就算是个“小土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