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根远:中国古代碑刻史上的渭南名碑

 家有学子 2020-07-14

01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也许是因为紧邻大名鼎鼎的周秦汉唐故都长安,提起渭南,很多陕西以外的朋友也许会一脸茫然。

其实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合阳洽川(在东汉刻立《曹全碑》的莘里村附近)。

人杰地灵的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总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总人口五百六十万。辖两区(临渭、华州)两市(韩城、华阴)七县(潼关、大荔、澄城、合阳、蒲城、富平、白水)。

它是千年帝都长安的东大门,其广袤而膏腴的沃土拱卫支撑着华夏文明的灯塔长安。

大约在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仰韶文化,而渭河贯穿全境的渭南地区正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如果说一九二一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掘,揭开了仰韶文化乃至中国现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那么,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渭南华县(2015年10月,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元君庙等地的发掘,与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一道,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日趋成熟的里程碑。

02渭南名碑举隅

文字是文明的精灵,遍布渭南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标注了文字发明的漫漫长路。其后未久,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自此先民告别了洪荒时代,正式跨进了文明的门坎。早在汉代,人们就在渭南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史官乡建立了仓颉庙,以纪念这位创立文字的先祖。据原存庙中的东汉《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仓颉庙已颇具规模,而此碑也成为中国隶书史上的名作。而大名鼎鼎的前秦《广武将军碑》也一度秘藏在白水仓颉庙中。

“五岳独险”的华山位于渭南华阴市。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又号称“华夏之根”。据民国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岛,华之名始广。

汉代,武帝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后迁到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边的今址。如今高铁也在西岳庙北边不远逶迤而过。

西岳庙中有几通大名鼎鼎的古碑,如东汉的《华山庙碑》、北周的《华山神庙碑》。

《西岳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碑文盛赞:“岩岩西岳,峻极穹苍。”古人论书,以为汉碑隶书之美殆有三类:一曰方整;一曰流丽;一曰奇古。而《华岳碑》兼有三者之长。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丰润精绝,为汉碑顶级佳品。可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原碑已经毁于关中大地震。所幸尚有四件拓本传世。

北周《西岳华山神庙碑》,螭首龟趺,堂皇华美。北周国祚短促,区区二十四年(557—581),所存丰碑屈指可数,而《西岳华山神庙碑》竟是中国古代有正史明确记载的书法名家存世最早的碑刻作品,实北周丰碑之翘楚。

此碑北周天和二年(567)立。万纽于瑾奉敕撰,赵文渊隶书。额篆书题“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二行。乃北周武帝宇文邕为记述其父宇文泰修复华岳庙之功而建。书者赵文渊,北周书学博士。少年时学楷隶,榜书为人所不及,当时皇家宫殿楼阁上的书法多出其手。明代赵崡在《石墨镌华》中说:“碑字少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宙碑》同,亦褚河南(遂良)《圣教》、欧阳兰台(通)《道因》之所由出也。”

开元十二年(724)冬,唐玄宗李隆基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改称为“金天王神祠”。唐乾元元年(758),书坛宗师颜真卿游华岳庙,在此碑之侧恭谨题名。楷书,四行,行二十二字。书法庄敬奇伟,书史称《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说完华山脚下的名碑,再说说中国最有名的汉碑——《曹全碑》。

东汉《曹全碑》

此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立。明隆庆年间(1567—1572)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曹全在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举孝廉,任郎中。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后转合阳令。此碑石质坚润,刻刊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为完好者。其书更被推为汉隶典丽婉通一路的代表作。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二〇〇四年我国发行第二套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全套共四枚,《曹全碑》赫然列于其中(另外三张是《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

《广武将军碑》

东汉以后,天下大乱。陕西关中成为戎狄驰骋的竞技场。三五〇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前秦为后世留下了一通大名鼎鼎的碑石——《广武将军碑》(前秦惟存二碑,另一方是《邓太尉碑》,原在渭南蒲城)。此碑前秦建元四年(368)立,高一百四十七厘米。碑额刻《立界山石祠》五字。《广武将军碑》明末清初已有少量拓本传世。清代乾隆初年原碑又云鹤杳然,时陕西巡抚毕沅根据旧拓称碑“在宜君”。后人苦苦寻访于陕西宜君一带,终无所得,传已佚失。一九二〇年在陕西白水南彭衙村寒崇寺内被重新发现,后移至仓颉庙,再转藏纵目镇小学。一九七二年移置西安碑林。碑文不但存有前秦渭北疆界的划分、职官的设置、部族的分布等信息,残存的一百三十四个题名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官名(如部大、酋大以及广武、建武、广威、鹰扬等十六种杂号将军)、大量的少数民族姓氏(如夫蒙、同)等。为研究当时的地域疆界、官员配置、民族融合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此碑书体在隶楷之间,笔划细长纵逸,结体平直宽博,行笔恣意雄肆。姚华叹曰:“于《爨宝子碑》见古隶之结局;于《张产碑》(即《广武将军碑》)见今隶之开宗。”其文字布局不拘条框,刊刻率意,似乎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率朴不羁的性格。康有为赞为“古雅第一”“为关中楷隶冠”。

北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时期,北魏碑刻书法朴茂雄健,魄力雄强,清代以来备受书家青睐。渭南澄城、富平、白水、华州区皆有魏刻名品。例如: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于渭南澄城的《晖福寺碑》,用笔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康有为称赞此碑书法“高简”,在所著《广艺舟双楫·碑品》中定为“妙品上”。

《晖福寺碑》

北魏太昌元年(532)刻于富平县的《樊奴子造像碑》,四面精雕细刻,背面下部刻有阎罗王与五道大神图像。阎罗坐帐中审案,前有羊、狗跪地申诉,立柱上有罪者受刀割之刑,还有罪魂戴枷前来。五道大神则坐于胡床上,手中拿戈,面前有数道云气表五道轮回,十分罕见。造像记点画峻厚从容,乃造像碑书法之佳品。可惜一九四九年后原碑竟然不知所终。

《樊奴子造像碑》

坦率地说,过去陕西北魏时期碑刻除了造像碑,碑石和墓志相对较少。而近年华阴潼关出土的百余方弘农杨氏墓志可说是极为难得的北魏家族墓志集群。它是研究中古历史风云与世家大族兴衰的珍贵史料,也有很高的书法价值。专家总结这批北魏弘农杨氏墓志大概有方正古拙、浑厚宽博、雄逸超脱、天真稚拙等几大特点。

《同州圣教序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南北朝几百年的你征我伐,山河破碎,公元五八一年,隋朝建立,国家归于一统。公元六一八年,唐朝建立,整个中国历史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作为京畿腹地,渭南出将入相者不可胜数。唐代还有九位皇帝选择渭南地区作为自己安息万年之地,即所谓关中唐十八陵中的半壁江山: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另外,虽然高祖李渊献陵在西安地区的三原县,但其陪葬墓大多都在渭南富平境内。再加上渭南紧靠唐都长安,所以渭南地区堪称唐代名碑渊薮,书史艳称者如:

殷仲容书《李神符碑》(651年刻,原立富平县品林乡,“文革”中毁)

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碑》(663年刻,原立大荔县)

王行满书《韩仲良碑》(655年刻,原立富平淡村)

尹元凯书《美原神泉诗序碑》(688年刻,原立富平县美原镇)

李邕书《李思训碑》(720年立,在蒲城县桥陵)

唐玄宗御书《凉国长公主碑》(724立,原在睿宗桥陵)

唐玄宗御书《息国长公主碑》(725立,原在睿宗桥陵)

吕向书《述圣颂碑》(725年刻,原立华阴西岳庙)

郑聪书《代国长公主碑》(734年刻,原立蒲城县桥陵)

李持盈书《金仙长公主墓志》(736年刻,蒲城县三合乡出土)

王缙书《王忠嗣碑》(775年立,原立渭南市,一九四九年后毁)

张少悌书《高力士碑》(777年刻,原立蒲城县泰陵)

韩秀弼书《李元谅碑》(789年立,在华州区)

柳公权书《苻璘碑》(838年刻,原立富平县,文革中毁)等等。

总之,走进渭南,就等于翻开了中国古代碑刻史的华丽篇章。

走进渭南,就如同徜徉在真草隶篆、高潮迭起的立体书法史中。

《金仙长公主墓志》

《王忠嗣碑》

03

渭南碑刻的三大特点

陕西,千古帝都,自是古代碑刻之渊薮。从春秋时期《石鼓文》在陕西横空出世以来,现存汉中石门汉魏摩崖、耀州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礼泉昭陵初唐丰碑墓志、西安碑林汉唐古刻四大碑刻集群,基本撑起了碑石时代书法艺术的骨架。换言之,如若掩去陕西古代碑刻,三千年生生不息、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必将是一堆残编断简。

但是陕西古代碑刻四大集中地中的前三处,其碑刻时代的局限与碑刻种类的单一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早年也几无汉魏碑志收藏。这可能与宋代长安地区两次对前代碑刻的肆意毁坏有关。

《李元谅碑》

第一次是姜遵(963—1030)为逢迎太后建造佛塔,“毁汉、唐碑碣代砖甓”。时人哀叹:“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第二次是韩缜(1019—1097)毁古碑修灞桥。

所以一一〇三年(北宋崇宁二年)西安碑林移至现址,西安地区已经基本没有汉魏碑刻可收了。而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东汉《曹全碑》《仓颉庙碑》、前秦《广武将军碑》《邓太尉碑》、北魏《晖福寺碑》等汉魏名品从渭南地区移来碑林,西安碑林藏碑缺环才得以弥补,声势益振。

所以,在汉唐之际这个中国古代碑刻繁荣时期,渭南古代碑刻时代序列完整,在陕西十大地区中名列首位。东汉、十六国(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碑刻无不有之。此渭南碑刻特点之一。

《苏慈墓志》

碑、墓志、塔铭、经幢等是古代碑刻的主要门类,渭南皆有遗存。至于碑刻中最为重要的碑类更是无所不备,如立于坟墓前,记述逝者姓名、履历、世系、功业的墓碑(如张少悌书《高力士碑》);立于城邑、官署的功德碑(如东汉《曹全碑》、唐《李元谅碑》);造像碑(如西魏《荔非广通合邑子五十人造像碑》);题名碑(如颜真卿书《谒金天王神祠题名》)等。

碑刻种类丰富,此渭南碑刻特点之二。

《杨胤季女墓志》

汉碑隶书自来是中国古代隶书的经典范式与源头活水,陕西虽为古碑渊薮,而就汉碑而言显然逊于山东,但因为渭南有东汉《曹全碑》《华山碑》,陕西的汉碑质量从来无人小觑。另外渭南的楷书隋《苏慈墓志》、褚遂良《同州圣教序》、行书李邕《云麾将军碑》也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顶级名品。

名碑数量多,此渭南碑刻特点之三。

有此三点,渭南碑刻在中国古代碑刻史上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从质和量两个维度综合考察,全国三十四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中能超越渭南地区的也是寥寥可数的。

华山峨峨,渭水泱泱。石墨镌华,永奉无疆。

《高子路造像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