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黄帝内针 |医案——脑梗

 图书 馆员 2020-07-14

*  黄帝内针 |医案——脑梗

1、基本信息

患者秦某,女,58岁,蒙城县双涧镇白杨林场,患者患有脑梗塞一年余,在南京、北京各地医院经过多次治疗,后因无法改善右侧肢体症状而放弃治疗,回家静养。(今日由其丈夫张某带来进行针灸治疗,起初秦某表示不太相信黄帝内针针灸能改善她的右侧肢体症状,并表示对于不扎患病部位能治病有所怀疑,在其丈夫张某诉说黄帝内针治好他的咳嗽之后,秦某表示愿意接受黄帝内针的治疗)

患者右侧上肢手握拳不能展开,用左手掰开右手指比较吃力,右侧下肢走路有落空感,患者自我感觉右侧下肢脚后跟不着地,有踩棉花感,心中害怕,不敢独自走路,必须要人扶,晚上睡眠差。

2、识证

【患处三才】:上焦

【患处经络】:阳明,厥阴,少阳,太阳

3、诊治小结(求同气)

1、原则:根据右症左治原则,选择患者左手

2、三才:上焦

3、经络:阳明,厥阴,少阳,太阳

4、阿是:阳溪、合谷、大陵、劳宫、阳池、中渚、太阳

4、疗效

第一次:扎针后,嘱患者不断行走,伸握右手,10分钟后,观察患者可以不用人扶,自己行走,患者诉右脚有着地感了,不害怕了,右手只能伸握半拳。

第二次:同上取穴,40分钟针刺结束,询问患者走路感觉,患者诉说脚不再有落空感了,很开心。

之后连续治疗,依据内针法则随症治之……

扎上针后,嘱患者伸握右手,患者伸握感觉轻松,我看到后心中甚是高兴,患者本人和丈夫也开心的说:居然能伸开了。于是我嘱咐患者一定要再坚持扎针,不能半途而废,患者表示一定坚持。

第十天,患者自己来扎针,我感到惊讶,询问她:你丈夫呢?

患者说:干活去了

我说:那你怎么来的?

患者说:我自己骑电动三轮来的。

我说:你自己怎么骑的?

患者说:我现在脚敢着地了,比较实在,手也不费劲了,我自己就骑车来了。

我说:那也得有人陪你一起啊。

患者说:我自己可以了,扎好了,回家都能摘花生洗衣服了,今天再扎一次我明天就不来了。

我说:可以。

后期她丈夫来找我治疗腰痛病时,我问他老婆现在情况咋样了,他说:好了,现在在家能干活了,洗衣服做饭都可以了。


脑梗方

民间 万能中药 秘验方录: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祝谌予治疗糖尿病'对药’方:生黄芪、生地,苍术、玄参,葛根、丹参;偏虚寒者加肉桂、炮姜、鹿角胶,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偏血虚者...

颈椎病内服外用密(效)验方

颈椎病内服外用密(效)验方颈椎增生(临床经验方) 通痹汤 [主治] 颈椎骨质增生及因颈椎引起的头疼、麻木等症。颈椎病头晕疏通血脉方~`...
颈椎病名医验方石氏颈椎病方(石仰山):牛蒡9克,僵蚕9克,葛根12克,天麻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3克,山甲片9克,当归9克.黄芪12克,南星6克,防...
为什么Excel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你的薪资以前,在网上收集数据,看到数据后,还得一个个手动录入到Excel表格当中,如果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一个个录入,可能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 几种治颈椎骨质增生内服外敷验方

  • 几种治颈椎骨质增生内服外敷验方几种治颈椎骨质增生内服外敷验方。当归、红花、赤芍、生地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七、取川椒、桂枝、...

  • 乳腺增生效验方

  • 乳腺增生效验方。乳腺增生效验方 方1 VE 200mg(2丸),VB6 100mg(10片),牛黄消炎丸10丸(每丸0.3克),一次服,每日两次,10-15天,可治愈。方5 瓜蒌30,荔枝核、橘核、当归各15,乳香...

    验方之三《葛根泽泻汤》屡用效佳

  • 验方之三《葛根泽泻汤》屡用效佳 功效:健脾化饮 镇逆平眩 方药:葛根30克 泽泻30克 炒白术15克 磁石30克(先煎) 生半夏15克 川芎12克 石菖蒲10克 川牛膝10克 歌诀:眩晕湿痰蒙上清 ...

  • 【病治验方】(1)脑梗生黄芪,天麻、川芎...【病治验方】(1)脑梗生黄芪,天麻、川芎...【病治验方】(1)脑梗生黄芪,天麻、川芎、桃仁.,当归、丹参,钩藤 。随证加减:(2)脑动...
  • 231奇效良方脑出血及其后遗症9方

  • 231奇效良方脑出血及其后遗症9方。脑出血及其后遗症。2、脑出血后遗症,瘫痪,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水煎日服一剂。3、脑出血,脑内血肿。豨莶草50 黄芪15 南星 白附子 附子 防风 牛膝 苏木各10 川芎 红...

  • 千古验方——外科

  • 关节炎 腰腿痛 风湿关节炎 四肢麻木 颈椎 烫伤 水火烫伤……《古今录验》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出,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张X X,男,36岁,农民,1986年10月24日诊。
    病史摘要 患者素来体健,偶感外邪,发热,头痛,体倦,咳嗽。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诸症已经缓解,未尝介意。谁知于丑4天前使用压水机抽水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急送当地县医院。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服中药,曾用过大秦艽汤、三痹汤各3剂,补阳还五汤4剂,疗效不佳。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
    因患者转院困难,家属仅带来病历,要求我室开一方试服。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
    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2g。
    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剂后,康复如常人。
    进修生甲 这个案例有点新奇,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相信。现在病人已康复,我心中的疑团更多。首先是诊断问题,病人未亲自来诊,老师仅凭病历及西医诊断的“急性脊髓炎”,就诊断为中医的“风痱”,我实在不明白此中奥妙何在。
    老师 本例诊断为“风痱”,不是没有依据。什么叫风痱?历代中医文献都有记载。如(灵枢,热病篇)说,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医学纲目)说,“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圣济总录)说, “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这些记载说明,古代医家对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本例患者在劳动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风痱的发病及症侯特征。这样的突然截瘫,与“脑血管意外”、癔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引起的瘫痪,是迥然不同的。
    进修生甲 风痱的诊断我算明白了。但老师使用那样奇怪的方药,依据是什么呢?
    老师 本例用的是(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使用本方的依据是方证对应,即张仲景所创立的“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只要证侯相符就可大胆使用,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进修生乙 我一一分析过本方中9味药物的性味功效,实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机制。这样的处方,怎么可能迅速治愈截瘫?说得坦率些,这样的高效,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我现在把使用本方治疗风痱的历史背景做一简介,让大家来评议一下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30年代,江尔逊导师初学医时,有唐X,男,年5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但神清语畅。诸医不知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为风痱,治宜(古今录验)续命汤”。服原方1剂,次日顿愈。那时候,市售食盐为粗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不少人长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瘫痪,世人不解其故。陈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乔X,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急请江老诊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之外,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治疗的同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 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但为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眼5剂,诸症消失。继以调补气血收功。
    我们治疗本例风痱,便是师承陈鼎三——江尔逊经验,取得了预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进修生丙 如此说来,本方治疗的“风痱”,并不限于“急性脊髓炎”一种疾病?
    老师 是的。本方治疗的风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毒之外,还有“多发性神经炎”。有一位西医学习江老经验,使用本方治疗了10余例多发性神经炎,疗效亦佳。
    学员甲 本方的药物组成奇特,其作用机制很不好理解。不知当年陈鼎三老先生是怎样理解的?
    老师 江老当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异之,便向陈老请教方解。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江老又问, “医家都说此方以麻、桂发散外来的风寒,石膏清风化之热,干姜反佐防寒凉之太过。今老师独出心裁处,我仍不明白”。陈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继续追问了。
    学员甲 江老以后悟出了“不可思议之妙”处了吗?
    老师 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学员乙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脾胃久虚,四肢才会不得禀水谷之气而痿废,病必起于缓;今风痱起病如此急骤,四肢迅速瘫痪,却也责之脾胃,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吗?
    老师 看来还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针度人之处。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 “病”字与“虚”字,一宇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仁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员丙 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 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员丙 是的。
    老师 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 冬至以后,正式进入脑梗多发季,流传1200多年的续命汤一定要知道

  • 老人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这个方子刮目相看

  • 在浩瀚的中医海洋里有这样一个药方,它的名字叫续命汤,上学时学到这个方子的时候,心中便有一个疑惑:这个方子真的有续命之功吗?

  • 然而也仅仅是在心里留下一个疑惑,对这个药方并没有太多的记忆,真正令我对这个方子刮目相看的还是一对老人。

  • 有一天一对老人来店里买药,只见那位大爷像掏宝贝似得从兜里掏出一张微微泛黄的处方递给了我,我接过来一看竟然是续命汤,而且是原方原药,甚至连剂量也没有变化。

  • 于是怀着好奇的心情问大爷:大爷,您这续命汤是干什么用的?老大爷客气的说:“小伙子,不简单呀,能看出来这是续命汤,先抓药吧,等会我慢慢告诉你。”

  • 后来才知道老大爷之所以把这张方子视为珍宝,是因为小小药方救了他老伴的命。

  • 老大爷今年79岁了,十年前他老伴得了中风(现在称之为脑血管意外),突然肢体瘫痪,口不能言,卧床不起。

  • 住院一个月效果不明显,无奈之下请来老家一位老村医,给开了这张方子。

  • 谁知服药六天竟能起床下地,服药两个月竟奇迹般的康复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更神奇的是多年的关节炎居然也好了。

  • 再后来,老村医就告诉了他们这首续命汤的来历,并叮嘱他们这首方子有续命的作用,让他们两个人每年的冬至开始就服用七天。如今十年过去了,两位老人一直按照习惯服用次方。

  • 这十年内也没有患过大病,并且年年体检,今年体检除了脑动脉稍微有点硬化之外,没有其他毛病。

  • —2近代名医们对续命汤的看法

  • 续命汤最早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方,而我认识这首方子却是在背诵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时候。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附方中同样引用了这张方子,是宋代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的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

  •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 【组成】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五钱,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 按照原文的说法,这个方子可以治疗病人中风而引起的痱证,即:突然身体瘫痪,肢体不能活动,口不能说话,身体没有知觉不知道哪疼,也可以治疗咳嗽不能平卧,面目水肿。

  • 从症状来看他治疗的多类似于现在的神经内科疾病和肺系疾病。

  •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认识可谓褒贬不一。

  • 如张锡纯和现在经方大家胡希恕都认为此方用来治疗现在的中风病人都是不行的,方名续命有点言过其实。

  • 而李可先生对此方却推崇备至,并且用此方成功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风。

  • 同样认为此方有高度临床价值的还有很多。如蜀中伤寒名医陈鼎三、江尔逊、余国俊、刘方柏(四人本为传承关系),还有广州的经方名家黄仕沛,他们的经验集我都一一拜读过。

  • 尤其是黄仕沛老师更是用此方治疗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脊神经炎、氯化钡中毒等疑难重症,成功地彰显了续命汤的续命之功。

  • —3脑梗患者,续命汤疗效显著

  • 笔者同样认为此方不可轻视,辨证得当,确有续命之功,不容忽视,笔者近期的一则病例可证此说。

  • 某女,67岁,登封人,一月前突发中风就诊于某中医院,诊断为大脑中动脉梗塞,住院二十天经溶栓、抗凝等治疗效不显。患者女婿与我关系不错,受邀前去诊治。

  • 症见:左侧肢体偏瘫,并面瘫舌瘫,语言障碍,意识轻度异常,四肢冰冷但不过肘,血压160/120mmHg,大便偏干。

  • 舌质淡暗苔白厚腻,双脉沉细而痉(痉脉是河北国医大师李士懋发明,是诊断寒邪的典型脉象)。

  • 脉证合参,诊为营血不足,寒邪直犯肝脾两阴经。

  • 中医讲脾主四肢且开窍于口。肝主筋,寒邪犯于二阴经,则其功能紊乱,所以口不能言、舌不能动、四肢不为所用。

  • 方选续命汤,因其无热故去生石膏,加入生大黄是仿刘河间治中风之三化汤之意,让脏邪从腑出。

  • 处   方 
  • 生麻黄15g  桂枝20g  炒杏仁15g  干姜6g  甘草10g     川芎20g  当归30g      人参10g  生大黄10g   六剂,水煎服。

  • 处方毕,让其主治大夫照方下医嘱时,竟出现了小插曲。

  • 原来病房主任看了药方之后说:”病人血压这么高,我们用镇肝熄风汤和大量黄芪降血压,效果都不明显,而麻黄桂枝升血压,怎么能用这个药方呢,你不是本院医生,出事谁负责?

  • 听了他的话我表示非常理解;

  • 然后和其主任商量,先服用三副,并且第一副药采用半个小时吃一次的方法,一次三大口,中间要是血压升高就不服用了,如果第一副无异常,第二副药就照正常方法服用,三服吃完以观后效。

  • 并且上网查找了李士懋老中医用麻黄、附子,和宋俊生老先生用荆芥、防风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经验让主任看,主任方才同意试试。

  • 三日后,其女婿电话告知服用第一药,遍身小汗但不多,血压没有升高,服用第二当夜,遍身透汗,血压下降,偏瘫较前好转,三副付完,已能发声。

  • 于是改麻黄为10克,让其继续服用。

  • 如今十天已过老人已出院,病情好转七分,现还在继续治疗中。续命汤见效之快实在出人意外。

  • —4关于续命汤的探究

  • 或问:续命汤疗效如此之好,其理何在,其方何意?

  • 确实从药物组成上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出,不外麻桂以散外邪,芎归以理血,人参以养元气,干姜以温中,石膏以制约诸药之热,杏仁、甘草以理肺而平嗽。

  • 可是蜀中名医陈鼎三老先生却对此方做了精妙的解释值得我们学习。

  • 他说:“此方之妙在于干姜、石膏,二者俱脾胃要药也,脾主四肢而开窍于口,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寒热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

  • 而他的学生伤寒大家江尔逊老先生更对此多了详细的解释,江老说:

  • “《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江老认为“脾病而四肢不用”,其理有二:

  • 一者为虚,脾胃久衰,四肢渐不得禀水谷气。一者为实,脾胃并非久衰,却是邪气干扰,脾之于胃忽然升降失调,四肢无气所禀亦从病焉。

  • 并且举例针灸大家承淡安讲述他曾治疗一四肢瘫痪的病人,久治无效,后从“脾病而四肢不用”一语受启发,乃独取大包一穴而病愈,大包穴正是脾经的络穴。

  • 江老还认为续命汤中参草芎归补气活血,还魂汤(麻黄、杏仁、甘草,古称还魂汤)理肺(肺主一身之气),也是为了助脾胃的升降。

  • 对于陈老江老的这种解释,笔者持部分认同的态度,但不敢全部苟同。

  • 江老、陈老认为此病的关键是脾胃升降失常而导致四肢不用,而此方的关键在于干姜和石膏。

  • 众说周知,如果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话,病人最容易出现的症状一定是消化道症状,比如痞证之呕吐、腹泻,而不是四肢不用,况且风痱的病人很少有消化道症状,此其一也。

  • 其二如果此方的关键是干姜和石膏的话,那么缺少了这两个药,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可是笔者所治病案,去了石膏,效果依然很好。

  • 所以笔者认为续命汤所治疗的风痱的确是脾病而四肢不用导致的,但却不是因为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而是邪气尤其是寒邪侵犯脾经而直接导致

  • 毕竟脾主四肢而开窍于口,至于方中石膏和杏仁笔者认为是为了纠偏和理气所设,并不是为了助脾胃升降。

  • 当然了,理论上的问题争论也没有太大意义,笔者随意一说,仅供参考哈。

  • —5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值得思考的是,患者出院时其主治医师与笔者的一段对话。他提出了很多临床中医大夫的疑问:脑梗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属于内伤杂病,你怎么会用治疗外感病的思路来治疗呢?

  • 当时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因为在中医这路上我只能算是一个学徒,我只是向他介绍了江西名医姚梅龄和河北名医李士懋老先生对当代中医效果不尽人意的看法,并推荐了两本书。

  • 两位老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失表”。很多中医不会治疗表证,甚至不认识表证。

  • 感冒发烧不会用中药,肝炎肾炎的病人有了表证也不知道先解表,满脑子都是什么肝郁、脾虚、肾虚,长此以往中医阵地只能越来越小。

  • 突然想到了赵绍琴老中医用荆芥、防风、独活治疗肾炎、尿毒症,白血病的经验。也许赵老治疗内伤病的“透邪外出”法,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证

  • 〖方解〗本方以麻黄加石膏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以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当归、川芎强壮补血活血,当治麻黄加石膏汤证而气血虚兼瘀血者,中风不遂、肢体偏枯、拘急等而有表证者,可适证用之。

  •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 〖解读〗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枯或全废皆曰痱也。临床见半身不遂,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昏冒而知觉减弱,或身体拘急,难以转侧,当有外邪里热时,可适证用本方。

  • 〖按〗对本方来历及临床应用历来争议。南京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译释》考证:“此方出《外台》第十四卷风痱门,冒昧下有”不知人”3字。方用麻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余各二两。煮服法后云:范王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可知本方原是仲景旧方,而《金匮》失载,故林亿等取附篇末”,力主本方为仲景方,可参考。

  • 近有黄仕沛先生用该方治疗多发硬化症、脊髓膜瘤术后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帕金森等症有突出疗效并对该方证有独到认识,如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认为麻黄有“温散宣通,破癥坚积聚之效”,对继承和弘扬经方有重大参考价值,值得注目。

  •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肢体偏枯、或拘急不能转侧见外邪里热者。黄仕沛先生曾用本方加减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症,今转载一例参考:赵某,女性,42岁,移居美国,1990年突发左眼失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激素冲击治疗后失明症状消失。但其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反复发作5~6次,每次发作症状不尽相同,曾出现言语障碍,呼吸肌乏力,肢体运动障碍等表现,但每次在激素冲击后,症状均能基本缓解。

  • 末次发作2006年,以小便失禁、双下肢截瘫为主要表现,此次经激素冲击治疗及康复治疗后,仍有遗留明显后遗症状。双下肢萎缩,步行蹒跚,虽扶四足助行器助行,仅能行10余米,平时多坐轮椅代步。

  • 回国接受针灸治疗数月,经人介绍,于2009年5月前来诊。患者形体纤弱,面色?白,舌淡,脉细。处以续命汤加北芪:麻黄15克(先)、北杏仁15克、白芍60克、川芎9克、当归15克、干姜6克、炙甘草20克、桂枝10克、石膏60克、党参30克、北芪120克。

  • 麻黄用量依例逐渐递增至30克,药后仅间有短暂心悸,余无特殊。两个月后可独立行走,精神畅旺,饮食如常。8月份携黄师处方返回美国,继续服药。9月份来电感觉良好,美国复诊,当地医生甚为惊讶,皆赞叹中国医学之神妙。唯麻黄一药,遍寻全城药肆均配不到,如之奈何也。

  •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旷世经方的发掘与运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救治风痱之研讨: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与“虚”一字之差,含义有别,不可不留意焉!奈何晚近医家大多在“虚”字上做文章,是囿于东垣之说,余则以为脾病而四肢不用者,其机理约有两端:一者,脾胃久衰,四肢渐不得禀水谷气,此人之听共知也;二者,脾胃并非久衰,却是脾之与胃,忽然升降失调,亦从而病焉,人多忽而不察。盖脾与胃同居中州,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轴。脾主升、胃主降。

  • 又脾体阴而用阳,脾之升,有赖阳气之助,因“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胃体阳而用阴,胃之降,有赖阴气之助,又“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如此脾升胃降,相反而相成,四肢均得禀水谷气矣。倘若阳不助脾,则脾不能升;阴不助胃,则胃不能降,相反而相离,四肢均不得禀水谷气。此即脾之与胃,忽然升降失调而致四肢瘫痪之缘由也。余早年习针灸时,曾亲聆承淡安老师讲述他曾用针灸治一四肢痿废患者,久久不效,后从“脾病而四肢不用”一语受到启发,乃独取“大包”一穴(《灵枢》曰:“脾之大络,名曰大包”),而病竟霍然。

  • 因思风痱之治疗大法,唯当顺其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叶天士盛赞其功曰:“其雄烈之用,孟子所谓大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也”;石膏辛微寒而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能。古今录验续命汤中用此二味,燮理脾胃之阴阳,俾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均得禀水谷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 由是观之,若能透析脾胃之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之机制,则本方之神妙,便非不可思议者也。至若方中之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补气活血(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盖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然四肢既已痿废,则已不复禀水谷气矣。气不足,血亦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

  • 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之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之作用,则自难解释古方之奥义。又原方后注云:“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自浮肿”。则风痱之或可兼肺气贲郁可知(如雷加瑞案之呼吸、吞咽十分困难等喘逆迫促而岌岌可危之象,实为肺气贲郁所致)。此余之释此方也,迥异于诸家(真乃上工之论、天籁之音,醍醐灌顶者是也)。)

  •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运用

  • 续命汤意解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此为开合之机受病,不得转枢。 
    身体不能自收:阳明受病(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情,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口不能言:少阴受病(心开窍于舌) 
    冒昧不知痛处:太阴受病(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或拘急,不得转侧:厥阴受病(肝主筋) 
    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穹穷: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除邪气 
    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邪从太阳复出,则病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当风则阳明又不合。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亦为开合受病。

  •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运用

  • 黄帝内针医案分享

  • 陈述:

  • 3月21号下午从集上义诊刚回到家,已84岁高龄的街坊董家三姑来诊,像个孩子似的一脸委屈说“老四啊,三姑心里憋屈、堵,已经两个晚上一眼不眨,净坐着啦!躺下就上不来气!我知道就俺老四能救三姑……”说着眼泪就要下来啦!我赶紧说“三姑你不要着急,我不光给你治好心憋闷,还要治好你的失眠(她的失眠很顽固,我曾经给她每晚两片艾司唑仑,而不见效。)并且今天免费,明天如果再针您再付费”!老人家接着转涕为笑连说“好、好!”我让她指出憋闷的位置是在鸠尾、巨阙处约一巴掌大的地方!此为中焦阳明、少阴、任脉上,上病下取、男左女右,我取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处,压痛也很明显,随三针下去,三姑立即吸气说心里痛快啦,气下去啦,老人非常高兴!22号一早即来诊说心里憋闷几无,昨半夜约有三个小时没有觉!随取其右臂内关、大陵、神门、曲池四穴!二十三日高兴来告知昨夜未憋闷失眠!感觉很好!送来五十块大洋!

  • 诊治小结:

  • 患者:女 84岁

  • 症状:胸闷、堵、且有失眠,胸闷位置在鸠尾/巨阙处一巴掌大地方

  • 三才:中焦、胸部

  • 经络:阳明经、太阴经、任脉,右腿/足

  •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 疗效:针下,即说痛快了

  • 次日,患者又来,说昨夜3小时失眠,继续针

  • 三才:上焦、头部

  • 经络:厥阴经、阳明经、右臂/右肘

  • 取穴:内关、大陵、神门、曲池

  • 疗效:次日,告知一夜安眠

  •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老婆婆的欣喜、安心,和焦方鲁的欣慰,能把这份正能量分享给大家也是幸福。

  • 关于失眠,《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里有这样一段话:

  • 仍以失眠为例,这是当今十分常见的证,现在的《中医内科》教材将它分成若干型,而从内针的角度,它是一个问题,就是阳不能入阴!阳不入阴怎么办?从阴引阳就能解决!你可以从厥阴去引阳,比如刺太冲、剌内关、剌大陵、劳宫;你也可以从少阴去引阳,比如刺通里、神门、刺涌泉;还可以从太阴去引阳,比如剌鱼际、剌太白、公孙,若是三阴同刺,一个三阴交足矣!从失眠的辨治,我们似能品出一些中医的味来。我们说哪一个是治失眠的穴呢?似乎没有!可穴穴又都能治失眠!唐初的许胤宗言:“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放在针道是再适合不过。

  • 医者意也,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小医案里慢慢品读出其中真味。

  • 针 灸

  •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 浅谈黄帝内针的阴阳倒换求

  • 赖梅生医师:

  • 一、病情简介

  •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我在南方医院出诊的时候,一位同事的妈妈从臀后(左)到大腿,下到脚跟,有下坠感,游走性疼痛,初次就诊时,走路不适,她说,用正常的姿势走路时会疼痛难忍,换了能接受的姿势走路,担心自己时间长了就不能再次正常行走了,听孩子介绍后,前来询问,用“内针”的思路,能否有解决的办法。

  • 二、“剥洋葱”式的内针治疗过程再现

  • 医生:现在有哪里不舒服?

  • 患者:整条腿自上而下都不舒服,走路也走不稳。

  • 医生:腿的哪个部位不舒服呢,后面还是前面,还是两边?

  • 患者:腿的后侧和外侧,腰的后面也有一点。

  • (一)三焦经络

  • 1、三焦:下焦

  • 2、经络:太阳经、少阳经、带脉、督脉

  • (二)上下左右

  • 不适出现在下肢,位于左侧;于右侧,上肢取穴。

  • (三)阿是取穴

  • 医生:现在最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

  • 患者:左面的腰、臀和大腿这里。

  • 医生:后面的中间部分有没有不舒服?

  • 患者:有的。

  • 医生:右面有没有不舒服呢?

  • 患者:右面没有,主要是左面和中间。

  • 1、在右手上部督脉的交会穴后溪穴进针。

  • 医生:现在腰后面感觉怎么样?

  • 患者:中间那里好了一些,左面缓解了一点点。

  • 2、在右手上部太阳经阳谷穴进针。

  • 医生:扭动一下腰,再感受一下。

  • 患者:左面又好了一些。现在主要是左腿,有一些不舒服。

  • 医生:左腿哪个地方最不舒服?

  • 患者:膝盖后面(腘窝,委中穴附近)这个位置不舒服。

  • 3、在右手中部太阳经小海穴进针。

  • 医生:现在再感受一下,有没有减轻呢?

  • 患者:好像没有了。

  • 医生:是没有改变还是没有不舒服了?

  • 患者:没有不舒服了。

  • 医生:现在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有哪里不舒服呢?

  • 患者:身子侧面和大腿的侧面有一些不舒服。

  • 医生:如果10分是非常不舒服,0分是没有不舒服,现在的不舒服的程度有几分呢?

  • 患者:6-7分吧大概。

  • 4、在右手少阳经中渚穴进针。

  • 医生:现在感受一下,有没有变化呢?

  • 患者:好像没有明显的变化。

  • 【调针】将中渚穴内的毫针稍稍拔出,向手腕处缓缓送入。

  • 医生:现在感觉怎么样,不舒服的程度还有几分?

  • 患者:减少了1-2分。

  • 5、在右手少阳经阳池穴进针。

  • 医生:现在感觉怎么样?

  • 患者:好了很多。

  • 医生:现在走动一下,感受一下走起来有没有好一些?

  • 患者:(小心翼翼地走动几步)医生,我之前按正常走姿走起来会不舒服。

  • 医生: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感觉,把注意力观照在当下,大胆点,迈大步试试,去找寻一下不舒服的感觉,看看它还在不在。

  • 患者:(迈开腿走动)医生,左脚背侧那里有一点不舒服。

  • 6、在右手阳明经合谷穴附近的阿是穴进针。

  • 医生:继续感受一下,不舒服的感觉还在不在?

  • 患者:好像不在了,但是腰臀这边还是有一点点。

  • 7、在右手少阳经外关穴(在内针中,外关与带脉的交会穴足临泣穴同气)附近的阿是穴进针。

  • 医生:现在不舒服的程度有几分?

  • 患者:好像还剩下2-3分。

  • 8、在右侧阳明经曲池穴(阴阳倒换求,调中)附近的阿是穴进针。

  • 医生:现在再走动一下,感觉有没有变化?

  • 患者:好像能正常走路了,好了一点点。

  • 9、在右侧太阴经尺泽穴(阴阳倒换求,调中)附近的阿是穴进针。

  • 医生:现在不舒服的程度还有几分?

  • 患者:好像感受不到不舒服了,我再溜达溜达。

  • 医生:好,把注意力持续观照在这些你想缓解的地方,留针30-45分钟,一会回来找我拔针。

  • 患者:好的,谢谢医生。

  • 三、针后即时效果

  • 进针后,患者自觉舒服,走路也正常了。留针45分钟取针后,询问患者当下是否轻松一些,患者说相比于进针之前,已经轻松很多了,患者说每天早上和晚上会有不舒服,担心这种不适在拔针之后会反复,我嘱咐学生在方便的时间约患者出来再扎几次,并记录一下用针的反馈。

  • 四、复诊  

  • 2018年10月15日晚上(周一)

  • 地点: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楼

  • 诊治经过:患者说,在上次进针后,可以正常走路了,大腿后面仍有不适,询问当下不适出现的位置,患者回复并指出不适之处,识症在左侧下焦太阳经,于右手太阳经后溪穴进针后,患者觉不适好转,询问是否有其他不舒服,患者说没有别的不舒服,于是留针45分钟,取针后嘱其休息。

  • 2018年10月21日上午(周日)

  • 地点:南方医科大学高层公寓门口

  • 诊治经过:患者诉后正中线不适,症在督脉,取督脉交会穴后溪穴进针,患者诉不适好转,取任脉交会穴列缺穴进行阴阳倒换,患者说又舒服了一些。询问患者当下还有哪些不适,患者说脚背有不舒服,后背仍有不适。识症在阳明经和太阳经。在阳明经合谷穴和太阳经腕骨穴附近先后寻得压痛点,以此为阿是穴,进针后,患者诉不适得以解除。留针45分钟,患者自觉舒适。

  • 2018年10月22日晚上(周一)

  • 地点:南方医科大学高层公寓

  • 诊治经过:患者诉后背及两侧不适,识症在太阳经和少阳经,在太阳经后溪穴进针后,让患者观照不适之处的变化,患者说后背的不适有减轻。在太阳经中焦肘部小海穴进针后,患者说后背又舒服了一些,躯干及腿的侧面仍有不舒服。识症在带脉循行的范围中,带脉的交会穴是足临泣,在内针中,外关与足临泣同气,在右手少阳经外关穴附近寻得阿是穴,于此进针,患者感觉躯干侧面有缓解。最后, 在太阴经尺泽穴进行调中,嘱患者观照不实之处的变化,稍事走动,患者自觉舒服。留针45分钟后取针,患者觉得本次的不适得到了缓解。赖医生将于次日出诊,欲约门诊复诊。

  • 2018年10月23日下午(周二)

  • 地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外科门诊

  • 诊治记录:

  • (视频拍摄于2018年10月23日)

  • 1、在右侧少阳经中渚穴进针

  • 医生:现在感觉怎么样?如果10分是很不舒服,0分是没有不舒服,给自己打个分。

  • 患者:大概2~3分。

  • 医生:现在去走动一下,感受一下。

  • 患者:(患者走向治疗室,又走回)我女儿说我在上次扎针后“会走路了”。

  • 2、在右侧少阳经外关穴附近的阿是穴进针

  • 医生:现在感觉怎么样?再去走动一下。

  • 患者:(患者走向治疗室,又走回)现在挺得劲的。

  • 医生:上次在门诊时候,你的脚走起来是飘、颠的。

  • 患者:是的。

  • 医生:现在感觉腰那边怎么样?

  • 患者:感觉腰那边也舒服多了。

  • 医生:上次好像给你扎了9针,这次不用,但太阳经的问题应该再考虑一下。

  • 3、在右侧太阳经后溪穴进针

  • 医生:现在感觉还酸吗,弯弯腰,有没有轻松一点?

  • 患者:感觉比刚才还要轻松。

  • 医生:休息一下,45分钟后给你拔针。

  • 疗效与补充:

  • 进针当时,患者自觉舒服许多,嘱患者走动感受自身的变化,患者诉走路时基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进针当下,腰部感受轻松。45分钟后(视频03:07位置),再次嘱患者走动,患者诉没有什么不舒服了。

  • 2018年11月9日上午(周五)

  • 同事和我的学生说她的爸妈回家了,学生询问他们用针后是否有舒服一些,同事说他们觉得好一些, 但是过两天就又恢复了,想回家去再继续扎一扎。至此,本案的治疗暂时结束。

  • 五、本案总结

  • 本例患者在接受了第一次内针治疗后,走动的时候正常了很多。腰和腿后的不适,时常出现反复。学生将之前记录的部分照片发送给我的同事,说“用棉签按压也是可以的”,嘱患者按揉之前扎过的穴位,往往是有效果的,但如果患者下一次出现了新的(位置等)不适,要回到法则,重新根据当下的状态进行辨证,并“随证(症)治之”。

  • 辨证取穴,是根据患者的当下不适来推断的,这些穴位组合,仅适用于当下状态的该名患者,是“同气相求”的体现。诸位读者切不可拿这些穴位组合去直接应用相似病症的不同患者,诸位内针学人也请切记,即使面对同一位患者,他每次来就诊时的状态是不一定相同的,不要直接应用上一次选过的穴位,一定要回到当下状态,根据患者此时此刻的不舒服,进行辨证取穴。

  • 六、关于“剥洋葱”

  • 经常有朋友问我,某某病用内针如何治疗,取那个穴位有效,我很多时候不想回答,也无法回答,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因为这样问的朋友,一定是没有好好看《黄帝内针》这本书的,是想别人给你一个现成的方案,然后治疗一个病。个性化治疗是内针的特色,我个人建议,如果想学好内针,应从仔细反复研读书本开始,如果有机会,可以找会内针的同仁去跟诊学习,从而建立对内针的“信印”,然后找机会去用针,去实践。内针医案的分享,目的不是让大家去生搬硬套,而是再现临床,让大家去感受内针法理,从而能够举一反三,针治百病。

  • 内针治病,明“症”之所在何部(三焦三才)何经(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明“症”之程度,然后从你观察到的最明显的症状入手,去找出同气的穴位阿是取穴进针,然后导引,做好一针一导引,通过不断去了解病情的变化,针对当下每一个“症”或“证”,不断用“六(六经)三(三焦三才)二(阴阳左右)一(阿是取穴)”路径去“随证治之”,这就是一个类似剥洋葱的过程。

  • 我习惯用“剥洋葱”这个动作来形容内针的辨证过程,但也许有更确切、更生动的词语。我相信每一位读者的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呢?欢迎你在下方的留言区写下自己的分享。

  • 《黄帝内针 和平的使者》

  • 《素问》第五篇“阴阳应像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再加上一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                        ----黄帝内针的要中只要,典中之典

  • 钱穆先生晚年,对他几十年研究的中国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归宿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它是真真实实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通过诚!如果真正诚位上,天人本就一体,还有什么不合一呢?!

  • 三而二之,就是三里面各分阴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合。在中医里面有很特别的表述,就是大家都应该熟悉的六经。即中医体系的三才之道。

  • 从人的成面来说,三阴三阳涵盖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三阴三阳经。涉及脏腑和经络层面。

  •                 经络的作用至少有两重:一是联系个体生命形态的内内外外,二是作为个体生命形态与天地之间的重要交通。

  • 从天地的层面而言,三阴三阳说的是六气—三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三阳: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 所谓三焦即上焦应天,中焦应人,下焦应地。

  • 上焦是心窝鸠尾以上的区域;中焦是鸠尾至肚脐神阙的区域;下焦是神阙以下的区域。

  • 黄帝内针的定位原则,很重要的就是来自三才,来自三焦。

  • 《素问 天元记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 君火:明能,智慧光明的来源—精神文明

  • 相火:热能,热的动能作用—物质文明

  • 君火照达三部,相火游行三部

  • 要想达到一定境界,都要从守形上升到守神。

  • 相火的作用与位置很有关系。

  • 穴的位选对与否,实际上就决定了相火在热能、动能、变化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效用。

  • 黄帝内针很强调阿是穴的寻找,“阿是”实际上就是定位!就是定相!就是确定相火的作用!

  • 守形就是强调或者确定相火系统的作用

  • 守神即发挥君火的作用,君火的作用是以明,以明与以位是很不相同的。

  • 考量针刺的疗效,能不能立竿见影,能不能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决闭也,犹解结也,实在是要看看能否发挥君火的作用,能否实现守神!

  • 守神亦就是守内,亦就是守中,抓住了内,抓住了中,亦就抓住了神机之所根,亦就把住了上工之门户。

  • 同气相求,要在有求必应!这是黄帝内针取穴定位的不二原则!

  • 辨证实际上是明气,施治实际上是求同。治就是取同气,病证在哪一部,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部,病证在哪一经,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经。

  • 促使生命的变化朝向人类的理想,我认为这是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 黄帝内针与现今流行的针法想比较,在技法上它不行针、不追求针感,甚至完全不讲迎随捻转补泻。只要取穴得当,入针必有桴鼓之效。

  • 《素问》在谈到治疗的时候反复强调:“无问起病,以平为期”

  • 临证疗疾治病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土德,这亦是以平为期的真实意。如何养护土德?如何维系土德?如何使衰败的土德重建?是黄帝内针的窍中之窍,诀中之诀!

  • 不怨能维护土德,和气能够维护土德,而且这个维护的层面更深、更彻底!黄帝内针的至简至深,至简是技法,至深就必须于土德在中里去挖掘。

  • 《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的十二字薪传,也是黄帝内针的十二字薪传!

  • 定位的原则就是:以右治左,从左治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                 病在左,必须刺右;病在右,必须刺左;

  •                 病在上,必须刺下;病在下,必须刺上;

  •                 病在前,可以刺后;病在后,可以刺前;

  •                 病在中,男刺左,女刺右。

  •                 这个对是底线,还必须结合同气。

  • 失眠,从内针的角度,就是阳不能入阴!

  •      可以从厥阴去引阳,如刺太冲、内关、大陵、劳宫;

  •       可以从少阴去引阳,如刺通里、神门、涌泉;

  •      可以从太阴去引阳,刺鱼际、太白、公孙。

  •      若是三阴同刺,一个三阴交足矣。 

  • 黄帝内针总则

  •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 同气相求;

  • 同气首先是同名经的同气,经名如果相同,其气亦同。如阳明经,无论是手阳明还是足阳明,都属同气。--属于大同气

  • 更深一层,是三才同气或是三焦同气。就是上(天部)与上同,中(人部)与中同,下(地部)与下同。

  • 如四肢,腕踝属上焦天部,腕踝就是同气。所以腕关节的证可以从踝关节治,踝关节的证可以从腕关节治。

  • 肘膝属中焦人部,肘膝既是同气。一般我们只认为脾胃是中焦,肘膝怎么也是中焦呢?在我们眼里,一样是中焦!放到临证,如果有脾胃的问题怎么办?取肘膝就能解决!

  • 肩胯即属下焦地部,是为同气。

  • 黄帝内针的取穴范围严格限制在肘膝以下。下焦的问题,地部的病证如何解决呢?巧妙地用一次“下病上取”就解决了!所以,胯部、肩部等下焦地部的问题,一律都可以从上焦天部的腕踝来解决。这就是阴阳倒换求

  • 阴阳倒换求。

  • 三焦同气

  • 肚腹三里留--三里仅仅是中焦范围内阳明的同气而已。但如果肚腹的疼痛不在阳明经区域,波及太阴,那就需在阴陵泉(太阴的中焦同气)加刺;如果波及厥阴,就在膝关(厥阴的中焦同气)加刺。

  • 腰背委中求—足太阳合穴,与腰背太阳同气。但若病在两侧,带脉循行的位置,要改取带脉的交会穴、胆经的足临泣。正中为主,那就要在督脉的交会穴后溪上取穴了。

  • 头项寻列缺—按内针原则,列缺相当于颈部的同气,所以对于颈部的问题,如常见的咽喉毛病,针列缺往往手到擒来。另外是任脉的交会穴,对于很多任脉的问题,也是行家里手。

  • 头项的问题,多与阳经有关(当然,阻绝音肝经的支脉,也到头顶部),而督、脉除了直上头顶,还总督诸阳,所以抓住督脉也等于抓住了诸阳。现在,阳病了,怎么办呢?阳病治阴!而与督脉相对的,正是任脉,头项寻列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个人觉得这条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留待日后探寻)

  • 面口合谷收—面口属阳明地带,上焦范围,与合谷不仅同位相求,而且同经同气,如此相求焉能不应?!

  • 心胸内关谋—心胸属上焦,与内关不论是区位还是经络,皆为同气,同气相求,能无应乎?!

  • 经络同气

  • 手足阳明经(同气)

  • 第一个对应:手腕对脚踝。     手阳明经手腕处的阳溪对应足阳明经脚踝处的解溪,亦即阳溪与解溪同气。比如,右阳溪区域内的疼痛,我们既可以刺左阳溪,更可以刺左解溪。

  • 第二个对应:肘对膝。 手阳明经肘关节处的曲池穴对应足阳明经膝关节处的犊鼻穴,亦即曲池与犊鼻是标准的同气。

  • 第三个对应:肩对胯。手阳明经在肩部的肩髃穴对应足阳明经在胯部的髀关穴。亦即肩髃穴与髀关穴同气。

  • 手足少阳经(同气)

  • 手少阳

    三焦经

    阳池

    足少阳

    胆经

    丘墟

    天井

    膝阳关

    肩髎

    环跳

  • 手足太阳经(同气)

  • 手太阳

    小肠经

    阳谷

    足太阳

    膀胱经

    昆仑

    小海

    委中

    肩贞

    承扶

  • 手足太阴经(同气)

  • 手太阴

    肺经

    太渊

    足太阴脾经

    商丘

    尺泽

    内膝眼(经外奇穴)

    肩髃穴前

    二横指

    冲门

  • 手足少阴经(同气)

  • 手少阴

    心经

    神门

    足少阳

    胆经

    太溪

    少海

    阴谷

    极泉

    长强穴旁0.5处

  • 手足厥阴经(同气)

  • 手厥阴

    心包经

    大陵

    足厥阴肝经

    中封

    曲泽

    曲泉

    腋前大筋

    阴廉

  • 以上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以及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这些是基本的基本,大家必须把它记牢!

  • 黄帝内针的核心原则是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