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于无竟,故寓诸无尽。(庄子) 传神写照是视觉艺术创作的目标,但绝非终极目标。苏东坡就有作艺如意造华严,造一片高严境界的要求。 这就给赴黄山的摄影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传神写照的同时,还要力争披形入神甚至出神入化。 华严慧海,渊深莫测。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成为它的重要特点。 中国哲学轻知识论,重视将人的生命放到世界中去,身临其境地感觉感知其意义。于是,境界、意境等美学范畴应运而生。 提起如何拍出作品的意境,常被答:可遇不可求,足见艰难。如何变 “不可求” 为可求?中国美学是位 “好老师”。 由于作品的境界源自作者个人心灵中的影象,因此对作品境界或意境的追求,起步于个性的阐发。 弱水三千,我独饮一瓢。 取境即造境,造心灵之境。当然,所造之境还可分认知的外境、感知的心境,由心灵契知的意境,等等。 竹翠烟深锁,松声雨点和,万缘俱不有,对境自垂萝。 唐·严维《宿云门寺》 云起山苍苍,林居萝薛荒。幽人老深境,素发与青裳。 唐·司空曙《过终南柳处士》 偶来中峰宿,闲坐见真境。 唐·皎然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 唐·寒山 这诗中抒发的,已不是诗人们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以上几幅图文带来的启示: 诗人面对着不同的时空,却能抒发出类似的幽情,说明他们当时描述的已不是目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同理,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也应能催生出摄影人不同的心境、意境。 境界标示人的意识所对应的世界(物境)、人心营构之世界(心境)和因象所观之世界(意境)。 三者层次与意涵不同,但又有相通与进阶的关系。 人们常说,绘画在于创造,摄影在于选择。但当摄影人着意对“心境”的追求时,必然会用意识的剪刀去 “切割” 外在的世界,进而拼合创造出自己心灵的影像,完成对 “境界” 的追求。 一幅《峰云图》,观来颇有气势,但若借云气将其切割,座座山峰细细赏析,一幅《五峰图》必更多回味。 由于中国美学强调人生与艺术的相融、生命与审美的契合,因此境界往往显现出整体性、拟人性、虚灵性 ...... 境界不是一个认知世界,而是一个体验世界。一个超越时空的心灵世界。 “ 无画处皆成妙境 ”,境界往往突出世界的虚灵和非实在性。 此中无别境,此外是闲魔 。(司空图) 在中国美学中,存在言、象、境三种媒介,有:“言” 不尽意,则以 “象、境” 尽意之说。而象与境的表达,则前重经验,后重体验。由于经验与体验正是布列松所推崇的两种创作状态,故值得摄影人深刻领会。 “境” 作为一种媒介,它不是叙述(言),也不是象征(象)。而是以心灵所创造的活的世界来显现其意义,境的方式就是“呈露”。 画有画境,书有书境,诗有诗境,但境界论更多的表现在诗歌美学中。 唐代的诗兴在风雪?桥的驴子背上,元代的秋意尽在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 《古今词论》云:语景则岸草平沙,晓风残月;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语境则咸阳古道,汴水长流 ...... 足见写景取实,写象虚实相济,侧重或部分侧重外在事物存在之特征;写境则以虚为上,侧重于内心感受与外物形成之关系。 多少画山颂山者,都与唐代青原惟信禅师一样,在经历了 “见山是山” 到 “见山不是山(白马非马、黄山非山)” 的苦苦求索,才登临(妙悟)到 “见山只是山” 的 “空山” 境界。 黄山最让我神往的,不是那些名闻遐迩的险峰劲松。而是那一片空灵廓落得境界,我曾吟着古代诗哲们的名句,走进 “空山” ,用相机 “ 惟道集虚。”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唐·李白) 空山妙语,尽在其中。 孤雁飞广泽,一鸟向空山。 (唐·刘长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 来不言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振空山。 唐·王维 云物谵清晓,无风溪自闲。 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 宋·陈与义 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 宋·辛弃疾 箫声远,明月满空山。 宋·蔡伸 昨夜秋风今秋雨,不知何处入空山。 唐·卢纶 中国美学素有“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 之说。自唐宋五代始,中国画坛由重象转为重境,重视诗意的传达,即为一证。 不同于西方美学以清晰概念、逻辑推理为其理论特点,中国美学惯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事理。象禅宗用造境表达哲理,在西方更是匪夷所思的。 我把入境造境分为三步,第一步:我被物吸引,远望有佳景;第二步:深入觉震荡,观之生遐想;第三步:我成境中物,方物凭感悟。即,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一个外在的观者出现了。 例如拍摄黄山缆车,往往就会有一个从远望到直面相迎的递进过程。但当你融入其中,就会发现自己又进入了一个无边妙境的深深世界。 鸿雁高翔,翛然而远。此刻在云洞中穿行的缆车已无需 “出境” 。可见,中国艺术的造境既不为创造者所独有,也不会被品鉴者所穷尽,是一个内涵外延可拓展的永恒意韵空间。 境界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境界。境界又是有层次之别和高低之分的。因此,虽然境界的审美标准不尽统一。但 “境” 所具有的三个规定性,则得到了大家的公识:有内涵、蕴哲理、耐品味!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唐·王维 (诗人借简单的景物,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回旋的世界,打开了通向迷蒙的别样通道,给了摄影人以启示。)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裂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唐·李白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 中国艺术强调意境是和反语言、反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大美无言、弦外之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讲的就是这种追求。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宋·苏轼 琴之韵,不在琴不在指,而在于心。黄山之美,不在山不在色,而在山色有无中。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王维 “读子美,‘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直与水相通。’......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也。”《心传录》 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唐·杜甫 从前面两小组片子可以看出,追求意境时,作品,可以空灵,但内涵不可缺位;题材可大可小,却不可少了智慧和哲理。当然,没有美感和韵味的画面是无法评述境界的。 中国美学素喜以 “味” 喻美感,因为无形无影的品味听香比视觉触觉更有悠长的回味空间。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 宋·苏轼 深山邃谷,老木寒泉, 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 明·徐上瀛《溪山琴况》 不雨对空山,天心向来客。 唐·李幼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 至境那自人间来,偶然心手随时开, 天地古今言象外,寻行数墨何为哉! 清·戴本孝 全篇 完 ![]() ![]() 【诗意的邂逅】之《黄山册页·云游》(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