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姓氏:这支杨姓人,明初从浙江宁波迁到了招远曲城

 胶东故事会 2020-07-14
(编者按:杨姓是招远的大姓,追根溯源的话,不少招远杨姓人的先祖,都与一个村庄有渊源,那就是蚕庄镇的西曲城村。关于西曲城杨姓的历史,招远的曹景廣先生很有研究,下面就听听他的讲述。)

以下是正文——
沿着东西横穿胶东半岛的文三线公路行驶,出了莱州金城镇地界之后,就进入招远市蚕庄镇境内。
继续前行百米左右,在路边就会看到一个路标,清楚地书写着“西曲城”。在路标下,坐落了一个宽大的花岗岩石村碑,正面也镌刻“西曲城”三个大字;背面则书刻着小字碑文,记述的是西曲城村的建村来历,其中写道:“据杨氏族谱记载,一世杨显,明朝洪武四年(1372)由浙江宁波府汀海厅,徙居于此地。”
在西曲城村碑的东侧不远,还可以看到东曲城村的村碑,碑文刻书:“明宣德年间,杨姓由曲城析居村东,取名东曲城。”

1、建村历史
东西曲城合称曲城。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汉代曲成侯国(曲成县)的故城旧址。虽然曲成县后来裁撤,但这里地形平坦,仍吸引不少居民定居,他们就以曲成故城之意,取名曲城村。

相传,明代之前,迟、罗、张、郭等姓氏就在此定居。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在大移民的背景下,浙江宁波府一支杨氏远地迁徙落居曲城村,到了宣德年间,杨氏人丁兴旺,由于弟兄分家,其中一支则到曲城村东的土地上建房居住,而后前来建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由于位于曲城村东,便取名“东曲城”。时间长了以后为了便于区分,曲城村便称为“西曲城村”,一直沿用至今。
2、宗祠祖墓
杨氏在西曲城村称为“大姓”,相传早在明朝中期,就建立了家庙(宗祠),位置就在村子北街中部, “汉曲成”北城门处。建房采用的古砖,大都是古城门墙上的旧材料。家庙房屋是坐北朝南三大间,约有十二米长,“一进院的深度”足在五米以上。院墙大门朝东,院内长着几棵高大的柏松。祠内供桌香案蜡台俱全,北墙正中悬挂着宗谱。宗谱顶栏填写着始祖“杨显”和始祖母迟氏,往下是逐代逝世的先祖名字。
在老辈,每到春节、清明节、元日等祭祀节日,村里的杨姓都会前来祠堂祭祖。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祠堂房屋归公,而后安排一户无房杨姓居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户将房屋翻修时,原来供奉的宗谱、谱牒皆为佚无,只是在东山墙上部砌有一块方砖,上写着 “杨氏一世祖杨显迟氏,明朝洪武四年由宁波府汀海厅,徙居此地。”

杨姓祖墓过去就在西曲城村北的一块平坦的高台土地上,墓地内坟墓众多,墓碑林立。墓地最北边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坟墓,墓前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一世祖杨显迟氏的名字。墓前左右错综排列着的坟墓都是杨显、迟氏的后世逝者。上世纪七十年初,因种植果园,这里重新平整。
平整坟墓时,村里杨姓人都来参加。始祖杨显、迟氏的坟墓,是安排在最后进行的。当时开挖时,杨姓人员带着敬慕之心站立四周围观,瞻仰祖宗衣冠。
结果出乎人们意料,青砖砌筑整齐的的墓穴之中空无一物,棺板、骨材、衣冠一概皆无,最后只找出了两片青瓦。青瓦凹面用墨笔分别写着“阦”“阥”两个字。在场的人们都也不识这两个字,当时由年轻人杨维乐把两片瓦收拾回家留存。族人杨宝杰查询《康熙字典》,才知道“阦”音阳,“阥”音阴,分析看来,这两个字分别代表夫妻二人。当时,人们都也理解不开是什么意思,之后经过反复推敲,认为老祖宗的坟墓是空穴,仅以“阦”“阥”来代表夫妻二人。这倒是给杨家出了一道难题:祖宗杨显、迟氏的尸骨埋葬在哪里呢?
3、迁徙推测
根据情况推测,曲城的杨氏祖墓,很有可能是特殊的“衣冠冢”,而实际杨氏始祖及二世祖很有可能并没有直接迁徙到胶东。
招远的杨金山先生在 《招远原疃杨氏渊源考》中写道:“据我村宗亲祖祖辈辈传说,始祖选公卒后葬于曲城,与兄弟显公在同一墓地,二世祖士寅公卒前曾对后人交代说:‘我死后葬到曲城,去陪伴先人,以后的就不必了。’ 结合祖墓的实际情况和民间传说,原疃支系先祖杨选以及二世祖杨士寅的墓葬不在本地,但也没有埋葬在曲城杨氏墓地。而掖县后杨(与曲城同源)先祖杨林及其二世祖的坟墓同样也不在本地,佐证了杨氏一、二代祖并未迁徙胶东的说法。
西曲城村杨氏宗祠族谱没有留存下来,而每支户上的挂(家)谱终还是分别留存着。按照各家的挂(家)谱核实集中,一世都是杨显、迟氏,二世则分别填写的是杨逄、杨汝霖、杨崇光、杨子珍、杨恺五人,这二世五人(支)的后裔繁衍一直至今。
民间相传,当年从宁波一起迁来的杨姓一世祖为兄弟三人,老大杨显居曲城,老二杨选居招远原疃,老三杨林居掖县朱桥后杨村。每年春节,原疃杨氏后裔总是断断续续的到西曲城村来祭祖。
根据原疃族谱记载,一世祖杨选,二世祖杨士寅,三世祖杨彦通------来核对,曲城族谱也应该为一世祖杨显,二世祖杨士?,三世祖才属杨逄、杨汝霖------。

洼子村杨氏是从西曲城村析出,其续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杨氏族谱》序言中记载道:“始祖考显……原籍宁波府定海县,明洪武年间迁山东莱州府掖县东北乡武城村,后又迁招邑曲城村……显公来迁之初,原系兄弟三人,一居曲城,一居武城,一居招邑城,同一本也。”

(从莱州后杨村到招远西曲城村,大概有15里路)
“莱州府掖县东北乡武城村”,就是现今的莱州市朱桥镇武城后杨村。该村杨氏族谱佚失,但族裔口传:大明洪武四年,杨显、杨选、杨林弟兄三支由宁波府迁来,先在朱桥武城落居,是为人多居住点号称“杨家大院”,而后改名为“后杨村”。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人口众多原因,经协商三弟杨林一支留居杨家大院,其他人口东迁曲城村(当时,曲城就是一个出名的富庶村)。
前几年,招远杨姓重新修撰谱书。杨金山先生与其叔杨过庭等人,历时一周专门前赴宁波查考祖籍,初步理清了原疃分支的原籍及其源流:原疃杨氏始祖选公,明初洪武年间,由浙江宁波府定海县 (今宁波市镇海区)城里半街(在城里东门里一带),始迁至莱州府掖县武城村大院杨家(现后杨家),再徙登州府招远曲城村,最后定居于招远城北原疃村。
值得一提的是,杨氏故居浙江省宁波府定海厅东门里,古代由于杨氏家门旺盛人口繁多,所以号称“半城杨家”。而从浙江迁徙到胶东之后,杨姓在招掖两地繁衍生息,也很快成为当地望族。
因为缺乏明初的文字族谱资料,原疃一系中的杨彦通究竟是以何种身份来到胶东?民间有不同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和讨论。(本文作者 曹景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