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档案 ——宁波江北《杨氏宗谱》考

 抱珠山房 2009-07-31
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档案
——宁波江北《杨氏宗谱》考

2005-6-16 16:32:21 阅读:2352 字号大小: 
 
    盛世修谱 珍贵档案  

    长期被视为封、资、修的中国家谱,在“十年动乱”期间更遭到了空前浩劫,各地大批的家谱被作为“四旧”投入熊熊烈火,很多传承了千百年的家族档案,从此断根失源。先祖的名号、事迹无可依据,甚至不知来自何方。就说这部杨氏家谱吧,也是被人遗弃街头之物,幸被我们意外收藏。
  
    盛世修志,谱志同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国各地陆续兴起了续修家谱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与全国兴起家谱热巧合的是,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2002年、2003年入选的第一、第二批83件档次最高的档案珍品——《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已知的就有两件属宁波地区的宗谱。又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先生在宁波天一阁查阅到先祖是包青天包拯,是包拯的29世后裔,大喜过望,连声说:“好,好,这是我至今收到最珍贵的礼物。”

    在我江北也有一段姓氏文化佳话:近代金融家——江北慈城秦润卿先生,他追念先祖“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少游)。秦少游因作《满庭芳》一词:首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描绘秋景而抒发抱负的传神词句,苏东坡十分欣赏,风趣地把秦观称为“山抹微云君”。为此,秦润卿也自号“抹云老人”,特地建创“抹云楼图书馆”,设立“抹云楼奖学金”,奖掖后学,希望家乡的儿孙都像秦观那样,才华出众,事业有成。由此可见宗谱文化在文献遗产中的重要分量——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档案。

    杨氏溯源 赭山姓脉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古肸的采邑。羊古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顷公为削弱公族势力,杀杨食我。于是有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

    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固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子孙固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杨硕有8个儿子,第6子杨喜,西汉是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朱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杨忠的曾孙杨震,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是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清廉著称:

    他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求见。夜晚,王密怀金10斤,要送给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婉言拒绝,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此后,杨震的 “四知”名言传为佳话,受人敬仰。因此,杨氏家庭便以“四知堂”为堂号。

    杨震之长子杨牧;杨牧的20世孙杨惠嘏;杨惠嘏的玄孙就是隋文帝杨坚。此外,杨震的10世孙杨珍;杨珍的曾孙杨顺任冀州刺史,徙居河中永乐;顺之子杨岐,任吕州刺史,有徙原武(今河南原阳),在此发展繁衍,成为杨氏的重要一支;杨牧的11世孙杨服孕的后裔,世居扶风(今属陕西)称为扶风杨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杨姓的支脉分布和蔓延到五湖四海全国各地……

    赭山杨姓是杨氏蔓延的一个支脉,据民国二十年重修的《杨氏宗谱》载:
赭山杨氏自宋代绍兴年间,江西一杨姓中进士放官至明州而来的。任期毕“因贫不能归”里,又“爱赭山山水之胜”,于是举家落户于此,至民国二十年,已传“三十二世”,有五百年历史了。其间旧谱毁于“明建文时嘉靖”年间,至清嘉庆曾续修,又遭兵乱失散。以后几次想续修,因找不到原始谱本而遗憾搁浅。一日,杨氏一子不经意中瞥见一户人家女子,用一旧册压置针线,一看,竟是杨氏宗谱残本,于是喜出望外,就拿一本新书与她交换。这样才使以后修谱有了依据,遂成此谱本。

    此部赭山杨氏宗谱重纂凡例,有其自己的特色:系遵照宋欧阳修编史的方法。即自一世至五世为一系,自五世至九世又为一系,余则以次类推;世传以兄弟生之先后为序。不管亲疏,不问嫡继;“不良玷辱祖宗者止书其名”……如此等等凡例,读之颇感脉络清晰,情味厚重。然而,杨氏宗谱同其他宗谱一样,重男而贱女,报喜而隐忧,使人看不清人物及历史的全貌。

    杨氏在全国的百家姓中,排列第六位。我江北区杨姓6023人,占全国人口的2.2%。
  
    在江北杨姓为名的村与居委会有三个:
    赭浦乡的杨陈村;
    中马街道的杨善居委会;
    孔浦街道的白杨居委会:
    
    杨姓为名的自然村有九个;
    庄桥镇谢家村的杨家;
    洪塘镇前后潘村的杨家;
    赭浦乡洪陈村的杨家;
    赭浦乡前洋村的杨界;
    慈城镇公有村的杨家;
    赭浦乡黄山村的杨家桥;
    赭浦乡杨陈村的杨陈;
    慈城镇三联村的杨家;
    慈城镇金沙村的杨家门头。

    杨氏后裔 江北名贤

    人以谱载,谱以名传。例如李姓人以唐诗浪漫派“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和宋词宛约派“二李”(李煜、李清照)引为自豪;我慈城人也以“冯、桂、钱、秦”著名望族,人才辈出而感到荣光。在杨氏宗族中,也不乏涌现出仁人名士,世代忠良“杨家将”,更为家喻户晓,千古传扬,使杨姓人常引作骄傲。在我江北也有杨简、杨守勤、杨敏曾等乡贤。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1169年(乾道五年)进士,任富阳主薄,兴学校,教生徒。时陆九渊过富阳,指示心学,虽陆仅长他二岁,仍向陆执定师生礼。后调绍兴府司理。1194年(绍熙五年)任国子博士。庆元学禁起遭斥,家居14年,著书讲学。

    1208年(嘉定元年)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出知温州,廉俭自持,首创废除妓籍。晚年寓居鄞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1225年(宝庆元年)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封爵慈溪县男。卒谥文元。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

    杨守勤(1566——1620)字克之,号昆阜,明慈溪(今江北区慈城)人,他从小聪慧懂事,牢牢记住父亲(杨世恩)赐给他“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座右铭和“守勤”的名字。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人,1604年(万历三十三年)会试廷对均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未几母亡服丧。期满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迁谕德,充东宫讲官,后为右庶子,兼侍读学士。

    杨守勤学识渊博,仪表非凡,为人温润,矜气节,重名行,时称“杨三元”(意为三元及第)。为文不事雕琢,著有《诗经悬鉴》、《宁波斋诗文集》等。

    杨敏曾(1858——1939)出生于慈溪县城(今江北慈城镇),字逊斋,光绪五年举人。1898年任宁波儲才学堂(现宁波一中)首任监堂(校长),并讲授经学、史学、文学、舆地。二年后去北京大学堂(现北大)译学馆,京师大学堂曾出版过杨先生的著作《中国史讲义》(上世史)和(中世史),后返求是学堂(现浙大)教国文。

    1909年,杨敏曾的女儿杨品仙与陈布雷结婚。1912年杨敏曾任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慈溪县县长。1918——1923年杨敏曾编过《镇海县志》,他所撰的《镇海县志序例》,发表在1935年第二期《浙江图书馆馆刊》上。

    杨先生为人正直,生性淡泊。凭他的声望、学识、水平,又加上有一位显赫一时的女婿,蛮可步入仕途,捞个一官半职,但他毕生悉心钻研学问,热心教育事业。1933年,他热情支持家乡慈溪县立初中(今宁波慈湖中学)的创办,是发起人之一。晚年,杨敏曾将自撰的诗文整理成《自怡宝诗文稿》,因抗战爆发未付印。

    志为史之源,谱为史之篇。正如谱序开篇写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虽子姓浩繁而流溯源。”如此看来,家谱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原件珍贵,它不仅是纪念先祖的好形式,而且正好为今天江北修志提供了珍贵的档案。
人常说,同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异姓的说不定五百年,五千年前也是一家呢。对姓氏的寻求,其实是对“根”的寻求。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而这些根交错盘结,在华夏大地上共同衍生了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国家。所以说,根,是祖先的根,也是民族的根。

作者:金建楷 李文龙 编辑:王辉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