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特:他人即地狱

 行云流水vmmxd6 2020-07-14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他人即地狱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

回首往事,就像从失恋中解脱出来的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合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

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萨特,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

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于印度死于热病。

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

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萨特虽然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

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一、无你原非我——从超越到反观

萨特认为,“意识”的本质就是“超越”。

萨特还认为,“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我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

二、他人是地狱?——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萨特还深有体会地说:“爱情是冲突。”(体会来自于他与波伏娃的恋爱)

男女双方,如果自己成为别人的对象,自己乐于按对方的意愿来展现自我,以满足对方的自由,那么这就是爱情。

爱人的被占有不同于物的被占有,这种占有是精神的特殊方式,主客双方都在共享自由。

但实际情况是,被爱者不可能完全成为对方的纯粹客体,被爱者也有自己的空间,需要独立于对方的意识之外,所以爱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冲突。

还有一种情况,男女双方,自己想把对方当做纯粹客体而任意摆弄,这是种肉体意识,就是“情欲”。

爱情很容易退化成情欲,所以,“灵与肉的冲突”成为了伟大爱情小说所津津乐道的题材。

三、自在与自为——存在与虚无

在萨特的本体论中,他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

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

那么,“自在存在”是如何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呢?那就是人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

四、存在先于本质——绝对自由,绝对责任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

“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萨特以此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五、从个人主义到社会主义——萨特与马克思的对话

存在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外物的限定。

然而,萨特在后期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其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这就是人“实践惰性”的结果,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

萨特实际上企图把存在主义“马克思化”,尽管他坚决反对其唯物主义部分,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是符合当代自由主义革命理论的“活的哲学”。

有意也好,无心也罢,有一点谁都不会否定:萨特是个勤奋的人。

除了去世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他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写作。

与许多人把笔耕看成是一种苦役不同,萨特把它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支撑点。

他这样说:

“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鲁塞医院去世,终年75岁。

法国总统德斯坦说:

“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如果您有所感悟,不妨大胆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