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1875~1964),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浙江绍兴人。曾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美术丛刊》《中国书法》有专题介绍。徐生翁先生是我国近代被人们公认的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 真力弥满 万象在旁 ---解读徐生翁致沈红茶书简 梁少膺 《世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第二》:“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称山阴景色之盛。东晋而降,山阴有王羲之、王子敬、顾恺之、戴逵;历千载而下,涌现如徐渭、赵之谦、徐生翁,若星汉璀璨,光耀江左;可谓“从山阴道上行”,人事艺事,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然则,唯徐氏生翁,终其一辈,身简处陋,声名淹滞;一如南昌黄秋园,书斋清寂,门庭冷落,没后才华艺术方被世人倾倒。“人亡业显”,此类现象于中外艺术史中,固不泛其例。故于先生,予扼腕而叹曰:人纵厄其才于生前,天将昌其艺于后世。悲乎?幸乎?朗朗宇间,自有的论。 徐生翁之一生,于书法用功最勤,故其艺术之一端于此积发亦最著。夫观点画之妙,结字之奇,恍若神工鬼斧,变幻莫测。《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喻之徐书,甚为妥当。试看徐氏所撰《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糧,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鎚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得之。”寥寥数语,道尽学书之宗。唐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书肇自然,古今之论,同出一辙。可比之右军喜鹅,悟其转腕之势;怀素夏云奇峰,思想草书之状;山谷嘉陵荡桨,而继笔法大进。信可智巧兼收,下笔有由也。故其书来,线质方劲古拙,浑厚雄健;节奏奇肆,张力磅礴。率意、随意、任意,却时时见匠心,处处见法度,洵“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也。傅山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作字示儿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故予又曰:先生之书,纵横阡陌,独步畦径,古往今来,一人而已! 然今人品评徐翁书法,名云“稚体”,实则附会于表层,源流莫辨,混淆耳目。兹以其中之渊源、流变,分而述之。其一,取自碑帖。徐氏早年学书,自唐入手,宗于颜法。中年以后,上溯六朝汉魏先秦诸迹。如篆联“庄严佛世界,左右二莲花”,运笔、构字源出《散氏》;隶、楷书则从汉中摩崖、齐鲁刻石,北魏碑版。顿挫、转折,笔笔清晰;结字、布白,错落歪倒,各尽物形。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疏奇,俯仰有仪,一派天机。尤是草书,受简书既深。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斯坦因(Aurel Stein)考察新疆和阗、尼雅、楼兰及甘肃敦煌遗址得之汉代文献,经法藉沙畹(Edouard Chavannes)整理,旋即由罗振玉、王国维据此释文、考证,编纂出版之《流沙坠简》。徐翁必临摹此简,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教益。《一切业障》轴,“简”法明显,势奇倚而分驰,散委曲而得宜,笔法迂回,笔力惊艳,是最神笔。《我学书画》:“其实我学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斯实乃先生之自谦,吾侪何必计较。犹《我与书画》:“余习隶者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故徐氏深谙书学源流,由流而源,步步紧实;每一流瞩,视之知契。陈寅恪云“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斯言虽于学术,但同样适于艺术。广采而博取,知遇而激赏,意洽而心印,然后厚积而薄发,才见徐氏家法,左右逢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矣!其二、汲吸民间书写意趣。民间书迹,一是宗其具体之一点一画,以及结构体式,章法布置;一是宗其直率、质朴、自由、奔放、自然之书写心理。徐翁书法之招式、物象,即物质材料皆由碑帖取之,而“写”之意趣则摹学民间书者之状态,不为外事所累,心无障碍。类唐三藏译《心经》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挂碍故”。诸如《皇象》轴、《骐骥一跞》轴,肆意忘我之挥“写”,颇具布衣藿食之高士,匪履徙步,与田父野老,吟眺丘泽,悠然南山;得清凉境,得无上境;虽置天壤之中,但已逾尘间之域焉!其三、外师造化。已示前揭,其书当若木工“运斤”,泥工“垩壁”,石工“鎚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得之”。“运斤”“垩壁”“鎚石”通于“笔法”“笔力”;“音乐”通于“节律”;“诗歌”通于“意境”。此乃是何等高明开悟。故其一点一画,恍丹崖绝壑,势力坚劲;一字一篇,疏疏密密,轻重缓急,节律分明,境界迭起。其四、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为法门,中经锤炼,终臻“中得心源”,孤标独诣。唐李世民《指意》:“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佩文斋书画谱》)“和”,温文、尔雅也;“坚”,劲悍、刚毅也。两者对立,相辅相成。概而论之,徐翁书法会通古今,法之自然,情深调合,意度高致;或体拙而取质,或理朴而气壮;或袭故而弥新,或避俗而益清。再是不拘体式,融楷、行、草、隶、篆,糅杂多种,并进兼行,酿成一体;此又标新立异,变革无穷,足让人目眩神迷也。 故予总括,先生之书,可曰古、曰重、曰野、曰变。古者,雅致、静穆也;重者,峻厚、丰茂也;野者,朴涩、迟拙也;变者,奇逸、飞动也。揣其意义,一是以洗练之态,参差之状,体法之异,一扫明清以来馆阁体萎靡不振之陋习;再是响应乾嘉以来碑学运动,调谐金石,冀望简浑,不尚风流,使书法艺术劲正遒秀,回归本源,返途于古。盖此自与时俗难以等量齐观;若白雪阳春,下里巴人获闻,岂非对牛鼓簧!若千里迷雾,不辨虚实乎! 夫凡规模清道咸之学人,无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厕置于艺林。徐氏亦擅诗。试观两绝:“野风发发水沄沄,江上人家冷夕曛。如此波光不荡桨,朝朝闲煞白鸥群。”(《题翟琴峰山水画卷》)“逆水行舟听楫师,朝朝那有顺风吹。溟濛细雨富春路,贪看桃花不厌迟。”(《富春江行》)文简辞朴,义骇味淳;似宋人作句,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却与书法同般,造理入神,迥得天真。徐氏又长于画事。黄宾虹评曰:“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所图以金石入笔,书画交合。书法若图画之斧劈,方棱枯劲;图画若书法之折钗,圆浑健捷。物象疏淡,而骨气深稳,诚陶潜诗,初散缓不收,反覆不已,趣致渐出。徐氏又善印。范式秦汉;刻制如斩钉截铁者有之,碎刀短切者有之;简静浑朴,合于书理。徐翁精游四艺,变格和合,学无所遗,辞无所假。如此通才,经世难现。故予于先生之艺术,膜拜而顶礼;予于先生之风骨,诤诤而自傲。家有弊帚,享之千金;邑有大哲,催人自新!呜呼!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李徐之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自能传响于后世,励志于来者。曷非先生之幸乎?!草成一诗,忝之蛇足: 杜陵评书贵瘦硬,敢将斯语寄斯人。 涩迟质拙将町陌,天机流露便通神。 本文原载于《书法导报》2020年6月17日 第25期 【作者简介】 梁少膺,男,1966年出生于浙江新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会员。 书法史、美术史家。工书画、金石、诗文,长于文献学、考证学,研究领域横跨文、史、哲、儒、佛、道等。著有《闲闲草堂笔记》《草堂诗词》《闲斋丛稿初编》《王羲之研究丛稿》《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诗会”及其<兰亭集序>考证》《游目意足---王羲之<十七帖>丛考》《中国书法史论稿》《中国美术史论稿》《日本书法史概述》《日本书迹研究》《尺牍丛话》,译有《日本书法史》《日本美术史》《当代日本书论选译》《王羲之研究丛译》《媒介时代的艺术》,以及书、画、印作品集数种。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
来自: 幽莲生梦 > 《暮帆零乱送西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