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慧良对当代京剧演员的启示

 明日大雪飘 2020-07-14

 厉慧良先生因病猝逝于天津,不禁为之痛惜,驰骋菊坛仅存的一位大武生从此绝响了。我看他的戏不多,抗战中厉家班在重庆演出时,因为学校远在扬子江头的九龙坡,进城不便,竟无观摩的机会;解放后才零碎看过他几次戏。前两年他来沪演出,又看了一次艳阳楼,而且参加了一次为他举行的座谈会,得有见面的机会。我的“大武生”的想法也就是由那次观摩引起的。

厉慧良之《长坂坡·汉津口》

 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好,艳阳楼不是唱完整出的,由他的两位弟子分演后半的高登。钩脸差不多,服装也一样,但看起来就显然差得很远,有“大武生”与小丈夫同台之感。我一向不赞成必须死守前辈矩矱,不能少有变易的欣赏观;后辈演员虽已有相当的成就,但火候、经验毕竟不及老师,不能求全责备。但看戏后的印象是如此,没有办法,只能承认观众中所说的“大武生”的确实存在了。

 看戏之后我也曾与六十年前在北京吉祥看杨小楼同一戏的印象相比较,觉得确能得其遗范,虽然荡马一场,杨小楼像一只花蝴蝶似的满场飞舞的表演不见了;倾喉一啸唱出“顺者昌来逆者亡”的声韵不见了,但气度、风貌仍宛然如昨,这是难得的。慧良的气派是大武生的气派,举手投足的凝重、爽脆,也是大武生的范儿,不是晚近专以扑跌翻打取胜武生的一路。这是值得珍重的经验。脱离了人物只以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技巧”眩人耳目的办法不是值得遵循的正轨。

 这里还想对武戏文唱说几句话。杨小楼是以武戏文唱著称的。但他不是不能“武唱”,其功力也绝非同时侪辈所及;其所以“文唱”者是因为扣紧了人物的缘故,而且也还有掌握演出进行节奏的命意。《艳阳楼》、《长坂坡》……都不是仅有文场而没有武打的剧目。就是武打也特别重视节奏,有各不相同的套路,精湛的技巧就在其中。这中间包含了多少功架、造型,都是京剧绝美的艺术表现。有时候看起来尺寸是迟缓的,但这有如电影中慢镜头特写的运用,是不可少的表现手段。有意思的是,最近有人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武打辩护,也肩出了“武戏文唱”的盾牌,真是绝顶“聪明”的论法。

 有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厉慧良是没有见过杨小楼的表演的,而且也没有经过丁永利这些杨派武生教师的指点,何以能有与杨小楼风格相近的表演体系而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当然,多方求教,间接学习都是当然的,主要的原因怕是在逐步实践中悟出了表演上一些共同的规律,在不经意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终于汇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常说的火候,是看来玄妙而确实存在的一种艺术境界。不一定必须有名师传授而能由自己的才质与刻苦获得的东西。

那么,我们也不必为老成凋谢、后继无人而叹息,只要能遵循正确的艺术道路,努力奋进,是不难出现出色的继承人的。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多在理解、体现上下功夫,相信后起者必然能脱尽小丈夫气而形成真正的大武生。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