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十六国战争梳理(二)

 秋琰 2020-07-14

衣冠南渡凭江守,出荆伐蜀立首功

随着洛阳、长安相继沦陷,晋皇室司马一族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由于国力尚衰,只能凭长江天险防守,能苟一会儿是一会儿,隔岸观北方战火。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已经根深蒂固,即便衣冠南渡,也有贵族、地主、豪强威胁着司马家的统治。322年与324年,王敦率军两攻建康,把持朝政,司马睿郁郁而终,不久后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功的苏峻又发动了叛乱,于328年率军入京。龙亢桓氏也正是通过参与平定这两次叛乱打出了名气,再加上没什么存在感的桓氏一族在南迁后广交江南名士,地位步步高升。桓温在苏峻之乱中枕戈泣血为父报仇(其父死于苏峻党羽手中),成功后被贵族广为赞许,也得到了皇帝司马衍的认可。

345年,经过多人举荐,桓温成为了荆州刺史,统率长江上游之兵力。桓温认为,此时西边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已经衰落,是收复这里的好时机,拿下成汉可以为东晋赢得巴蜀的兵源与钱粮。346年,未等上奏的请求得到回复,桓温遂率荆州兵西进巴蜀。成汉皇帝李势调集各方将领准备在晋军逼近成都前进行伏击,但是部将昝坚逆向而行,导致没能兵合一处。晋军对成军连战连捷,从东南边逼近成都,部分成军不战自溃,但是也有一部分军队依仗城墙死守,一度给予了晋军重创。

在晋军的前锋溃败后,很多部将建议桓温先行退兵,做足准备再攻成都,桓温则认为自己率领少数精兵孤军深入,若不能速战速决反而会将主动权给了敌人,但还没等桓温说服诸将,鼓手就为晋军做了决定——他错误的击打了表示全军进击的鼓点。回过神来的晋军将领只得上马指挥已经前进的士兵发起强攻,所幸晋军因为此前的胜利士气高涨,最终逼得成都守军投降,李势在出逃不久后主动回来投降桓温,巴蜀之地就此被东晋收复。

两晋十六国战争梳理(二)

冉闵讨胡三载魏,慕容南下功廉台

收复巴蜀的桓温威望猛增,大有割据东晋半壁江山之势,会稽王司马昱希望通过增强扬州门阀在朝廷中的势力约束桓温。但是桓温此时只有一个目标——北伐。由于扬州刺史殷浩北伐不利,被桓温逼退,朝廷将其降为庶民,东晋已经无法阻止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桓温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北伐。

352年,北方的局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两年前利用贵族对石氏政权的不满的冉闵建立冉魏政权,诛杀后赵石氏一族,352年初又击败了趁乱称帝的后赵将领刘显。冉闵凭借武勇在北方恢复了一个汉人政权,但无奈是一个不懂政治只会穷兵黩武的莽夫。他颁布的《杀胡令》几乎让羯族灭族,不少胡人四散而逃依附于其他胡人政权,冉闵的统治同样逼走了许多汉人士族,他们南迁到东晋的领地上。

352年末,冉闵就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代价,面对前燕慕容氏盛气凌人的进攻,冉闵不听劝阻执意迎战,(车骑将军张温: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冉闵:啊?你刚才说话了?),结果在廉台战败(今河北石家庄无极县东部),冉闵自己也被燕军主帅慕容恪活捉,是为廉台之战

廉台之战是中国战史又一以智斗勇作战的 典范。慕容恪深知冉闵之武勇无人可挡,魏军因为此前对刘显的胜利在士气上也不输于燕军,不可强攻,因此慕容恪针对两军军种差异进行了战术安排。鲜卑人多骑兵,利于平原作战,不便战斗于复杂地形,遂让一支轻骑佯装溃逃,使冉闵骄傲,将他以步兵为主的部队从滹沱河岸的林地引诱到了开阔平原上,燕军骑兵再全面出击凭借机动性将其合围,这一计策获得成功,魏军溃败。被俘的冉闵在被带到燕皇帝慕容儁(352年称帝)那里后曾言:“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不称帝邪?”此作死豪迈之言论让冉闵吃了三百鞭,在邺城被燕军攻克后鲜卑人将他处死。邺城的冉氏亲族和许多汉人士族因不想遭受侮辱自尽,冉魏的北部领土被前燕收入囊中,南边的徐州、豫州部分土地则被东晋接管,自此前秦、前燕成了北方的两大政权。

两晋十六国战争梳理(二)

桓温三伐秦羌燕,依水北上峙枋头

燕灭魏两年后的354年,桓温率领东晋大军北伐前秦,此番晋军兵分三路,桓温率主力从荆北襄阳攻武关入关中;另外两路分别由汉中、上庸北上,夹击秦军。晋军前期连战连捷,逼近长安城,前秦皇帝苻健看到晋军在不打仗的时候就地取粮,断定晋军粮草不足,于是采用坚壁清野战术,命令秦军固守关中城池不出,最终逼迫桓温撤退。在撤退时因为许多关中汉人百姓希望随军迁到南方,拖缓了撤退速度,导致晋军被追击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356年,桓温从江陵出兵再度北伐,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正在被羌族首领姚襄围攻的洛阳(此时洛阳在前秦手中),桓温成功将姚襄击退,收复旧都洛阳,将归附的大批百姓安置在长江流域。

368年,桓温被追加殊誉,地位在诸王之上,而此时东晋对北方的控制再度陷入危机,前燕军南下占领了整个豫州与徐州,年近六旬的桓温于次年再度北伐,率五万大军依托河道北上。夏天,河道的水量充足,晋军通过水路输送兵力与补给还算容易,桓温在黄墟(今河南商丘民权县西部)战胜燕军,将黄河以南部的要塞逐个拔除,让燕幽帝慕容暐都做好了携款跑路到幽辽故地、让出中原的准备。危急之中,慕容家只得请因为家族内讧不和的吴王慕容垂出山,慕容暐还许诺给前秦皇帝苻坚司州土地以换来援军。

初秋,在各河道水量开始下滑的时候,桓温和慕容垂在枋头(今河南鹤壁浚县西南,当时的黄河主河道位置与今日不同)隔黄河对峙。

两晋十六国战争梳理(二)

无奈撤退败襄邑,苻家趁虚夺华北

慕容垂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打一场持久战逼迫补给不足的晋军撤退,跟随桓温作战的袁真则在后方疏通河道,开凿水路,尽力保证水路运输的畅通,但他在石门一带(今河南郑州西)的工程遭遇了困难。了解到这一点的慕容垂立刻命慕容德率小股精锐避开桓温,绕到后方奇袭袁真的部队,将其击败,自此桓温的计划已经全线崩盘,不得不撤退。

慕容垂的统率能力不输于桓温,他知道通晓兵法的桓温即便处境困难也会谨慎后撤,留精兵殿后,因此他不让部下大举追击,而是和晋军保持一定距离慢慢前进,同时让慕容德已经绕到后方的部队尽快安排伏击。晋军到了襄邑之后(今河南商丘睢县北),慕容垂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因为晋军已经显露疲态,见数日没有燕军追击,防备已经松懈,于是命令伏兵追兵全线进攻,围歼晋军。燕军总共12000人将晋军4万部队大半歼灭于此,随后晋军残部又遭到了此前一直观察局势的前秦军队的攻击(苻坚:苻氏老方专治落水狗),史称襄邑之战/枋头之战。第三次北伐可以说是大败而归。

两晋十六国战争梳理(二)

此役之后,遭受重创的东晋短时间内无力再度北伐,桓温将重点放在了内部的权力巩固上,此时的桓氏已经基本接管了东晋的政局,权力大到甚至可以废帝。而在北方,得救的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恢复到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中,继续排挤立功的慕容垂,导致其背燕入秦。果然在一年后的370年11月,前秦灭前燕,成为了北方霸主,这一点其实早在枋头会战前就有很多谋士预料到了,毕竟前秦才是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当桓温,这位出身并不高贵却凭借文治武功成为了东晋最有权力的男人去世的时候,前秦已经占领了巴蜀,东晋的半壁江山再度岌岌可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