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我要去潮州了

 零壹贰012 2020-07-14

摄影师: John Thomson, 1870. 来源: Wellcome Images. 

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描述推测,该图为有史第一张

点击放大:塔顶有人,临江有坟,右下角应为吉祥寺一角

很难用一个词语来描绘潮州

这座山水古城

汇聚了太多细小的悲欢

承载了太多坚韧的呐喊

她很小,也很美

若只允许用两个词

去形容她

我选

“精致”“向海而生”

潮人文化时久远

磊磊落落个家己人

其“精致”之美

早已深入骨髓

来源:谷歌. 图中文字为:

“左为戴莉娜女士,系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生;

右为萧琼芬女士,系潮安县中学生。”

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韩山师范学院前身

潮语堪称“华夏遗声”

念起《诗经》抑扬顿挫,精妙绝伦

种田如绣花”

潮人曾创造出水稻亩产“千斤县”

手工业精雕细琢

窑器、木雕、潮绣等家喻户晓

以精细用心去经营

潮商威名远扬

用精巧烹技做潮菜

让“食神”蔡澜拍案叫绝

生命之饮工夫茶

在儒雅与精致中

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是高雅的享受

更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场景

请横屏观看:湘子桥

摄影师: John Thomson, 1870. 来源: wellcomecollection 

放眼海内外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这个向海而生的族群

创造出无数传奇

追根溯源,你不禁好奇

潮人文化的源头

竟是处于“省尾国角”的潮州

她,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Cóvens et Mortier, 1730

潮州被标签为'Chaocheu'

与19世纪常用的'Chao-chow'已非常接近

蛮荒初曙

潮州自先秦时属闽越之地

自秦始皇后改隶属南海郡

至西汉,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

在交州与扬州的交界地域

现潮州市

最早的建置是海阳县

始建于331年

即东晋咸和六年

公元8世纪(中唐)以前

潮州环境恶劣,人烟稀少

韩江发源于南岭与武夷山

全长470公里

山地和丘陵占总流域面积的95%

平原仅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

时有梅江鳄鱼出没

被人称作“恶溪”

在传统时代

这片土地开发难度极大

直至安史之乱,北方战祸连绵

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移民浪潮波及潮州

人口的增长促使了地理景观的改变

来源:丁铨编著《旧影潮州》序言后所附之地图

677年(仪凤二年)

慧能和尚度岭南来

说法于韶州(今广东韶关)

禅宗佛教自此风行于岭南

潮州也不免受到影响

到了779年(大历十四年)

地方志上有了“兴学教士”的记载

这意味着儒学也传入了潮州

 “佛儒交辉”被饶宗颐教授称为

潮人文化传统之源头

请横屏观看:开元寺大雄殿 1929年

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图版》第三辑64-65页

左:面向大殿左侧,准提幢,为潮汕地震后重塑

中:开元寺大雄殿,西侧可见潮安青年图书社等字

右:面向大殿右侧,尊胜经幢,为唐代开元年间之物

819年(元和十四年)

潮州迎来了生命中的贵人

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为官

他在潮的短短8个月里

驱鳄、兴学、关心民疾、释放奴隶

功不在禹下

韩文公祠 1929年

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图版》第三辑70页

在民间

百姓甚至将韩愈奉为神明去拜祭

并相信他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韩文公像 1929年

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图版》第三辑71页

韩文公祠正殿内原韩文公塑像

日军侵华时,日本人对韩文公很敬仰,没有进行破坏

苏轼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曾写道:“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

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正是这股热情让韩祠

得以重修重建,香火至今

至今仍流传着歌谣

“潮州八景真风流,韩祠起在笔岭头;

橡木开花传佳话,文公恩泽永长流。”

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拓本)1929年

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图版》第三辑68页

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写的散文

苏《碑》立于潮州仅11年

便在当时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毁

之后庙碑多次重立,均为后人重书

可点击放大欣赏

若韩愈兴办乡校

是让潮州从南蛮迈向了文明

 那潮州城郭的诞生

则证明了文明的曙光

照向了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

自宋起开始筑城,经多年发展

终形成了外郭内城并绕城壕的完备格局

来源:《潮州市志》附录资料

上:宋代潮州城区图

下:清代潮州府城图

若翻开古时地图

可见潮州古城区布局严整有序

经纬分明,重点突出

东片靠江,水陆交通方便

生财

西片成街,集聚同类手工作坊

人丁兴旺

南片为豪富宅院之地

富甲一方

北片在城之上方,统管全城

达官贵人居住在此

“财、丁、富、贵”各居一方

Old gate in Tschautschufu. 约1928年左右

摄影师:Staub, Emma (Ms) 来源:谷歌

若亲临今日城郭旧址

笔架山、韩江、古城尽收眼底

中间一条广济桥相连

韩江之东

笔架山、宋窑遗址、

韩文公祠、韩山师范学院、慧如公园

给人以儒雅书卷之气

一桥之西

潮州古城则是一番市井韵味

请横屏观看:韩山全景 1929年

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图版》第三辑67页

该全景图由两张照片拼接而成

钩沉往事

故事正是从

这一方小而美的水土

开始

桑田碧海

今天

若提起广东人

大家首先会联想到粤语

但潮人讲闽南话

大家却一脸茫然

讲闽南话,为何是广东人?

也有人抱怨潮语难懂

但那保留了古韵古音的方言

让人听得精妙入神,又爱又恨

真可谓痛并快乐着

来源:《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John Thomson .1874

CHAO-CHOW-FU swatow girl

潮语之“另类”

恰体现了桑田碧海,世事多变

古潮州历史上

曾在当今的广东与福建之间进进出出

直到722年(唐开元十年)

从隶属江南道改为由岭南道管辖

方才站稳脚跟

《永乐大典·风俗形胜》记载

“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

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

从潮人的姓氏

也能折射出陵谷沧桑

潮人祖先部分来自

中原河南洛水流域,称河佬

在潮的一些旧宅仍可寻觅

颍川旧家(陈姓,河南颖水)

南阳世泽(叶姓,河南南阳)

弘农世家(杨姓,陕西关中)

上:厝角头 下:俯拍民居

来源:marydickinson

另一部分潮人

来自福建,称福佬

有福佬民系之称

如福建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现潮汕地区陈林蔡天下居一半

潮阳第一大姓

揭阳半县(1984年林姓占13%)

现有清代《郑氏本仁堂族谱》(残本)

馆藏于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清代《郑氏本仁堂族谱》由三部分组成

宋末、元初

是潮人方言区的先民

又一次从福建进入潮州的年代

也是决定潮人方言最终从

闽方言分化出来的年代

今认为潮语的最终形成在明朝初期

来源:theteochewstore

潮剧大约出现在明朝1368年至1644年间

至清朝乾隆时期,流传出这样一句话:

'父母无修饰,卖仔去做戏。鼓乐声声响,目汁垂垂滴。'

闽南人移民潮州

将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

和从事工商业的传统一并带入

同时

移潮闽人多仕宦世商

其中不乏名门望族

这些望族很注重家族的

历史和文化传统

奠定了潮人

注重宗族血缘之风

除了方言

与粤菜、客家菜分庭抗礼的

潮菜

更是以美味

勾勒出一幅古潮州的

自然地理画卷

穿越北回归线

及滨海的地理位置

和平原低山丘陵的地理条件

给潮人提供了四季的丰富物产

由此奠定了潮菜选料之广

摄影师:韩志光 1964年 来源:广东美术馆

古潮州濒临南海

亚热带的光照与热量充足

近海水质肥沃

给潮人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

农产品、水果及野生动植物

善烹海鲜、讲究生猛、无所不食等习俗

因此形成

清代潮阳沙陇郑氏族谱中保留有一份宗族祭祀的清单

其中写有龙虾一项,注明可以用鸭代替

今天,用龙虾、红蟹和各种海鱼

制成的“潮州打冷”、龙虾饭或冻龙虾

可追根溯源至此

潮州临海

让潮菜有着

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天然优势

使融合东西文化、创新技艺成为可能

此谓天时地利人和

丰收

摄影师:韩志光

作为中国菜

“皇冠上的明珠”

潮菜

体现了潮人的

精明、精心、精致、精细

 

通雕蟹篓

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1957年张鉴轩与徒弟陈舜羌合作的木雕《蟹篓》

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

荣获铜质奖章,成为潮汕地区木雕史上的划时代杰作

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一物多用

以白萝卜制作的菜脯为例

既可直接食用

又可搭配各种菜肴、小食

甚至萝卜皮还可腌制成“菜头口”

这,是精明

粗菜精做

区区番薯,经潮人巧手

糕烧番薯翻砂番薯

美名曰“金银条”、“金玉满堂”

番薯叶与高汤搭配,成就经典护国菜

皮粗、小刺骨多的“那哥鱼”

摇身一变风味独特鱼丸

牛肉丸、猪肉丸

经千锤百炼,甘旨妇孺皆知

这,是精心

粿印

来源:imgarchive

拜神、拜祖先

需制作好看又好吃的粿

不仅馅料多样

还需用专门的粿印

从选料的应时应景到整个制作过程

无不体现精心与精致

潮菜宴席

更是集中体现了

潮人的精细文化

让人深刻体会何为

节奏感、序列感

现代潮菜

来源:danielfooddiary

一大卤味拼盘拉开序幕

三道菜后上一道汤

工夫茶穿插于宴席之间

香茶清口隔味

让宴席的节奏感倍增

以各式精致小食代替主食

清炒时蔬预示着宴席的尾声

最后一碗白糜

让充满山珍海味的肠胃

归于平静

整个宴席

宛若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

潮人奔走四方

世事变幻无常

唯有家乡菜的老味

在家己人心中飘荡

然而能慰藉心灵

除了潮菜还有

工夫茶

凤凰山上的择茶女工 1962年

摄影师:韩志光

唐朝有记载至今

任他人世沧桑

潮人“食茶”

依旧我行我素,雅俗共赏

一篇网络爆文

《潮汕人喝茶有多野》可窥一二

食茶

来源:《潮菜天下》上册252页

冲工夫茶

可以在茶楼,可以在户外

能在市场摊档后,也能在医院病房中

不管在哪,潮人喝工夫茶

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违和感

其中“工夫”二字

再次传达出潮人文化

精细的特点

精选上等茶叶、山泉水、

红泥小炉、榄核炭、

宜兴紫砂壶等原料与茶具

讲究冲泡程式

“水漫金山”“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尝要

赏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回其甘

以达“天人合一”

所谓

茶品由来苦胜甘,凤凰名茶世无双;

茶客但知凤茶好,须知选丛输单丛。

百年前喝工夫茶的潮州船家

来源:谷歌

方言的形成与巩固

奠定了族群发展的基石

潮菜配好茶

成为了潮人鲜明的标签

缘聚缘散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凤凰茶山依旧在那里

潮人却已将目光望向

星辰大海

潮人远航

潮州地区

东北与福建接壤

东南濒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拥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

加上季风和海流给予的便利

让潮人具有发展海上航运的潜力

启航

摄影师:韩志光 1949年

在经历过

多次中原移民浪潮的古潮州

人口密度极高

人多地少的残酷现实

使潮人垦山围海,精耕细作

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无奈资源短缺的矛盾终究无可调和

唯有走出去,方可求生

务工、仕进、经商、出洋

求生的本能

让潮人的小宇宙一次次地爆发

勤劳刻苦、精明灵巧

铤而走险、投机取巧

谋生

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爱拼才会赢”

沧海人生

摄影师:韩志光 1950年

团结

是潮人给大家的印象

他们爱抱团是出了名的

在动荡的年代中

弱者唯有抱团才能生存

碰巧获得海贩贸易这一因素加持

地表最强地缘商人群体之一

潮商

应运而生

早在西汉初年

便有关于潮州地区

海上交通的记载

唐宋之后

海上交通日趋旺盛

潮州的贸易开始繁荣

当时最大宗的商品生产和营销

潮盐瓷器

潮州府总图标示的三个盐场

来源:《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潮盐生产历史悠久

北宋末年

翰林学士王安中便写下

“万灶晨烟熬白雪”

来描绘盐业生产的兴盛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北宋)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在斜坡上

依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形似长龙,故名龙窑

宋代的潮州瓷器

更是销往国外

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伊拉克、

朝鲜、日本等国家

都发现、挖掘出不少

宋代潮州古瓷器

龙窑

摄影师:韩志光

危与机

往往成双成对

1371年(明洪武四年)

老天给了潮人一个机会

那年

朱元璋连续四次下达

“片板不许入海”的法令

全面禁绝民间私人海上贸易

海禁严厉,人要生存

这激发起潮人文化基础中

强悍、对抗的一面

也为潮商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这种基础

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部分海商还是抱团武装了起来

市通则寇为商,市禁则商为寇

成为既做生意又搞抢劫的

海盗商人集团

南澳1号沉船出水瓷器

来源:汕头日报

由于海上贸易利润丰厚,闽粤沿海民众一直趋之若鹜

朝贡贸易之外的民间走私贸易,获利更丰

同时随着海禁政策步步收紧

倭寇也随之兴风作浪

从此潮州地区开始乱成一锅粥

据《潮州志》记载

整个明代一共出现120余宗

潮州海盗作乱和官府镇压事件

遭殃的是潮州的百姓

1552年,潮州有95万人

1574年,潮州人口暴降至71.25万

减少了四分之一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为了应付海盗武装

官方提出

“归并大村”与筑城建寨

把散居在平原上的小村落都集中起来

统一管理,共同防御

在这动荡的岁月

是潮人宗族形成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盗商们

面对朝廷清剿

屡屡落败,只能逃亡海外

他们的离开

或许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他们在海外的扎根、开拓

为日后潮人三次的移民大潮

奠定了基础

侨批

来源:teochewstore

侨批,简称作“批”

在潮语等方言中“信”为“批”

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

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

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从小舢板到大帆船

潮州先民向海上进发的心

从未踌躇

在季风吹拂里

开启了无数商业传奇

Chang和Eng

这对兄弟很可能是最早移民美国的潮州人

来源:teochewstore

沉浮俯仰

1369年(明洪武二年)

明朝改路始置府制

设潮州府

至清朝

1860年(咸丰十年)

潮州辟为通商口岸

在汕头开埠互市

潮海关税务司

英、美、德、日等国领事馆

相继在汕头设立

1908年Chao Chow-Swatow 铁路线路图

来源:teochewstore

汕头开埠之时

它还只是潮州府澄海县下的

滨海村落

属于潮州的一处外港

但开埠后

汕头发展迅速

经济地位与日俱增

加之距离潮州城较远

逐步形成一个以港口为中心的

独立城市

1939年,日本士兵经过一辆

标有潮汕名字的废弃机车

来源:teochewstore

“汕头”

这个地名也愈来愈取代

“潮州口岸”

的笼统称谓而被单独使用

渐渐地

汕头

成为了整个韩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解除海禁后

潮人商帮以汕头为起点

风云再起

梦系故乡(剪纸) 郑少燕

来源:汕头日报

历史便是如此

你方唱罢我登场

潮州古城与汕头港市

迎来了各自的沉浮

现海内外潮人

共有的潮州概念

基本定型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那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

就是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

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

丰顺县、大埔县

还有

汕头埠和南澳岛大部分

其中的海阳县

也就是现潮州市的前身

其名字一直到1914年(民国3年)

因与山东省的海阳县同名而改为潮安县

新中国成立后

潮安县经过了多次的规划调整

终演变成今天的潮州市

潮州市地图

来源: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潮州市

作为潮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

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

曾获美誉无数

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

历史文化名城、华侨之乡

潮州菜之乡、工艺美术之都

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

时至今日

仍能从岁月的斑驳中

窥探出潮人的精细之美

广济桥

来源:teochewstore

潮州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众多

粤东唯一获得

“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全国五大古桥之一的

广济桥

桥梁与浮舟

独特结合形式

让人惊叹

作为瓷都

潮州与景德镇比毫不逊色

收藏界将清末后的鸡公碗

统称为“潮州鸡公碗”

现在中国90%的调羹

都是产自潮州饶平九村

潮州鸡公碗

来源:脸书

潮州木雕巧夺天工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

都让人赏心悦目

此外还有

四大名绣之一的潮绣

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

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

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嵌瓷等等

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嵌瓷

来源:imgrumta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