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企互动

 liyu_sun 2020-07-14

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sf/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602篇观点精粹,欢迎阅读。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褚剑,胡诗阳

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6期,原标题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企互动——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视角》。



研究背景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借贷关系(简称“银企关系”)在实现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银企关系成为法律、金融等正式制度不完善时的替代性融资和治理机制。学术界主要从企业获取贷款角度讨论了银企关系,认为银企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缓解融资约束。但是,在银行与企业的商业往来中,银行对企业是否也具有重要的利益诉求呢?进一步地,这种诉求又会如何影响银企关系的发展进而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加深对银企关系及其经济影响的认识,同时也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环境。

实际上,存款业务是银行开展贷款等其他业务的基础,由于中国存款准备金、存贷比等金融监管指标都与存款相关,再加上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银行间对存款的竞争十分激烈;同时,贷款利率的未充分市场化也促使银行转而通过留存贷款等其他方式对企业贷款进行市场化定价。因此,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备、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待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存款在银行与企业的商业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资金进行生产经营,银行也需要争取企业生产经营、股权债券融资等所得资金作为存款以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和实现业务扩张。201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指出,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详细披露购买的投资产品的金额、期限、收益等情况,这为研究者从(类)存款的角度观察银行与企业的商业往来从而解答上述重要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研究条件。


研究发现
褚剑和胡诗阳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6期的文章《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企互动——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视角》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首次从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特视角考察银企关系对银行获取企业(类)存款资金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非关系银行,上市公司向关系银行购买的理财金额更高,而理财收益率更低。

考虑银行与企业的相对议价能力的横截面检验表明,银企关系与理财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相对于企业的议价能力更强时,具体地,两者的负向关系程度在银行类型分别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时依次递减,在企业持股银行情况分别为未持股银行、持股非关系银行、持股关系银行时依次递减,而在企业产权性质为民营企业时比国有企业时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银企关系签订的委托理财契约有利于企业维系与关系银行的信贷关系,持续地获取信贷资源的支持。最后,结合实体经济金融化的研究表明,企业向关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短期性地挤占了实体投资,而随着银企关系的深入,信贷资源的保障自然地化解了投资不足问题。



研究启示


该文的研究揭示了银企间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为理解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于决策部门深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也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深入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构建互惠互利的银企间长期合作关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促使其通过金融创新谋求业务转型。而银行与企业间长期商业互动形成的银企关系有助于银行通过事前识别和事后监督机制获取企业的专有信息,这种专有信息优势不仅有助于银企间信贷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且可以帮助银行开拓委托理财、支付结算等其他一系列金融服务,创造银企间新的业务联系,同时还可以降低银行在开展相关金融服务时的成本,增进银企间的利益共享,从而在两者的长期商业合作过程中实现互惠互利。

其次,深入剖析实体金融化的潜在机理,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当下,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获得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现有文献从储备流动性、防范财务困境,代替实体投资、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信贷歧视下将从银行获取的资金转贷给其他企业等方面给出了理论解释,而本文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另辟蹊径地从银企关系角度深入阐释了上市公司疯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成因后果,丰富了实体金融化的研究内涵。因此,在理解和评价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时,有必要区分金融化投资的不同投向,并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实体经济金融化的形成机理。

最后,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贷款利率的未充分市场化导致授信银行无法有效根据企业客户的风险对贷款进行差异化定价,不仅造成信贷歧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还催生了以贷转存、向授信银行购买低收益理财等现象,最终形成资源错配。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激发银行业的市场化竞争,提高银行在授信时根据客户风险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能力,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质量企业在信贷关系中的谈判地位,减少银行变相通过占用企业(类)存款资金或降低其收益率等形式进行补偿定价,促进银企间交易型信贷关系的形成,从而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信贷、理财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实现市场化定价。近期监管部门推进的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正是意在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汪晨,万广华 ,吴万宗.中国减贫战略转型及其面临的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2020,(1):5-2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汪晨等(2020),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附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