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技法与应用指南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07-14

话题作文怎样审题

审清范围法

技巧点拨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选材写文章。“话题”即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给予考生的写作空间更大,发挥余地更广。

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导言材料、话题以及作文要求。因此,考生拿到一个题目后,一定要有意识地首先分析它的导言材料,要注意审清导言材料对于话题的引导和限制作用;其次,根据获得的提示打开我们的思路,调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积累,围绕话题正确立意,广泛选材;然后还要看清有关文体和字数等的具体要求,从而写出一篇切合题意的好文章来。

有些话题作文只是给出了一个写作的范围(亦称“范围型”话题),并没有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从题目的导言或要求中,我们看不出命题者的态度和倾向。这就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考生的自由度相对比较大,审题时,只要注意围绕“话题”,审清“话题”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立意就可以了,不必把题目复杂化理解。这颇类似于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说“今天我们谈谈‘足球’的话题,请大家踊跃发言。”这个“足球”就是今天谈话的范围,只要是围绕着“足球”,任由你谈“足球的发展”、他谈“足球的黑哨问题”、抑或某人谈“足球的现状根源”等等皆可,只要不谈到“篮球”、“游泳”、“举重”等旁的门类上都可以。当然,如果一定要谈到“旁的门类”,那就要明确一点,谈“它们”一定是为“谈足球”服务的,否则就是谈话跑题了。

范例导引

北京的符号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利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众徒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支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刷刷’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槌,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

《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秘诀解读

这是一个典型的范围型的题目,小作者审题时很好地理解了题目:“符号”是标志、代表的意思,“北京的”则是限制,是“北京”而非其他地方的,根据这个理解作者十分巧妙地选择了老舍先生的作品作为北京的符号,并进而在文中写到了“老舍与北京”的种种渊源,使读者明白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当之无愧是“北京的符号”、是北京“永恒的丰碑”,可谓立意巧妙,见解独特。

突出核心法

技巧点拨

相对于范围型的话题作文,有些话题作文则不同,“话题本身”就是观点(也叫“观点型”话题),它清楚地表达了命题者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看法,态度明确,倾向明显。审这类话题作文时,只要注意把题目中的“话题”作为自己文章的中心就可以了,不必另起炉灶另架锅,另花心思去构思新的主题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话题作文而言,“观点型”的话题作文反而比较简单,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意——即观点,然后充分证明它就可以了。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观点型”话题。审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意思”,即对“答案”这个事物的认识,命题者的观点认为它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考生若据此立意构思文章,则只需选取恰当的材料来论证这个说法就是了,不必额外加入更庞杂的主题内容了。

范例导引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若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用星子引火燃烧人们心中那泓不老的渴望,以月光为酒盛满一杯又一杯飘逸和逍遥。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以及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奇,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令整个世界陶醉!

把满纸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老,永恒的记忆不褪。

秘诀解读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读罢此文,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优美的散文化笔调和诗一般的语言,恐怕就是小作者对题目的解读了。话题中明确地表达了命题者的主张: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而这正是文章立意的中心,命题者认为“时间”和“记忆风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或湮灭的。小作者显然读懂了题意,运用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热烈而豪放地讴歌了时光“风化不了”的泱泱大唐!非常巧妙地突出了主题,值得借鉴。

辨析关系法

技巧点拨

有些话题作文,通常在前面的导言材料中提到或者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常常被命题者作为“关键要素”同时提及,或是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话题,以一个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出现,而这几个关键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审读这样的话题作文,就一定要注意这几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文章的立意一定是围绕着揭示这种关系展开的,不能只论及其中的任意一个“要素”而不顾其他,也不能错误地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通常这些“关键要素”之间有这样几种关系:并列关系、正反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如下面这道题: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有的情怀;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话题中的两个要素“自然”和“心灵”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怎样的关系呢?正是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所在,从所给的导言材料来看,题目中的“心灵”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文章的立意应该是阐述“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一种近似条件的关系,导言材料说的是“自然”对“心灵”的影响,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写到“心灵”反过来也会影响“自然”,那就又是一种境界了。又如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作文题:以“走与停”为话题作文。题目中的两个要素“走”与“停”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走”是前进,“停”是止步,这二者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同时,进一步思考,“走”是为了到达目标,“停”是为了休息、积蓄力量、看清目标等等,那么这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理解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容易得多了,就不容易跑题了。再如: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以此为话题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话题中前后两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要素,一是“不识真面目”,一是“身在此山中”,这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前一句说的是“果”,后一句说的是“因”,而文章的立意也就由此展开,文章只需证明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论及其他庞杂的内容。

范例导引

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

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

——题记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谁知道李清照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繁华的风景与似真似幻的光线汇成一种孤寂,旧日的欢乐光阴沉淀成一缕轻烟,多少日子,李清照走在充满伤感诗意的屋子里,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寂静地游荡,仿佛一条美丽孤独的鱼。

红藕香残!

花自飘零水自流!

凄凄惨惨戚戚!

我多想对她说,忘了吧!找回一个新的李清照!

你为什么不可以忘记一切,只记得你喜欢在荷下划船!却把香梅嗅?

可人的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载体,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会忘记,越想铭记的却越是慢慢变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许,有的时候,重新开始一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

可是当本应有的铭记变成了难以遗忘的美丽伤疤,生命的意义原来都是凄芜的荒凉。

是的,记忆消失,灵魂也会消失。李清照如恋恋风尘中迷离的蝴蝶,在铭记与遗忘的夹隙中寻找着爱的自由,她的爱没有明天可以停留。

……

《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不再遗忘。

时光不再,只是,幸好还有一息尚存的回忆让她可以重回那些去过的老地方,幻想着牵已经离散的爱人的手去指点片片星光,那片温柔的荷花还在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刻下他们曾经留下的划船时的笑语,以及粉身碎骨般的爱恋。

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便又是一个隔世的轮回,7秒之后忘掉曾经的声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愿意忘记7秒前曾经与另一条鱼擦身而过,愿意割舍7秒前曾经嬉戏熟悉的水池泽国?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样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行走的!

虽然鱼有7秒的回忆,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个7秒如果他还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就还有新的回忆可以铭记。

我只祈祷:假如我们也会遗忘,但至少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秘诀解读

本文的题目是: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很明显,小作者正确理解了题意:这是一对相反关系的词语,必须二者兼顾,不能只论及其一。文章的关键在于解读“什么”该“忘记”,“什么”该“铭记”。小作者巧妙地引用电影《东邪西毒》里的著名台词和李清照的故事作为结构文章的线索,将二者对举,来阐述自己对“忘记与铭记”的理解,既简洁明快,又突出了主题,不失为一篇成功的佳作。

逆向审题法

技巧点拨

逆向审题法,是指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审题,写出一个异于常规的立意。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写道:“要擅写佳文,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说的即是此意。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根据习惯性思维对某个事物或问题作出一个常规性的判断并以此立意写文章;这样做固然也能正确审题,切题立意,但要想写出脱颖而出的文章就比较困难了。这时若能创造性地发散思维,逆向审题立意,往往会对问题作出一个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判断,从而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例如:以“见风使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按照常理审题立意,人们往往会说见风使舵者“如何墙头草,随风倒”、“如何首鼠两端,没有坚定立场”、“如何见异思迁、趋炎附势”等,总之是予以否定和批评。但有的考生却能独辟蹊径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认为“见风使舵未尝不可”,其分析道“见风使舵有利于顺风行船,顺风行船有利于快速抵达目的地。现实生活中,我们办事情想问题,若能分清形势,准确把握事物的有利条件,该前进时前进,该后退时后退,岂不事半功倍,早日成功?正如诸葛亮之所以草船能借来箭,恰是因为他见东风而使舵,否则任凭孔明如何能干,恐怕也很难完成周都督的造箭命令而只能身首异处了。”这样的“逆向”审题立意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此法审题须注意,切不可为了“反弹”而“反弹”,为了“新颖”而“逆向”,“反弹者”须自圆其说,且“其说”必须确实有据,符合生活的逻辑,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绝非生活中的谬论。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意识都认为“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应该赞美肯定,若考生硬要加以批判否定,那么立意必出问题,写出的文章也就可想而知了。

范例导引

不诚不信不为过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

《孙子兵法》中写道:“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运用计谋,以诈取胜。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战例。春秋时,燕国派大将乐毅攻打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即墨还未攻下,田单是即墨的将军,他决心誓死保卫城池,而攻城的乐毅是他最大的威胁。于是,他利用乐毅与燕王之间的矛盾,巧用反间计,散布乐毅要造反的谣言,使昏庸的燕王撤掉了乐毅。而后,田单又假意降燕,却暗地准备,乘夜大摆“火牛阵”,使围城燕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正是田单在国家危难之际,使诈谋迷惑了敌人,才打败侵略者,保全了国家,假如他在这种生死关头仍抱着“诚信”美德的背囊不扔,和敌人硬碰硬,恐怕齐国的历史之舟就要在此倾覆了。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名垂史册的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使诈的专家?而对他们所创下的伟业来说,这点不诚不信的手段又算得了什么?这点不诚不信的手段甚至正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我们后人手捧青史、欷歔赞叹的所在。时至当今,古人使诈的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当然我这里说的仍是在一些特殊场合。

都说商场如战场,真是一点也不假。在行情瞬息万变的商场上,“诈而不欺”之道也是可取的。当然,我所说的“诈而不欺”是在不违法、不违纪的情况下,运用计谋,赢得先机,使企业之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上乘风破浪。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葛洛夫曾说:“在我的哲学词典里,手段和目的是可以互换的词汇。”如果在商场上恰当运用诸如“避实就虚”、“暗度陈仓”等计策,那么你的对手就摸不清你的虚实强弱,从而达到“治人而不治于人”的效果,使你的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诈而不欺”固然好,但我们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运用。在一般的社会交往、待人接物时仍要本着“诚信”的原则。

总之,我们欢迎诚实守信的人,但社会是复杂的,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

秘诀解读

本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逆向思维,从反面立意。按照通常思维“诚信”绝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应该大力弘扬,身体力行的。正如小作者自己所说“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作者的巧妙之处恰在于能够“反弹琵琶”,大胆创新,想人所不想,言人所不言,特别是他又很明确地把自己的立意界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真是滴水不漏,严密有理!然后再从战场和商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显得有理有据,说理充分。

明确寓意法

技巧点拨

有些话题作文,并未直接以写实的说法明确告诉你写作的话题是什么,而是以比喻(或象征)的说法告诉你一句话、一个词语,或叙述一个寓言式的小故事,然后让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面对这类话题作文,考生往往感觉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其实审读这类题目,只需抓住其中运用了比喻说法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正确理解其本义,然后据此立意即可。

例如,2008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题,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该话题显然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其中关键词语“春”、“草”、“青”等皆是比喻义,那么联系现实想一想,再结合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背景考虑,“春”孕育着生机和活力,象征了希望和机遇,“草”是幼小的、弱势的,但结合“青”来看,是“草绿了”的意思,应该也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再结合“自”——自然而然、自然规律等综合分析,就不难理解了,整个话题潜藏在背后的寓意是想告诉我们:虽然某事物眼前比较弱小或遭遇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等到“春来”的机遇或条件一旦成熟,按照自然规律它自会好转、自会“变绿”,而人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为之,免得适得其反。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构思选材,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是如此……经过这样的审题就容易正确立意写出切合题意的好文章了。

范例导引

走出冬天

冬天,狂风呼啸,折断了树枝的小树在寒风中颤抖,它的生命力似乎已经停止了。约翰和父亲商量要把那棵小树砍了,父亲看了看他,想说什么,但又没说。春回大地,那半截裸露在地面的小树桩上冒出了青青的嫩芽。父亲意味深长地对约翰说:“孩子,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是呀,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树。尽管它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孱弱,然而只要它的根还在,就一定会等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正如小树,有枝繁叶茂的春天,也有寒风萧瑟的冬天,然而我们不该因为它的萧瑟而限制其发展,而应该看到它发展的前途,努力促使它走进春天,试想,如果小约翰并未将那棵小树砍倒,而是细心照料,加以扶持,那么谁又敢说这世上不是多添了一棵参天大树呢?

人生也是如此,总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高潮也有低谷。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帮助。”确实如此,当人处于低谷时,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帮助,通过他人的帮助,逐渐走出低谷。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贫苦,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恩格斯的帮助,两人结成了深厚又伟大的友谊。就是在恩格斯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帮助下,马克思最终完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巨著——《资本论》,试问,如果不是恩格斯的无私帮助,马克思能如此顺利地完成他的著作吗?

放眼当今社会,许多工人下岗,没有工作,日子怎么过?当大多数下岗工人痛苦惆怅的时候,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各地纷纷成立了“下岗工人就业基金会”;更有许多合资企业打出了只招收下岗工人的旗帜。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帮助下,广大的下岗工人的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再就业机会,许多人还在新的岗位上成了劳动模范。下岗工人之所以能走出低谷,不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帮助、社会的帮助吗?一棵本不该砍下的小树如果被砍倒了,会给人留下深深的遗憾。本该灿烂的人生,不该因为暂时的逆境而委顿。别让悲剧重演,正如别让小树倒下,在冬天里要给它以扶持,给它以呵护,相信来年的春天,那一树的绿会特别的醉人!

秘诀解读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他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去。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确实想不出办法搭救驴子。大家倒是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不救也罢,况且这口枯井迟早总要填上的。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又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下来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打在他背上的时候,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他努力地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把泥土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落那些打在背上的泥土,使自己一再升高。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潇潇洒洒地走出了枯井。要求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作文题目就是一个典型的寓意类的话题,前面的导言部分是一段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驴子,在面临生死的危难时刻,咬紧牙关,抓住有利因素,不断努力,终于使自己走出了绝境,重获新生。只要理解了故事的主角这个艰难而又最终成功的奋斗过程,也就理解了这个话题的含义,立意的中心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本文的小作者显然理解了话题的深刻寓意,于是他紧扣话题,巧妙地以约翰和父亲的对话开篇,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枯木可以逢春,然后,由此类比“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人生也有“冬天”,我们“应该看到它发展的前途,努力促使它走进春天”,从而阐明了话题的寓意,表达了应该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把握机遇,走出困境的主题。不失为一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而又切合时代主旋律的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