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

 南京老冯 2020-07-14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厚观法师

有關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問題,之前因為諸多事情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回應。今由於「留惑潤生」及《大智度論》提到:「有妙淨土,出過三界,阿羅漢辟支佛生在其中」等問題的提出,想在此提供一些看法,請參考。

  1.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是既古老又現代的問題,各學派見解不同,也牽涉到佛教史的問題,我於《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講義 p.1-p.4 列舉了許多資料,今再補充略述如下:
    1. 說一切有部:承認有「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但認為修行者未得「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忍位」之前,還可以由「聲聞乘」轉為「佛乘」,不過一旦證得「忍位」之後就無法回小向大了!部派佛教的阿羅漢們自己承認,他們自己已經無法回小向大了!
    2. 初期大乘經:
      1. 《維摩詰所說經》等,也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這是部派佛教以來一致的看法。
        如《維摩詰所說經》大正14,549b說:「爾時大迦葉歎言:……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2. 《法華經》主張二乘可以回小向大。《法華經》雖然也是初期大乘經,但流行年代比小品係般若經晚一些。
        如《法華經》卷1〈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9-c9)云: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三世]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3. 龍樹菩薩論:《菩提資糧論》、《十住毘婆沙論》等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大智度論》則兩說並陳。
      1. 《菩提資糧論》、《十住毘婆沙論》等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
        1. 《菩提資糧論》卷3,大正32,527c19-528a9

          問:此應思量菩薩,為畏住泥犁?為畏墮聲聞獨覺地?答:假使墮泥犁,菩薩不生怖,聲聞獨覺地,便為大恐怖。菩薩設住泥犁,與無數百千苦俱,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何故如此?
          答:非墮泥犁中,畢竟障菩提,聲聞獨覺地,則為畢竟障。設入泥犁,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犁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為障礙。菩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覺地,於正覺道乃為障礙。由是義故,菩薩入於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其怖如何?
          答:如說愛壽人,怖畏於斬首,聲聞獨覺地,應作如是怖。經中佛世尊作如是說:如愛壽人怖畏斬首,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怖畏聲聞獨覺地,亦應如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2. 《十住毘婆沙論》卷7,大正26,55a4-15

          若諸聲聞人,未入法位者,令發無上心,使得佛十力。……聲聞人者:成聲聞乘。未入法位者:於聲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

      2. 《大智度論》基本上也是主張二乘人無法回小向大,但在會通《法華經》時,提出阿羅漢於他方佛國聽聞《法華經》後,仍有回小向大的可能性。
        1. 二乘人無法回小向大,如《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89c20-22云:

          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畢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畢竟閉三善道!若取聲聞證者,畢竟不得作佛。

        2. 阿羅漢於他方佛國聽聞《法華經》後,仍有回小向大的可能。如《大智度論》卷93,大正25,714a1-25云:

          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若菩薩皆定,佛何以故種種訶二乘人,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訶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

          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阿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疾得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
          答曰:是人著小乘因緣,捨眾生,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
          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未可知。

    ※雖然《大智度論》說阿羅漢往淨佛國土,聞《法華經》後,有回小向大的可能,但因為長久以來「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所以是「迂迴稽留」,不如「直往菩薩」(一開始就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2. 從佛教史看「二乘能否成佛」的問題。
    1. 部派佛教大體主張證得「忍位」之後就無法回小向大了。
    2. 《般若經》、《維摩詰所說經》等初期大乘經,也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與部派佛教以來的看法一致。雖然這些經典認為二乘無法回小向大,但肯定二乘所證得的解脫涅槃是真實的。
    3. 稍晚一點的《法華經》主張二乘可以回小向大,但相對的,認為二乘所得的解脫不究竟,如還在半路的三百由旬上,還沒到達五百由旬的目的地。
    4. 初期大乘佛教的龍樹論,已經看到《般若經》、《維摩詰所說經》及《法華經》等異說,但各有抉擇。
    5. 比龍樹論晚一點的瑜伽系主張有「五種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種性、無種性),其中唯有「定性菩薩」與「不定種性」有可能成佛,其他不行。
    6. 真常系經典則大體主張眾生本具佛性,皆能成佛。
  3. 綜合看來:
    1. 部派及最早期的大乘經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
    2. 但稍晚的《法華經》及後期大乘的真常系經典大體認為二乘可以回小向大。
    3. 大乘論書則各有抉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