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共南方三杰得到的评价为啥那么高?他们拥有这两大美德

 风临酒把2 2020-07-14

中共南方三杰得到的评价为啥那么高?他们拥有这两大美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三人率部在南方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巩固了十余万人口的根据地,因此被誉为“南方三杰”,就连毛泽东也对他们的贡献倍加赞赏。后来这“南方三杰”再加上粟裕,构成了解放军华中军区的核心领导层。

“南方三杰”的工作之所以做得好,与他们的两大美德有关,一是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二是互敬互爱,谦逊相待。

华中军区成立之时,张鼎丞与粟裕就军区司令员一职互相谦让,成为军史一大美谈。但鲜为人知的是,同为“南方三杰”的邓子恢也曾多次主动谦让书记一职。

那是在1945年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在美国人的怂恿和支持下,派出大量兵力前往各个抗日战场,疯狂抢占抗战胜利的果实,积极谋划发动内战。

位于战略要地的华中解放区,成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标。当时形势是极为严峻和复杂的:上海到徐州铁路及沿线各大军事要地均已被国民党部队抢占,长江水道也被他们牢牢控制,而且他们不断调集重兵向华中逐步推进;除此之外,泰州、南京、扬州等地的日军,仍拒不向解放军投降,大批伪军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换上了“国军”制服,驻守原来的防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先后占据了青岛、济南等大城市,矛头直指山东解放区,并妄图切断华中、山东之间的联系,把华中解放区彻底孤立起来。

中共南方三杰得到的评价为啥那么高?他们拥有这两大美德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9月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华中局北移山东,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华中另组分局。

9月20日,中央电示华中局提出将来华中分局的领导名单。关于谁主持华中分局,华中局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决定由邓子恢任书记。

当时邓子恢力主谭震林任书记,华中局未予采纳,遂于10月21日上报中央。

邓子恢对上级分配的工作,从未推辞过,但这次他感到华中局面实在太大,深恐难以胜任,就在当天晚上向中央发了一个电报:“今天华中局决定要我任华中分局书记兼政委,实在不敢负责。我自己知道很清楚,我对军事不熟悉,工作缺乏计划性,缺点很多。我仍主张谭(震林)为书记,我为副书记,最好由张鼎丞同志来担任书记,谭为副政委,我为副书记。事关今后华中局面,不是我客气,望中央慎重考虑。”

邓子恢请求以谭震林或张鼎丞为书记,自己副之,充分体现了他谦让诚恳的品德,对党内军内老同志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深谋远虑。

中共南方三杰得到的评价为啥那么高?他们拥有这两大美德

邓子恢和张鼎丞、谭震林早在20年代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其中邓、张二人还是福建老乡。

1928年7月,领导了龙岩后田虹动的邓子恢,赶赴永定,与领导金砂暴动的张澡垂,携手建立了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部队,成立永定溪南区苏雄埃政府,共创了溪南分田经验。

谭震林是湖南人,但与闽西有缘。1929年1月,他随红四军主力从赣南入闽西。5月,他随军第二次入闽,担任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张鼎丞任党代表。

从此,三位职业革命家拼起了手,邓子恢在后方,张鼎丞、谭震林在前线,日夜操劳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红军主力长征后,三人先后突破千难万险,会师闽西,共擎南方一角天,坚特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后来被人们誉为“南方三杰”。

中共南方三杰得到的评价为啥那么高?他们拥有这两大美德

新四军成立之初,张鼎丞任第二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共同率领抗日健儿北上皖南。在长达10年的并肩战斗中,张鼎丞、邓子恢十分尊重谭震林,称他是“我们红四军四纵队和福建军区的老领导”,要求各级干那“打起仗来,大家一定要听谭震林的指挥”;谭震林也非常敬重张鼎丞、邓子恢,称他们是“当地群众领袖”,大事情总要向他们讨教、商量研究。

中央收到邓子恢主动让书记的电报后,经过慎重考虑,认为邓子恢是负责华中分局的理想人选,最终仍确定邓子恢主持组织华中分局。

1945年10月25日,以邓子恢为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的华中分局,和以张鼎丞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邓子恢兼政委、谭震林兼副政委的华中军区同时成立。

此后华中解放战争战局发展情况,充分证明了中央决定的无比正确。邓子恢、张鼎丞为在军事上迎击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障前线作战做了大童工作;粟裕、谭震林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野战军(华中里战军粟裕为司令、谭震林为政委)的编组、整训和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张鼎丞、邓子恢与粟裕、谭震林互相尊重,同心协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胜利,苏中“七战七捷”即是明显的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