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根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追求的东西得不到,另一个是追求的东西得到了。

        当你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想必能会心一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人们辛苦得来的东西,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著名的“钟摆”的比喻,可谓对王尔德这句话的形象阐释:“人生如钟摆,来回摆动于痛苦与倦怠之间。”

        当追求的东西得不到的时候,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疲惫;当追求的东西得到的时候,人就感到倦怠和无聊。人不得不重新确立一个新的目标,以期一劳永逸地实现人生的理想,如此不仅让自己重新又回到痛苦和疲惫的情绪中,而一旦目标实现,又会再一次体会到倦怠和无聊。就这样,在痛苦和倦怠循环往复的摆动中走往人生的路程。


         如果我们留心生活的话,就会发现身边充满了这样的例子。1978年,江西一个13岁的少年因为成绩出色,被中国人民科技大学录取。20多年后,这个一度轰动全国的人因对生活倦怠而遁入空门;前几年,媒体还报道过浙江某高考状元的悲剧。此人曾以浙江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又以优异成绩去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浙大任教,不到半年时间便跳楼自杀。当然,遁入空门也好,跳楼自杀也好,都是因为各自的现实问题。然而,这也说明,他们一度苦苦追求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人生永远的保障。

        除了以上两个事例以外,那些身居高位或身价百万的官员或富豪罹患忧郁乃至轻生自杀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一个个人生悲剧,不断地提醒我们,地位和财富也许有一定的益处,但并不是幸福的根源。人生不是不应该追求地位和财富,但除了地位和财富之外,还有一个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中国有句古话:“一叶障目,不见于林”,人生的悲剧就在于,地位和财富挡住了人的眼睛,让人看不到那个更有价值的目标。

        在人性深处,有着对永恒价值的追求。而地位和财富都是短暂的,不能满足心灵深处那永恒的渴望。当人不去放弃永恒价值,只去追逐那些短暂利益的时候,就会陷入叔本华的“钟摆”怪圈中。

        我认识两个人,在对待短暂和永恒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一家药厂的老板,这个人以前很穷,后来干药厂发了财。有了钱以后,此人大肆挥霍。为了一条狗,他不惜用上百万的汽车去换,赌博也是一掷千金,玩弄女性更是出名。当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满足的时候,便开始吸毒,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另一个人就是刚刚安息主怀的河间农民王平安,此人信仰耶稣,用做生意赚的钱盖了一所养老院,收养了100多名孤寡老人、流浪汉和精神病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脸上带着喜乐和安详。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得到了永恒的生命。

        当一个人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个人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钟摆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循环反复,无法摆脱“痛苦--倦怠,倦怠--痛苦......”的怪圈。当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那自有永有、公义慈爱的独一真神为中心的时候,就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只有在真理中能够得到满足,就像圣经中所说的:“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