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330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文:邢静

每每看到330这三个数字,心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温暖。其实,单说三个数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把这三个数字组合起来,于我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18岁,花一样的年华。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甚至只是因为参加高考才到过一次县城的18岁的农村丫头,来到近4000里外的草原钢城上大学。虽然这所大学陌生而遥远,但可心的是,它除了给她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场所,还给她安排了一个临时的家,并且安排了7个和她一样年华的姐妹和她作伴。这个家有一个门牌号码,就是330,住在这个家的那个农村丫头就是我。330是我大学宿舍的门牌号码,它承载了我四年青春岁月的大部分时光。

人们习惯把生命分成四个阶段,青春作为第二个四分之一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长的,它留下了那样多的难忘记忆。叔本华说的好,假如我们要追忆往事,那么,任何人叙说的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东西,比其他的阶段都要多得多。

四年的时间,虽然于现在看来就如一眨眼的时光,但330给了我太多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还远远不如现在丰富,在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时候,吃往往就成为生活的一个主题了。所以,那时候吃得饱和吃得好的记忆也就深刻得让你想忘都忘不了。

宿舍里8个人中有4个是当地人,我不仅到过她们所有人的家中大快朵颐,饱肚福更饱口福,甚至还到过她们的至亲家里蹭饭。

最享受的是到老八家里。记得,大一的第一个中秋,我们就被阿姨和叔叔邀到家里。那时候刚离开家到学校,整个人还没有适应,还想家着呢。阿姨和叔叔仿佛吃透了我们的心思,不仅给了我们父母式的关怀,最主要的是,给我们做了那么一大桌子丰盛的美食,而且,怕我们拘谨,体贴地让我们和家人分桌而食。

用敞开肚皮和大快朵颐就是当时最贴切的描述了。虽然现在我已经说不出当时具体的菜肴了,但直到今天也清楚地记得那个滋味、享受和满足。以致到现在都觉得哪个大厨也不如阿姨和叔叔的手艺。分明记得肚皮都撑圆了,仍是不舍得把盘子里的一点汤汁给留下。还记得,下午要返校了,阿姨还不忘给我们带上满满的一大饭盒饺子。说来也是,在家里吃了那么多,几乎撑破了肚皮,但到了晚上,我们仍然像一群狼一样,把一大饭盒饺子抢食得干干净净。吃的时候还想,阿姨怎么就那么理解我们的心思呢。

我们4个家在外地的人,老七和我是老乡,老二是山西的,老六是新疆的。我们每个人在寒暑假都会尽己所能地往学校里带我们各自当地的特产。我吃过真正地道的山西老陈醋,吃过真正地道的新疆烤馕。当然,我和老七也是不惧倒车的坎坷,尽量多地往学校背我们的烟台苹果。

还记得我和老七结伴的旅途中,因为没有直达列车,得中转签字倒车,而倒车时根本签不到座位号的,为了能碰运气抢到车厢首尾没有卖出的座位,我们往往这样分工,我负责拿俩人尽量多的随身行李,她带尽量少的东西以便能轻装快速上车抢到空的座位。每经历一次这样的中转,感觉就像一次战斗。

当然,这样带着负累的紧张不是每次都能有成果的,很多次都是白忙活了,根本抢不到那仅剩几个的空位,无奈中有沮丧,常有下次不再带这么多行李的想法,但每每下次,仍是照旧。

在上大学之前,我有一些东西是不吃的,比如羊肉和牛肉,吃不了那膻味;还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吃过的,比如烧麦、莜面、特色烩菜等,可来到330之后,姐妹的家也成了我的家,我吃过所有这些家现场做出来或捎过来的特色吃食,直接的结果就是,开了眼界饱了口福,深切地知道了除家乡之外还有这样多的诱人美食,甚至曾享受不了的牛羊肉现在都成了我的最爱。


除了吃,最怀念的就是330的夜谈会了。

我们那时的330基本不具备在宿舍学习的条件,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大家几乎都是到教室里学习,而宿舍几乎就是纯粹休息的地方了。

每每忙了一天,赶着在学校统一熄灯前回到宿舍,就像做工的工人和劳作的农民收了工往家赶一样,那时的330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家。我们见了面,仨仨俩俩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熄了灯还没说得够,所以就常有我们称之的夜谈会。

统一熄灯以后,学校还会经常组织检查宿舍,其中一个检查内容就是不允许说话。所以,我们的夜谈会是不能敞着声的,得低声细语。

夜谈会的内容五花八门,能成为我们谈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庸俗地谈论过班级的男生,甚至给他们起过外号;思念家乡时,几乎都说过自己的老家,说过爸爸妈妈、姐妹和至亲人,甚至还回忆过自己的中学和小学时光;也不免俗套地谈论过穿着打扮和当时的流行时尚;馋瘾上来时,还争先介绍过各自的家乡美食,说到诱人处明显有吞咽口水的声音。

黑暗里,寂静中,因为顾及到学校检查,我们争执的时候不多,没有了白天的热闹和喧嚣,夜谈时不论是兴奋的,还是平和的,总感觉很多时候是不戴面具的,像是心的对话,于己,更像自己和心的对话;于人,更能接近于心和心的交流。思绪不仅能沉浸在当下的话题中让你津津乐道,也能把你带到远方和未来。

记得我们还曾谈论过毕业以后的畅想,甚至谈论过成家后怎样安排各自的生活。贪吃的我曾说过,我的家一定要有一个大冰箱,里面要塞满吃的东西,虽然那时候冰箱在家庭生活中还属奢侈品。我们甚至还说过有儿子或者女儿的向往,甚至相互间还为想象中的儿女定了娃娃亲,我们相互要成为亲家。那时候毕竟时代闭塞,人也年轻青涩,说这些话的时侯,虽然是黑暗里,但我分明能感觉到自己的脸是红热的。

夜谈会不仅让自己觉察到心底里的一些情愫,也特别容易拉近和姐妹们心的距离。所以,大家好像乐此不疲,有时候甚至说到很晚仍然谈兴不减。


当然,即使在八十年代,大学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张扬的年华里,来自不同地方的8个年轻人,共处一室四个年头,既有相处一起的温暖和快乐,也有磨合的口角和苦恼;既有热烈和奔放,也有空虚和寂寞,8个人碰撞出的330的故事决不是用笔墨能写得了的。

机缘让8个人在那样的年华里走到一起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一段时光,大家有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缘分,但并不代表我们8个人就一定会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这样的要求本身既不符合人性多样化的客观事实,更是对上天机缘安排的特别苛刻。我是这样想的,人和人相处,有些人是让你学习的,有些人是让你温暖的,有些人就是要让你明白人性是复杂的不是只有友善。相遇的缘分总是让人珍惜和不能忘怀的,尽管既有暖色调也有冷色调,丰满得决不仅仅是你的记忆,丰满得更是你的羽翼,都是让你成长的。

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不久前,失散多年、现分布在地球不同角落的8个人,互相有了消息重新又联系上了。除了一个人因为客观的限制外,其余7个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我们给它起的名字就是330。

在这个330里,我们就是久别重逢的老姐妹。这里,我们除了有共同的回忆,有牵挂,还有倾诉苦恼的信任和分享快乐的真诚。草原钢城大学里的330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成为了心底里的记忆和怀念,但带着现实生活气息的330又回到了我的生命里,它将带着我青春的记忆,继续温暖我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