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口——这100张图片,品味乡村、乡情和乡愁……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摄影:姜红艳、马甜

文:愚伯的自留地

其实,在老家拍的这些照片已经有多日了,生活的忙碌,常常让我无法安静在电脑前,过几天,就到国庆节了,按照最初的计划,放假的时日,最好能够深入各村,拍一些有意义的画面,因此,也希望欢口的亲人们,能够提供些有价值的推荐,譬如:能够彰显咱们欢口特色的人或物,甚至是一棵能让人怀念的树。自留地平台陆续推出了欢口风情的内容,已经有数十篇,但说真的,镜头所没触及的地方还有不少,国庆节,希望能弥补一下这个缺憾。

村头的路边,一位爷爷和奶奶在各自讲述着子女在外的工作和生活。

院内,一片金黄……


村口,悠闲的姥姥精神矍铄。

田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黄豆,在庄稼中每年都收割的很早。小时候,最喜欢在田间搂豆叶烧毛豆。

苇子园的新农村,所增添的,永远是一抹亮色。


而董堂的新农村,也毫不孙色。


只是,董堂新农村的摊晒,显得更接地气。

苇子园各家各户的门前院后,感觉比镇上的小区要干净的多。

在活动的区域,体育设施相对健全。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在这里生活,会相当惬意。


街上,居然还有一个摊位卖甜瓜,买了一个,有些甜,但已经没有了预期的那种味道。

这样带人,在城市里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咱老家,却洒满了一路温情。

刷屏时代,书店里居然还人头攒动?!

欢口镇中心小学,已经不再是往日的格调,有点霸气侧漏的味道。

是不是,你看到的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年老的奶奶们,总也闲不住,在一块自留地里,精心地种植着自己想吃的蔬菜。

老家的人,很少照相,我想,这个画面会定格为永恒。

徐楼的小伙子,在摘毛豆,那年去欢口读高中时,他还在路边玩耍,穿着开裆裤。

如今,他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岁月如梭,我相信了。

还记得吧,这样拉一亩地,要往返8次,看到都感觉很累。

这地平整的如此有板有眼,只有种蒜才这样花功夫。

秋收的喜悦,难溢于言表。

庄稼活中,种蒜最拿捏人了。

割黄豆,是我最害怕的活,小时父母叫我去,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脱。

大爷在装车……

路边的晾晒,大姐的装备见过吗?

装玉米秸,拉回去喂牲口。

用手直接拔去枝叶,这样比较好割。

劳动,是这一段时间的主要生活内容。


这个叫什么来着?

它的名字叫锅pei.

弹弓架一样的东西,知道放在哪里的吗?90后估计都看不懂。

农村的老年人,很让人羡慕,子孙都已长大,没有任何压力,抽空骑着三轮车溜达溜达。

现在吃水,再也不像过去啦,小时候母亲每次做饭,只要我在家,总叫我压水……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地锅”吧!

相濡以沫的爱情,不是单单的白头偕老,还有——夫妻恩爱苦也甜。

大伯家的南瓜,够厉害吧!1.2米长,反正我是头次见。

收获,有时就是不堪重负。

聊天,是农忙时节的调剂,一张一弛,紧缓相谐是乡村目前真实的生活。

收过玉米后,手扶又被盖上了,使用它的时间,比我们回家陪父母的时间还少。

这个被除去叶子的玉米栅栏,有特色吧!

晚柿子也泛出淡淡的黄意,旁边的一位大婶说,国庆节之后,也该摘了。

秋后的红缸豆,在阳光下,绽放着明丽的美。

门口的小猫咪一下子就跑得不见踪影,这位奶奶忙着四处寻觅。

在老家,劈好的柴禾怎么放置,都有一种“乡情”的味道。

即将倒塌的房屋,这样的支撑,能长久吗?

看到陌生人,小狗狗却表示出接纳的神情,也许,它能感受到我们的友善吧。

满眼的洋灰缸,似乎在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如此被搁置的平车,好像在每个村庄都能看到。

南瓜也有“双胞胎”。

快乐的蜂农。

蜂农大伯认真地操作着,吸引了一些好奇的目光。

原汁原味的乡村小锅,做出来的饭菜特好吃……

琳琅满目的摆设,是不是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

我们曾经的一位恩师在这个村上,问这位长辈,老人家思索的样子马上进入我们的镜头。

夫妻双双田间还。

装车,也是个技术活。

这街上,也成了玉米的海洋。

即使在最忙的日子,土地被征用的百姓,一样下棋聊天。

农和闲暇的人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

耕地去喽……

大伯遛鸟归来……

带着孙子去赶集。

你能看出来奶奶在干什么吗?

这是该村唯一的老屋,倔强的马蜂菜在上面安了家。

邻居聚在一起拉呱的场面,已经很少遇到了。

蓖麻,这个消失很久的物种,竟然又重见天日。


现在农村里,给孩子娶媳妇,都要盖这样的房子。

这曾是村里最早最气派的两层楼房,如今它的主人定居在外地,院落里,已经杂草丛生。

银银菜,长势很旺,远远望去,是一棵小树。

人勤地不懒,只要有播种施肥,哪里都会有成果。

这幢新房子里,俨然成了平车博物馆。

老哥三。在农村,晚年有儿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相伴到老,该死何等幸福的事啊……

同龄的老姐俩,空的时候就去串门。

现在,种大蒜的时候就要到了。

农村别具一格的晾晒。

两位慈祥的奶奶,用难以理解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奶奶说,咱这农村,有啥拍的?

一些早稻已经丰收了,你看……

还记得它吗?洋姜,小时候妈妈经常用它腌咸菜,吃得够够的。而现在看到它,却是倍感亲切。

写这篇文章,花费了整整8个小时(包含筛选图片,剪切图片),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乡亲,“听到”乡音。请及时分..享给你所知道的家乡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