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赵庆海︱乡村、乡情、乡愁

 陈晓春 2020-07-31

 

乡村、乡情、乡愁

文/赵庆海

回不去的乡村
抹不去的乡愁
  曾几何时,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邓丽君歌中唱的这些都是描写乡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画面:炊烟农舍,篱笆村落,耕牛犁田,纵横纤陌,简单质朴而又纯粹。在这里,春看山花浪漫,夏沐午后骄阳,秋尝飘香瓜果,冬赏白雪皑皑。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商贩吵杂,除了鸡鸣犬吠,那就是天上偶尔飞过的小鸟,清脆的叫声幽扬回荡……宁静而致远,温馨且安逸。
  这曾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诗意田园,这曾是多少游子日思夜盼的梦里家乡!
 

 
       让我们回到现实的乡村,套用歌词来说: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碾子是还是碾子,缸还是缸,可唯独人,却不是那些人。确切地说是没有多少人。颇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感觉……前几日在家得闲,县城的送货员来送茶叶,随之走了一趟杏山镇,准确地说是围着六九大山转了一周。时值初冬,秋收早已完毕。原本寂静的山村更加寂廖,毫不夸张的说,街道上不是行人稀少,大多数时是无。


  送货员老李,龙江县域“双狮”茶叶总代理,老家湖北省通城县(山区),来龙江打拼20多年了。他对我说,东北农村的现状,在他老家20年前就是如此。相对于我们地广人稀的大东北,他们那里是地少人多,只耕田难以糊口。少年的他一天只吃两顿饭,且都是稀稠的粥饭,还得上山砍柴。幼时的劳苦给他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为了生计,人们纷纷走出大山,南下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他就是随家族的人,做生意来东北,并在此成家立业。
      如今,老李家乡的故事正在广大的东北农村演绎。我们送货途经的各个商店,近半数没有留货。原因很简单,没有多少人买了。笔者所在村屯亦是如此,前些年玉米价高,年景较好。随着玉米行情起来的,还有那一栋栋崭新的大瓦房。近几年,随着进城务工、陪读及农村少子化等诸多原因,昔日喧闹的街道,变得车马稀少,商店都门可罗雀了。


       前院邻居家卖玉米,来帮忙的七个人当中,最年轻的也有61岁了,最年长的72岁,纯正的夕阳红老年队!
  国家一再提倡振兴乡村,振兴乡村的关键是人、年轻人!可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失逐年加剧,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黑龙江。那些只有过年才回乡的在外务工者,哪怕才走出去一年,也无人愿意再重操旧业,继续种田了。
       是什么让这些人宁可空置那用半生积蓄新盖起来的大瓦房,也要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且在所不惜呢,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吗?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线城市的人都往国外跑,省会城市的人往一线城市跑,县、市级城市的人往省会城市跑,农村、乡镇的人往县、市流动。虹吸效应也好,正常的人才流动也罢。广大的东北农村正在空巢化,老龄化,长此以往,是否能重演百年前北大荒的情景无置可否,但那些漂泊长大的零零后和一零后的乡愁无处安放大概率成为现实。
       大变革时代的乡村,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是啊,没有了乡,又何来的愁?


作者简介

赵庆海,笔名乐在途中。景星人,曾过教师,农民,现为个体工商户,喜旅游,爱文学,好写作。龙江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于网络平台,代表作《话说缸窑》,《家乡的西河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