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口街拍:赶集,赶集,还是赶集,看到第六张有点受不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片:红艳、刘永涛、刘冬艳、言苏【手机拍摄】

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家的欢口还是不紧不慢的节奏,秋收秋种结束了,赶集,似乎成了忙碌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


有一点,毋容置疑,过去能骑个自行车去街上就已经很牛了,如今,在欢口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电瓶车、三轮车,当然,小桥车也不乏见。


赶集的日期不是每天都有,而是和周围的几个乡镇交错而行,眼下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了小型超市,但基本是些常规的东西,象化肥、农药、家禽、非常新鲜的蔬菜,还是要去集上去买的。而且,大家都习惯了去一个地方,那就是——欢口农贸市场!


现在,集市也有了相应的规划,但随意铺块塑料布沿街叫卖的,也非罕见,特别是10点到11点半之间,整条街道被喧嚣声充满,喇叭上吆喝的,放开嗓门招揽生意的,为一分一厘争执的,车辆的发动声,充斥着耳膜,这就是农村集市的样子。


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或媳妇,也趁着这机会,带着孩子,逛逛街,不管是否真正买东西,看看这摩肩接踵的人群,也是一种快乐。


即便离乡多年,每当看到赶集的场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似乎,每个行人,都是自己庄上的左邻右舍。听他们用老家的土话讨价还价,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享受。


看到这张照片真的有受不了,小时候,喝粥泡馓子,是我最大最大的享受,有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喝的时候,馋的直流口水。如今离家多年,屈指算来,已经整整二十年没有尝过家乡这种淳淳的味道了。


也许你现在开着豪车,住着别墅,但如果你是欢口长大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内心也会言不由衷的感到一丝暖意。


说起欢口的吃食,让我总是会想起李老五的包子店(他的父亲叫八(ba),很和善的一位老爷子,不知道还健在否,他做的包子味道更好吃)和老丁家的小饭店,于德胡的犇羴鱻。而上图的这位爷爷,他的烧饼估计也很出名吧!


赶集的境况,实际上是乡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真的没想到,街上居然还有现场炸丸子的,嘿嘿……

走近看看,竟然都是纯手工,这小伙子可真利落。

丸子的香味,飘的满大街都是,闻到让人拔不动腿,


那地地道道的一切的一切里,载满了每个农村长大孩子幸福的童年、少年。


卖菜的乡邻,大多都是自己田里自产自销的农品。

老家的牛肉还算是便宜,才20多元一斤。

对喜欢吃面食的老家人来说,馒头店的生意,一向是杠杠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卖肉向来是男人的活,没想到大多是漂亮的大姐们,这,实在无法和手持“砍刀”的屠夫形象联系在一起呀。

咱欢口人也喜欢吃熟菜,尤其是在镇里上班的人,买点直接回家当做下酒菜,省心省事。

这种面饼,俺也特喜欢吃,在老家的时候,隔三差五,也会买些尝尝。

流动“水果店”,车子到了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紧挑紧拣,一块五一斤,而且分量足足。

杂粮,如今也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生活条件是否改善,在这些小的细节上,就体现出来。

说真的,这个摊位在哪个位置,不在现场的话,还真的说不出来。

随意的一放,都是一种无言可述的味道。

小孩子最关心的东西,不说了,都在他手里。

爆米花,已经改变了儿时的模样,如今的又黄又大。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被“冷藏”了半年之久的炒货的生意,也渐渐提上日程。

有时,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在想,老百姓这点菜都卖光,能换几个钱?但事实上,我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乡下,农民伯伯们在自己吃不完的前提下,到集市上售卖,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能够把自己的劳动果实让素不相识的人品尝,是一种享受,这样享受和金钱关联不大。

水果摊一家接着一家,令人目不暇接。

知道这堆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吗?它开花的时候,可漂亮了。

季节的变换,也带动了所卖内容的变换,看到那一顶顶棉帽子,才知道,老家,已经很冷了。

年轻真好,忙的时候竭尽全力,一旦空下来,就马上打开手机刷屏,看看愚伯的自留地乡亲乡情的内容。

这家糕点店,估计是刚开张不久的吧,你看看地上的红毯就知道答案了。

这是搞婚庆的,还是卖化妆品的?

这位大姐的烧饼我吃过,后来还买了六个带到工作的城市,老婆说,下次回老家,带我去,她要尝尝刚出炉的味道。

随意而散漫,在乡下,没有钟点约束的生活,真好!

又是馓子,你们先看吧,我先去擦口水了,免得滴湿了键盘……

每次看到这位大哥,我很羡慕他的安然,他炸糖糕的动作很经典。

我拍这位大姐时,才早上8点多,为勤劳能干的大姐点个大大的赞!

这位大哥,在这里已经停了很久,看他那着急的样子,不知道是等人还是?

糖葫芦,不知道现在的糖葫芦还有没有儿时的味道?

这样的小店,欢口成千上万,对大家而言,它只是小镇的某个点,而对店主而言,这里就是他的世界。


不知道今年老家铁杆山药的价格如何,其实,这种山药的营养价值还是蛮高的,在城市,基本要在六七元的样子。

集市上,尤其是赶上礼拜日,孩子的身影可不乏见。

梦里,这样的画面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

虽然是一串串葡萄,但在卖之前,还是一个个的修剪,给葡萄本身一个最起码的尊严。

这一大堆的食品,我的目光集结在麻糖上,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奶奶才用“糖盘子”叠一些。


在镜头前,大姐娇羞的象个小学生,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无法掩盖和沧桑她的美丽,我只有一个祝福:家庭和事业双丰收!


虽然为时尚早,但也有零星的“客人”前来购买,早上第一炮生意如此顺利,摊主脸上的喜悦无溢于言表。

帅哥,看啥来?

等待的过程,是个煎熬的过程。

面对前来问询的老奶奶,这位做生意的大姐一遍遍耐心解答,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卖布匹的竟然还存在,这几乎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人再去费心伤神的去找裁缝,但在农村,确实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

成品服装区,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经过几轮讨价还价,老奶奶买到了喜欢的鞋子,满意而去。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任何买菜的记录,和这个优秀的小伙子相比,我自惭形秽。

这样眼花缭乱的杂货摊里,其实,隐藏着乡村很多的故事,在这里,你沿着岁月斑驳的碎片,会找回很多童年的记忆。

很多你认为是老物件的东西,在这里却以崭新的姿态,从容的躺在那里。

小镇市场的每个画面,看似来去匆匆没有雷同,但实际都是心宿的一种重叠。

摊主与摊主之间,也因着彼此的交错,也成了朋友。

天冷了,辛苦也不约而至,说真的,在小镇市场上卖东西,我很少还价。

也有人既带孩子又做生意的,其乐融融的场面消化了一切的辛苦。

不知为何,一位老乡发来了刘大庄的一张照片,初中时代,经常从这旁边的桥上走过,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听说,那座桥,也成了危桥。

看这店铺的招牌名称,不会是霍庄的吧?

老家的很多东西,不管是辣椒还是苹果,老百姓并不看重品相,他们要的,只是味道和便宜的价格。


大白菜也丰收了,老大娘拉了满满的一三轮车。

在老大娘的旁边,这位大伯默然无声。

我觉得,卖菜的老人更值得尊敬,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自食其力,就是对儿女最大的祝福。

在这位大妈的跟前,黑黑的东西,应该是山药豆吧。在农村,真是人勤地不懒。

这一把把绿色的植物,应该是胡萝卜缨吧。过去都用它喂兔子,现在总不会给人吃吧!?

不知道是雨水的缘故还是生长期的原因,老爷爷胡萝卜的个头看起来比较小。

空闲的时候,摊主之间也会彼此相互交流,询问彼此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的情况,你家在哪里?有几口人,儿子寄钱回家没有?

我在集市上听到老家人久违的乡音,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村民那些褐色的古铜色的脸,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我想,有一天,我还会回到故乡,我还会去欢口街赶集,来感受故乡义无反顾的接纳和拥抱。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