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传恩:湖中的集市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宋传恩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交易,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微山湖也不例外。曾有人和我一样,颇感好奇,渔民居无定所,船在水上,逐鱼而动,四处漂流。湖水茫茫,他们要吃要穿,捕的鱼要卖,到哪里去卖?怎么卖?问个不停。

湖里不像集镇,没有固定的集市。渔民无论是买还是卖,凭心而论,不方便是人们公认的。

湖里的贸易,是渔民和鱼贩子在湖上的购销、是渔家与各种货船的交易。

如果你住在湖里,就会看到,天还未亮,渔民便早早起来去卖鱼。湖边的大堤脚下常有几处交易的地点。也许是日长月久,约定俗成,渔民到这里来卖,鱼贩子到这里来买,渐渐成为简单交易的场所。

不管在湖上或湖堤下,渔民和鱼贩子之间的买卖,都是鱼不分品种,个头不分大小的“一篮子”买卖。意思是说,就这么一堆,愿要就过称。鱼贩子看看鱼品种的比例和大小,说个平均价。如果是老主顾,交易就更快,寥寥数语,就盘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拎货。

其它水产的交易亦和卖鱼一样,大体相同。野鸭子不论斤,论联。对鸭两只一联,四鸭四只一联,三鸭三只一联,章鸡子六只一联。甲鱼也不论斤,论个儿,大个儿的多少钱,小个儿的多少钱,双方认同,付钱取货。买卖做得极潇洒快捷。卖鱼的,有了钱去岸上买些日用品,再赶回湖里逮鱼。买鱼的,则抓紧时间赶回到乡镇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有时,渔民打鱼归来,日已平西,因湖大船稀,草稠苇高,吆喝是不起作用的。渔家就用竹稿挑起一件衣服,称“物子”,竖在船头,湖里人一看就知道,此船有鱼卖。

旧时,湖里面专有鱼行。鱼行的船都是丈二的大船,船上吃喝玩乐都给提供。它服务的对象都是南来北往的鱼贩子。许多鱼贩子都是头天晚上挑挑子赶到鱼行里住下,翌日早晨乘鱼行的丈二大“行船”到湖里买鱼。

如有鱼贩子晚上赌牌或玩女人失去了本钱,鱼行自会照顾他的吃喝,借钱给鱼贩子把鱼买回去。鱼贩子是鱼行的衣食父母,他们靠给鱼贩子买鱼从中取利,绝不会自断其路。鱼贩子住到船上,鱼行会控制赌局的大小,只找一些姿色平平的女人服侍,他们在打发鱼贩子夜间的无聊、寂寞外,避免鱼贩子因贪恋女色和赌局而失去贩鱼的本钱。

鱼行带人去湖里买鱼,行船的人负责撑船、讲价,把买得鱼平均分给船上的渔贩子,他从中抽二成利,作为服务的报酬。

各行有各行的规矩。行船的人,先撑船到固定主顾的箔、网上收。如果鱼少,收不够,就寻找挑衣服“物子”的渔船。或在自己船头挑起一只篮子,篮子底儿朝上口朝下,以示要买鱼,告诉有鱼的渔家前来卖鱼。满足鱼贩子的要求后,即将篮子落下。

平时,湖中会有一些卖货的小船在湖中游动,船中有日用百货、瓜果蔬菜,只是价格比陆上稍高一些。还有一些船只是晚上做生意,这些船只是湖中女人咀咒的死敌。这样的船大多远离连家船,靠在湖中的固堆旁,船头上挂一盏红灯,船上有熟食、烟酒,船中设有赌局,船老板会招一些花枝招展的女人做皮肉生意。

现在渔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各种服务设施非常齐全。几百船首尾相连,俨然是一条水街,超市、医院、学校、旅馆……与陆上毫无差别。

我在湖中采访时得知,渔民直接进入集市卖鱼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过去,湖里的渔民受歧视,陆上的人称他们为“泖子”。渔民长年累月盘在船上,活动在水中,是身体发育不良的缘故,还是什么?我一时说不清楚。

大多渔民的身材都很矮小。罗圈脚八字脚是渔民最明显的特征,他们即使浑身都是名牌服装,人们一眼就会分辨清楚,常会受到陆上人的讥笑和嘲弄。所以,渔民怕上岸,怕入人群,难以摆脱的自卑常使他们在集市中畏手畏脚。

建国后,渔民的经济、政治生活得到改善,他们也开始走入集市。湖中南阳镇的早市是微山湖里最有特色的集市。文化馆的馆长告诉我,贸易从半夜零点就开始,故又称“夜市”。

南阳夜市上,除弯弯长长的鱼市外,便是常年不动的商铺,有粮行、酒馆、饭馆、货庄、布店、杂货店。卖包子、烧饼、水饺的小饭摊,更是一个挨一个;还有水果摊,卖香蕉、桔子、核桃等,卖糖果的糖挑子和头顶筐筐的卖花生者,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市上灯火通明,人若穿梭,摩肩擦踵,好不热闹。

南阳市的夜市起于何时,问了数人,一时无人给我答案。其实,记载中国夜市最早的是东汉,真正的商业夜市的形成则是在盛唐。唐 王建《夜看扬州市》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则写尽夜市的繁华。宋代把夜市称“鬼市子”。据《东京梦华录》记开封潘楼东街“那里的茶坊每夜五更点灯,周围的店铺专卖些衣服、图画、花环、领袜等”,“至晓即散”。

南阳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夜市,是否和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有关?同去的几个人颇认同这个观点。

试想,渔民半夜来此卖鱼,卖完鱼在市上喝碗酒,吃点夜宵,买些日用品,傍晚赶回湖里网箔上再去舀鱼、倒鱼。鱼贩也可早早起程贩鱼,以防鱼虾糟烂,夜市的形成则在情理之中。

令人感兴趣的是渔民到南阳市集上的鱼市卖鱼,也多是不分品种,不分鱼的大小,鱼摊在面前的塑料布上,谈好价格,称完,倒给鱼贩子就走。

馆长告诉我,湖里的渔民,性格豪爽,贸易中,主顾关系比较稳定,因此在买卖上从不争斤夺两,渔家说个价,买家付钱装鱼走人。

这是否与微山湖有关,是宽阔浩荡的湖水滋养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积淀成一方独特的民风民俗,古今中外,大抵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