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聂红梅

我父亲是个爱整洁的人,做事总是有条不紊。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天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院子,然后才开始洗漱。家里的压水井旁边都用石头铺垫,压水井的水垫,螺丝钉都是自己做的,用起来特别顺手,稍有损坏就会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家里的茅房,也是垫好石头,而且及时清理,这在80年代的乡村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姐弟几个上学用过的书,父亲分别用细绳捆扎好,整齐码放在屋梁的木头板上,直到我们都考上大学,父亲才把这些书处理掉。  

父亲是家里的好大哥。我爷爷去世那年,我叔叔和两个姑姑都未成年,我的小姑姑才六岁。是父亲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看着叔叔和姑姑相继成家立业,又养育我们姐弟四个,其中的辛苦就不必说了。

父亲还是整个家族同辈中的老大,他以身作则,孝敬老人,疼惜弟妹,严教子女,善待邻里。父亲是弟妹的主心骨,是整个大家庭的顶梁柱。

 父亲在校是个学生尊敬的好老师,在家是个种田的好农民。父亲一米七八的大个,体重不到120斤,虽是教书先生,却有很大的力气,近百斤的一袋粮食一下就能扛起来。


回忆起以往农忙时节,收割、装运、打粮、晾晒,我家劳力少,田里的收成却在全村数一数二。父亲和母亲要披星戴月劳作,比别人家更辛苦。用他的话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往好里去做”就是他的标准。 

父亲是老三届的学生, 恢复高考那年,我的爷爷病重,父亲拉着平板车带着爷爷四处看病,因此未能如愿地参加高考。后来,他当了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当时应该是叫“民办教师”, 后来又自考了中师和大专,二十多年后,才转成公办教师。

四十多年的教书生涯,父亲任教过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书法课、音乐课,还一直兼职学校的记账会计,算的上多专多能。 父亲常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乐在其中。 

父亲会编席,只是动作不如母亲熟练。母亲当时是村里的编席好手,能编出各种花色的席子,可以是字或者画,大都在寒冷的冬季操作,因为冬天是相对农闲的季节,家里要用卖席的钱贴补生活。父亲会帮着编席,而编席前给芦苇去皮,破糜子和轧糜子的三道工序,基本是由父亲完成的。现在想起父亲当时手拿剖刀破糜子,母亲在屋内编席子的场景,感觉是冷冬里一个温暖的画面。而父母的辛苦劳作,也烙在了我的心底。 


父亲也会编柳条筐,编粮囤,都是编来家用的,却也编得很漂亮。父亲会捯洋灰缸。后来不再用编的粮囤,改用洋灰缸盛粮食,父亲就学会了自己做。父亲无论做什么,都特别讲究,感觉他做出来的东西,实用又好看。 父亲会“木工”,自学的。家里的小板凳,小椅子,小床等等,父亲都会自己做。有一个板凳直到现在还用着呢。家里好多的木头相框,也是父亲自己做的,每个相框里都留下了我们过往的瞬间,承载着生活的美好记忆。 

父亲会拉二胡,懂音乐简谱,是那个年代学校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当时的那把二胡还挂在墙上,印证着父亲年青的岁月。 

父亲爱好书法,写得一首好字,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都不错,而且擅长行楷。他常说,字无百日功,只需勤练习。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练习写字,“勤练”这一点,他真正做到了。小时候过年时,父亲写春联要用上好几天,因为整个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着父亲写的春联。


年关临近的几天,家里总飘着浓浓的墨香。后来,街上卖的春联多种多样,大家日子过好了,基本上不让父亲代写了。可是自己家的门上,仍然是父亲亲笔书写的春联。过年回家,看到父亲的小院贴着喜庆的“春”、“福”,字里行间透着父亲对新时代生活的满足。我们的心里,也充满着幸福和感激。  

如今父亲退休在家,近七十岁的老人又上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专学隶书。每周两次,风雨无阻地骑车去县城学习,给我们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

老家的堂屋东间,现在成为了父亲的书房。屋内闲置的床上堆满了父亲的报纸和书法练习作品。  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么多才多艺,那么高大挺拔。父亲曾经对我们很严厉,年老了却变得越来越慈祥,父亲一直是我们成长路上坚实的臂膀!


母亲离开我们6年了,可是父亲在,家就在,温暖和爱永远在。老家的小院中,永远充盈着旧时快乐的时光。而小院的灯火,始终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  

父亲,祝您健康长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