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态的吆喝声,还会在乡村响起吗?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凭栏听雨

那天,正与母亲唠嗑,听得外面音乐响起,我问:“咋,咱庄谁家娶媳妇哩?”母亲说:“啥呀?是卖东西的来了,可能是卖豆腐的。”她拿了个小盆便出去了,不一会儿失望地回来了,嘴里埋怨道:“我以为是卖豆腐的,原来是卖酱油的。

小喇叭响的声一样。”现在来村里卖东西的几乎一律是车子上绑个小喇叭,喇叭里放着流行歌曲。母亲说:“过去,卖啥吆喝啥,现在可好,千篇一律了,声音听了脑瓜子都疼。”

那时的村庄古朴,无论房屋、家具缺少现代化的气息,卖东西的也是或走路,或拉平车,紧多骑个自行车。来到村口,便扯起嗓子吆喝起来:“磨剪子哩戗菜刀——”那“刀”字喊得很长,在尾音还没有落地时,大姑娘小媳妇大妈老奶奶就拿出钝了的剪刀、菜刀围在磨剪子的担子前,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要是谁的剪子让师傅夸上一句:“这剪子钢口好,利,好使!”它的主人就高兴起来,免不了炫耀一番:“这可是我的嫁妆,在我妈手上就用了好多年呐!”

最常听见的还有卖豆腐的,每天清晨,卖豆腐的挑着担子就在各个村子晃悠,伴随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声音:“换——豆腐喽。”那时都是用黄豆换豆腐,卖豆腐的麻利地称好黄豆,然后切好豆腐,说道:“看我这豆腐多瓷实,你成炒了,根本不会掉渣。”买豆腐的用手指按按豆腐,道:“嗯,就是,可中,明个儿还割你的。”

常来我们村子的小贩还有一个叫瞎石头的,有五十多岁年纪,是卖老鼠药的,肩上挎一个破旧的包,拿一根棍子敲打着地面探路,一边吆喝:“老鼠药——,老鼠药——,大老鼠吃喽蹦三蹦,小老鼠吃喽没有命!”有人来买时,他细心地交待人家把药沾到馍块儿或者苹果块儿上,搁在老鼠洞口,保定叫睡个安稳觉。人家要是说“那要不管呼咋办?”,他嘴一歪,“看你说哩,我成天打这儿过哩,会哄您?”

还有一种摇拨浪鼓的小贩,人们可以拿旧鞋烂铁来换东西,实际上这种小贩相当于收废品的,有时,他们也吆喝:“有换针换线,换锅换盆哩——波!”“哩”的后音长,“波”猛地打住,比较响亮。其实拨浪鼓一响,人们就知道卖什么的来了。他拉的平车上前面是个有玻璃盖界成多个格子的箱子,格子里放针线、手镯、香皂等,也有小孩子玩的琉璃蛋。车后面装着盆碗,还有收的废品。

这些小商小贩的到来,给偏僻的乡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不一样的腔调但是一样浑朴的吆喝经常穿行在街道上,萦绕在树的枝桠间。可是在如今一切都图省事、图快捷的年代,千声一调的小喇叭没有了一点韵味。

原生态的吆喝声,还会在乡村响起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