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犯错,被老师“教杆”惩戒过的请举手!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司葆华

在我的记忆里,村小代课老师手中的教鞭除了供教学之用,更主要用于惩戒犯错的学生。


我们都把老师的教鞭叫做教杆。用来编粮食囤和土筐子的细长木条,一般小指头粗细,匀称直溜,去皮之后白亮光滑,手感较好,天生就适合做教杆。

可这平常所见的木条子,一旦到了老师手里就仿佛魔法附体,在孩子们眼里有了无限的杀伤力。代课老师无比享受手执教杆的感觉,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几乎杆不离手,他的威严和不可冒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那根教杆。

面对代课老师教杆的惩戒,犯了事的学生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领教过教杆滋味的同学对其威力反应不一。最调皮的大兵说,教杆也就那么回事,比他老爹的耳光好像轻了许多。不再害怕教杆敲打的大兵因此屡教不改,成了老师眼里最难缠的角色。

二娃是班里最胆小的学生,老师发脾气时教杆没目标的舞动,他都吓得头皮发紧,身子发抖。因为有一次拖拉作业,二娃头上挨了一下,好长时间他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地见不得条子状的东西。

多数孩子倒不是像二娃那样胆小如鼠没有出息,之所以也同样提起教杆而为之色变,是因为一旦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教杆的攻击对象,感觉丢不起那人,因此而无地自容。


老师对教杆的使用,差不多到了心手合一的地步,指哪打哪,百发百中,功夫老辣;他技艺高超,出手稳、准,但不狠。对上课走神开小差的,只是蜻蜓点水地落到你头上,叫你陡然之间晃过神来,然后聚精会神听他讲课。

对上课睡觉的,他教杆敲打的力度正好拿捏到把你从梦乡唤醒,头上一记不轻不重的敲打,使你猛然抬起满是口水和压痕的小脸,在大家哄笑里,睡意未消的小脸转而羞成猴子腚。对不交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的,你犯了几回事儿,代课老师就稍加力度地在你头上敲打几次,稍微能感觉到的疼痛能叫你长长记性,不再轻易地明知故犯。

  虽说家长们都对代课教师交代要该骂的骂,该打的打。代课老师那唱过大鼓书的嘴里无论如何也出不来粗话,挥舞过鼓槌的手用教杆打人时总是气势夺人,却每每虎头蛇尾,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即便是对付大兵那样油盐不进的家伙,他手里的教杆也都是点到为止。再怎么万不得已也不下狠手。叫娃娃们因为那根杆子对课堂心生敬畏,才是老师的目的。


娃娃们到底还是心存敬畏的。老师偶尔不在的时候,班长长军就代理老师之职。他一本正经地坐在讲桌前,他不会讲课,但他会替老师使用教杆。他的神情和动作简直和老师如出一辙。

有人交头接耳或开始吵闹时,他就用教杆敲击黑板或讲桌,那清脆饱满的声音一下子熄灭教室里的嘈杂。虽然老师缺席,但杆在如人在,威仪如常。班长长军会在这种气氛里完全进入角色,手持教杆目光如炬地来回走动,教室里于是鸦雀无声。

  教杆另一个用途当然还是教学了。老师清脆而响亮地用教杆敲击着黑板,一屋子童声水汪汪地响起来:b、p、m、f或者大、小、多、少……代课老师用教杆打着节奏,他手挥教杆的姿势有些优雅,甚至有些乐队指挥的味道。

全班同学的声音随着他教杆的牵引,开合收放,高低抑扬,他神情是一种陶醉,是一种沉浸。教杆作为一种维护课堂威严和秩序的工具,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具,在代课老师手里实现了自然而有趣的交错转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