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河镇路庄:用108张照片,诠释村庄的内涵、传承和缕缕乡愁…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文:红艳

特别声明愚伯的自留地所拍摄的乡村照片,仅仅作为乡村变迁的见证。同时也让在外的游子们,及时感受老家的乡亲乡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大限度的抚慰。图片非商业用途。如果你认可我们的作为和文字,并且也希望自己的村庄能够在自留地“上榜”,那么,在确定好本村的“引路人”之后,请联系我们,微信号:hongyan98109,我们会统筹安排。

大家都在看

延伸阅读,请点击下面蓝色字!


【感受欲罢不能的味道】实拍:村西头的二大伯和他的78棵苹果树……

购买老家苹果,请长按  识别二维码关注

愚伯的自留地隆重推荐【这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苹果园】人品决定果品,果品成就人品,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

顺河镇路庄:用108张照片,诠释村庄的内涵、传承和缕缕乡愁……

提起路庄,年长一点的人,都会想到路庄集,先前,该集市位于丰县城北50里,是顺河镇最北面的一个集市,与山东省的周堂集隔河相望。路庄集,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集市起始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当时庄上有路、吕两大姓,路姓在东,吕姓在西1974年前后,路庄集退出了生活的舞台,渐渐解体。

在路庄,提起于德运,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致富不忘乡邻,当初建校时,曾出资140万,村里建教堂,他也是慷慨出资8万元,另外,于德运也重视教育,每年为本村教师补贴数万元。每次回老家时,不忘探望村里的老人,80岁以上的年长者,给2000到5000不等,在这个自私自利的时代,真的要为有爱心、孝心、善心的人点赞。于德运,路庄因为有你而骄傲自豪!




清澈见底的池塘。周边的芦花,在秋色里“披头散发”,似乎在告诉着人们,冬的脚步,就要来临了。




月季,生命也渐渐步入尾声,一朵粉红色的小花,开放在形影婆娑的枝杈间,做着最后的一轮呈现。



此行路庄,当然也少不了的热心人的邀请和领路,在此自留地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祝我们路庄的老少爷们都平安健康,幸福一生!




隔代亲,大姐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脸上。




路上,晾晒豆秸的场面,司空见惯,在秋收的前前后后,大家对这样的做派,都能予以理解。



生活在继续,日子也在继续,在家的乡邻们,勤劳惯了,他们的每一天,难得有空闲的时间。



这位大爷说,愚伯的自留地 公众号,他也听孩子说过,当摄影师提出拍照的要求后,他当即应允。你看这张,照的还比较自然吧!



年轻人的身体就是好,这个节气,家里已经有了浓浓的凉意,你看这位帅哥还是夏天的装束。




不远的农田,已经满了绿意,这个时候乡村的忙碌,已不在那么咄咄逼人……



大娘拿着叉子,在镜头前,仔细梳理着额前的头发,美好的一瞬间,定格成为永远。



年长的爷爷,无论从言谈还是穿着上,都透溢着咱丰县人特有的质朴和敦厚。



这样的院落,在乡村都是些家境殷实的象征。



棉柴,一直都春节,都会无可替代的存在。母亲说,接下来的时间,大多在剥棉花中度过,对村人来说,这样活计相当缠手。虽然算不上什么体力劳动,但长时间的坐在那里,一样让人腰酸腿疼。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对乡下的老人而言,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走在村庄里,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真的,几乎每个画面,都能够成为医治我们思乡的良药。


在村里,于德运的母亲同样赢得大家的尊敬,好的家风历代传承,这位和蔼善良的老人,对儿子的行为不以为然,她只是说儿子只是力所能及的做了一些作家能做的事,换做别人,致富后,也会这样做。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无可挑剔的回答,面对老人,我们只想说,好人必有好报!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在外打拼的我们来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艰辛,真的很希望,更都的路庄人,在异地求生的日子,能够生活更富裕,事业更通达!



和这位眼前的母亲一样,她们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忙里忙外,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涩。事实上,无论我们有多飞黄腾达,父母跟着受益的地方,却是微乎其微的。



也许,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将来的离开,对于固守在乡村的父老乡亲,我们同样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生我们养我们的村庄,早已一片萧条。





碌磙这样的老物件,几乎在每个村庄都有出现,今天我我依然把它呈现出来,别无他,只想让我们在光阴的罅隙里,再次回味那份曾经温润过我们心灵的美好过往。




爷爷,您戴的这个老花镜,还蛮时髦的……


我的婶子,娘家是顺河的,她说,在他们那边,家里种几亩棉花的,简直是小菜一碟。而在稻区的我们,初闻都吓一跳。摆治棉花很累很累,相比而言,稻区的农人,要轻松很多。



丰收的季节,农人的家前院后,都洋溢着满眼的诗意。



每隔几年,母亲都会给我套床棉被,选择的都是最好的棉花。冬日,在温暖的被窝里,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梦里,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广阔的田野。田野里,一朵朵白色的花儿,在家门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知道,那是母亲的棉花开了。




我们因着生活所迫,与故土渐行渐远,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没有远离。



我一直很赞成留守在家的老人有这样的信仰。在这里,大家彼此和睦同居,用信、望、爱诠释着信仰的见证。在爱里,不再有惧怕,在爱里,大家彼此搀拉。



在一簇金菊前,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在我鼻尖蔓延开来。




看到这样的一幕,我忽然想起《桃花源记》的一个成语:怡然自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今年的辣椒大丰收!





在这条乡间小路上,当时行走最多的,恐怕就是身背书包的孩子们。我就是其中一位,每天四次往返,足足跌跌撞撞了五个年头的读书郎,所以对它有着极深的记忆和情感,每每想起它,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让我分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何种感受、何种心情、何种印迹。如今离家十几年了,




看到它们被随意的放置在那里,忽然很想有回家的冲动,南瓜鸡的味道,你还记得吗?



回到家乡,感觉家乡就像被掏空了,昔日的喧闹,早已不在,而今只剩些妇女和老人,还有静静地发呆的小孩。





一幢幢的楼房,似曾相识。





顺河镇李庄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处。



这个采摘棉花的篮子,还熟悉吧!?



和红芋糊涂的大爷。





整个村庄,极其安静,显得有些寂寥。





一只母鸡旁若无人,在柴禾丛中国挠食。



丰收的景象。







有福气的奶奶。






老家的柿子最好吃,有嚼劲,甜甜的,沙沙的,吃起来满口生津。



朴实勤劳的大婶。




九十多岁的老奶奶。








这个俺真不认得,亲们看看是什么?




佛手瓜。




瓜叶散尽,满地尽是黄南瓜。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构成了好美的一幅画。





残留着童年印迹的村间土路。



这才是最地道的老物件,用桑树加工而成的,好久没看到了。




干净利落的老人。



村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



残缺的青砖上,岁月的侵蚀,一目了然。





这个缸,还是很有特色的。





这些南瓜,是农家小院最美的装饰品。









曾经大瓦屋,老供销社,满满的回忆。






村间的小路。



母亲的小菜园,绿色葳蕤。



田间抽水回来。





这个平车,从外观来看,是有点年岁了。



剥棉花。





好吸引眼球的围墙。

坦然面对生活的老大娘。








忠诚的小卫士。





我的目光,长久地地停留在这个石槽古旧的气息里,用手轻轻地拭去它身上的尘土,禁不住好奇:它从何处来?它历经怎样的故事?为何如今,黯然地躺卧在这个被人忽略的犄角旮旯里?






藏在辣椒背后的碌磙,隐藏着往日的旧时光,不管四季如何更替,它都在那里。它总是以飘渺细微的触角,勾画着旧日岁月的难忘情愫;以模糊久远而低调的光晕,渲染着生命长廊中淡淡的寥寞、幸福或感伤。 




喜乐满怀……







慵懒的小猫咪。



刷 fu,乡村的标志。



精神矍铄的老人。







拉棉柴的三轮车。



有孩子的地方,总是热闹非凡。



大大的院落,安静伫立的房屋。



还在酣睡的大冬瓜。





拾棉花。其实种植棉花是很烦琐的,从下种到育秧,再到结出花蕾,棉农人还得给它掐枝打杈,给它治虫防病,不知要经历多少道工序,棉花也知报恩似的,开了一茬又一茬,从初秋一直延续到严寒的冬天。棉花恰是一种高洁的沐浴、坦荡的给予。棉农们起早贪黑,不就是为了这雪白暖意浓浓的棉花吗!






路庄,永远的路庄……





学车车的小女孩……





乡间的土路通往的是朴实无华,低调而不张扬的村子;它是通往我人生思想的启蒙地和精神、肉体故里的通道,它占据着我生命历程中最为纯净、最为重要的位置。








跟着大人去田间的孩子们。



你看,老家的大蒜已经郁郁葱葱了。



棉花拾了一茬,又会长出一茬来,所谓“拾不尽的棉花,打不完的芝麻”就是指此了。



环境优美的路庄小学。



校园里,干净整洁。








水中的倒影。



造型别致的压水井。





路庄的乐易购超市,里面的货品还是很齐全的。





在田间的塑料薄膜下,总是有一些无法长出的蒜苗,需要借助人工,将薄膜抠破,它才能焕发出生命的绿色来。



岁月荏苒,小时候那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随着生活的富足,已陆续被扩建成水泥路,宽敞笔直,但心灵深处,那伴随着孩提、少年时代的乡间小路,却象永恒的经典,弯弯曲曲,蜿蜒伸展在我心海中,润物无声地隐身在我心海的最底层:浅吟低唱,轻歌曼舞。




那条路,永存在和我一样多年行走其上的人的心海,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走出乡村跳出农门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是我们凌空的翼、入云的梯,更是我们走南闯北的坚强基础和维系家乡之念的情丝之一记忆的乡村道路。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路庄这个村庄,心中感慨良多!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许多宝贵的东西都失去了,只有村人的热情和醇厚,依然还在,村庄还像一本打开的古卷,迎候着每一位离家的游子,细细地品、静静地读。

不管你在外生活的境遇如何,路庄,都会敞开胸襟,迎接着你匆匆归来的身影因为,在这里,生长着一种叫作“根”的东西,它像长长的丝线,牵扯着飘泊四方的风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