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情】一河两岸三桥、水润彭桥美景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三伏潭彭桥村,三百多户人家,分居在七个湾子。有几个湾子毗邻雪花垸,另外几个湾子,依通顺河堤而居。河北岸有张家滩、五大姓湾;河南岸有陡堤湾、彭家湾。

  通顺河流经彭桥村,在村民家门口流过,在村民浸湿的脚下流过,奔向远方。彭桥村依河而居,依河而兴,村庄古朴而幽静,民风传统而时尚。通顺河是彭桥人的生命水道,滋养了彭桥人,养育了彭桥人。夏季,通顺河水滚滚而来,河面滔滔,灌溉着良田;深秋,河水涓涓细流,小鱼嬉戏,河虾逗玩;冬春两季,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人们在河埠头担水浣衣,淘米洗菜聊家常,那“笃、笃”的捣衣声,在河面上传得很远。

  水是彭桥村的特色,也是彭桥的灵魂。生活在通顺河两岸村民,用智慧和勤劳,白天耕耘,晚上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惬意。蛙鼓声声,萤光点点。春华秋实的季节,每一份收获,都牵连着村民的心血与汗水,也牵连着彭桥人的苦涩与欢乐。老一代彭桥人,他们为后代种下很多的树木,也招来许多候鸟,低枝鸟巢,择木而栖。

  彭桥村历来以农耕为主,种植品种有棉花、稻谷、大小麦、各种豆类、芝麻、油菜、红薯和小杂粮。上世纪70年代初,彭桥村贫下中农在农闲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披星戴月,人挑肩扛,将耕地改造成高产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农田水利也得到了整修。小路改大路,贯穿村子,连接318国道新修的土路,笔直平整,新栽绿植四季常青。就连手扶拖拉机行驶在土路上,卷起的尘土,也成为乡亲们心中的一道风景。

  桥是彭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岸由三座水泥桥连结着,耸立在通顺河上。一座是毛场桥,一座是通往高铁仙桃西站通顺河桥,再一座就是彭桥了。

  桥与桥相隔大约几十米,近得出奇,而且都是架设在通顺河上,为行人、车辆必经之路。这三座桥的桥面很宽,能同时容得下两辆汽车逆向行驶。连接的公路都是水泥路面,路两旁栽着香樟树,郁郁青青,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毛场桥系1964年由沔阳县水利局拨款施工修建,它解决了两岸人家的来往于毛场街进出的方便。后随着重型货车、私家车不断增多,无论桥面宽度还是承载能力,都难以满足通行需求。前些年,通过对此桥加固改造,新桥比老桥更是宽敞气派,助力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彭桥,一是地名,又是桥名。静静的通顺河,晃悠悠的木桥,清清的流水,还有袅袅炊烟升起的村庄,那是离乡的游子牵挂家乡的一座桥!起初的彭桥是座木桥,几根木桩立于河里,长短不一的木板铺在桥面,也没有扶栏。木桥横跨在通顺河两岸,两头连着曲曲折折的小路,直通田野。人们从木桥走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世纪末,彭桥村才将木桥修建成一座水泥钢筋结构的桥梁。

  仙桃西站通顺河桥在两座桥的中间,建于2011年,桥面宽阔平坦,是一座开放的桥、幸福的桥、伸向远方的桥。仙桃西站位于汉江边上,当你驾车走过仙桃西站通顺河桥,经彭桥村雪花垸,穿双剅村的光沿湖,就到达了雷场村境地,眼前会看到一座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坐落在雷场村的仙桃西站了。

  桥都忙!最繁忙的要数仙桃西站通顺河桥了。农村中巴客车、轿车摩托在桥上徐徐而过,来来往往。远处,火车“呜、呜”的汽笛声,响彻在田野。还有村庄的鸡鸣犬吠,麻雀叽喳,小贩吆喝,蝉声蛙鸣,牧笛悠扬,汇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乡村大合唱。

  彭桥村是一个具有耕读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名村。出过举人、秀才,人才济济。如今的大学生、硕士生,比比皆是。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有古祠堂,古庙宇,四井口民居。有传承至今的民间唢呐、锣鼓家艺,武术和地方戏曲等娱乐活动。有吃百家饭的工匠和手艺人,如榨油、酿酒、镶牙、缝纫、写酥文、碳素画、打铁匠、竹篾匠、木瓦匠。特别是大年三十、正月十五的晚上,给过世的亲人上灯的风俗,流传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彭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门前铺设了水泥路,楼房林立,电灯电话。在镇委、村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前几年,对通顺河彭桥段展开河道淤泥疏浚,河面垃圾清理等工作,两岸种上树木,村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在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拂下,彭桥村紧抓机遇,以新农村试点村《批复》为动力,按照“一河两岸三桥”布局,打造村庄新靓点。科学谋划发展,实干创新创业,厚植文明乡风,创造村美人和。在实施过程中,彭桥村将基础建设、庭院整治、植树造绿、垃圾清理融合起来抓,正在逐步改变村容村貌。一幅美丽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一个“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彭桥将呼之欲出。

  走进彭桥村,村民盼望许久的新农村建设规模已初具雏形。村路平坦宽敞,村庄粉墙黛瓦,休闲场地雅静,健身器材齐全。通顺河两岸垂柳青青,河水粼粼。绿莹莹的荷池,荷花正含苞欲放。水润彭桥,彭桥水润,有雪花垸肥沃的土地,有通顺河澄澈的河水,才有村民的致富小康,民生福祉。

  通顺河两岸,是乡愁,也是梦想。新农村建设为村民带来美丽家乡,此景此情触动了多少人乡愁记忆的心弦。工作在外地的张玲说:“彭桥是我的家乡,也是我养老的地方!”

  以农为本,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成为彭桥村文化特色的追求和梦想。大自然也赋予了彭桥村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在不背离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下,将这些资源融于新奇的创意,包装打造出自己的旅游风格和个性的品牌。不追求赚钱,为的是彰显出一定的影响力,让游客留住乡愁,放飞梦想。如发现和挖掘本土农耕文化;农产品的观赏、采摘和深加工;手工艺品的传承;地方戏剧和古迹史话的展演,当地名人、乡贤的尊崇等。

  彭桥村境内休闲功能板块特色很多,如榨油、土窑、黄花菜等,都是值得去开辟的。

  榨油,是一种传统的作坊手工技艺。彭桥的张家榨,是一个老榨坊,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上世纪中叶,筑窑取土,烧砖建房,大队有窑厂,小队有窑业,出产的是无字青砖。

  当年,大队窑厂是邓友元负责,下放在彭桥的武钢知青把他接到家做客。其父母以为他与武钢厂长平级,是个大干部,不敢怠慢,求他让孩子提前回城,最后闹出笑话。

  文字砖,对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官制、户籍、民俗、姓氏等方面,都是珍贵的材料。彭桥村清朝王举人府邸所砌的砖,全用的是文字砖,制作有“进早记”的字样。也许,我们今天还可以寻觅到那些砖来,去了解其历史的印痕。

  彭桥黄花菜,又称金针菜,原名叫萱草,古称“忘忧草”。

  在彭桥,传说黄花菜是神医华佗治病的银针变成的故事。华佗给老百姓治病,不慎掉了一包针灸的金针,随后,这里便长出许多开黄花的植物。当地百姓每遇到大疾小病,常挖其根煎汤,饮之即愈。为纪念华佗,人们称这种植物为金针菜。又因开黄花,也叫黄花菜。

  ……

  彭桥,充满着诗情,也充满着画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