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丰县, 有一种上街叫做赶集, 11张照片换回你甜蜜的回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大家都在看

请原谅:一个平台的能力太有限,这次我只选择了这位91岁的老奶奶!

——————————————————————

图文:红艳

滞留在记忆深处的赶集场面,是童年里最温润最舒贴的色彩,那些片段里,裹挟着我们最纯粹的本真,和最难以忘却的生命枝蔓。

这应该算是个标准答案:在大多数农村长大的孩子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赶集了。感觉和吃大席几乎没什么两样。

集市上的糖糕和包子,是最大的诱惑。

那时赶集的时间好像是阴历中的双号,每逢赶集的日子,每个村庄的乡民几乎“倾巢而出”,短短的个把小时,就把冷落的街道喧闹出极大无比的分贝。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相互置换着单薄的希望和内心的喜悦。

当然,大人关注的,大多是各种各样的农具。

这样的筐子,是用荆条编的,现在很少见了。

有些手艺人,现场编织,这些都是些频临失传的老手艺。

乡村的赶集,更加贴近生活,不需要固定的摊位。

去的早的人,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把东西摆在上面,就算是自己的摊位了。空闲的时候,摊主之间也会彼此相互交流,询问彼此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的情况,你家在哪里?有几口人,儿子寄钱回家没有?

孩子们的目光常常会定睛在这上面,什么果子啦,红三刀啦,那时吃起来可香啦!

这些手工编织的小框,也特别受农人们的青睐。

家里有些土鸡和土鸡蛋什么的,也是直接拿到集市上换取不多的零花钱。

那时的人虽然不用电子称,用从不会缺斤少两。赶集,是那时乡村最美最醉人的一道风景。

卖小鸡和小鸭的随处可见。只是再也听不到那时遛乡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小鸡了,卖小鸡……

在集市上听到老家人久违的乡音,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村民那些褐色的古铜色的脸,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我想,有一天,我还会回到故乡,我还会去欢口街赶集,来感受故乡义无反顾的接纳和拥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