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的乡土气息:又见“八岁毛”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华德阳

我任教的学校是县直小学,按理说像“八岁毛”之类的乡土特色,应该是绝无仅有了,出人意料的是,我班就有一个男生仍然顽固地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注意到,他后脑勺后有一缕长长的头发,就是那将近十几年不得一见的“八岁毛”。他一说话,眼睛眯成一条线,“娇”地话都说不清,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此后又和他沟通了几次,没有获取任何信息。果然应了民间一句话,留“八岁毛”的都是宝贝疙瘩,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农村人永远追不上城里人的时尚,城里人总是怀想乡下尘封的日子。留“八岁毛”曾经是多少男孩子的梦想。

要想留“八岁毛”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男孩、老大、娇惯。如果有四五个或五六个姐姐,“男孩”这一性别就至关重要了,他就是老大,姐姐们是不能排在前面的;这样的男孩自然娇惯,物以稀为贵,再加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不留八岁毛谁留?

留有八岁毛的男孩最好别惹他,他虽然没有哥哥可以为他出气,但是他的姐姐们可一个个口若莲花,个个是刀子嘴,能把你解剖地无地自容;他的父母自然护犊子,就这一根独苗,哪能受一丁点委屈?于是乎,留八岁毛的男孩成了孤家寡人,犹如大观园的贾宝玉,周围都是一群女孩子。

这里的八岁应该是虚岁,意即到了八岁就可以把“孬毛”一剪,从姥姥家换来一只羊,然后从事放羊的“事业”:大羊下小羊,羊生羊,子子孙孙无穷尽;卖了羊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再放羊,形成放羊——娶媳妇——生孩子——放羊的自然循环、生命交接。

别小看放羊,这可是个美差,犹如公务员出国学习,只有一定的级别才能享受。我们把不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批评为“放羊”,把“羊”往草地上一撵,让“羊儿们”自由自在地吃草,自己闲看天边云卷云舒,漫随庭前花开花落,多恣啊!

所以,放羊的多是不能干重活的老头和娇惯的小孩,当然如果和娇惯到一定程度的一比较,留八岁毛还去放羊也是混得比较差的,别人是丢脸,他有点丢“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