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的父母来到了我生活的城市,临走时父亲说了一句话……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文:远方的游子

对故乡而言,我们很多人都是不折不扣的“逃兵”。在外寄居挣扎的日子,我们借着自身的努力,也借着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总之,我们在城市安家了。随着我们生活条件日益变得丰裕,接乡下的父母来城市,一定是很多游子心中的祈求。

我也一样,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和父母在城市相处的日子。但今年的暑假,我终于将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父母今年69岁,在家里还种着9亩多地,虽然机械化在乡村越来越普及,但很多时候,人力的付出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农忙的日子,那种劳累,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

我和妹妹曾多次劝他们放弃,但倔强的父亲每次都回应的异常冰冷:不种地,我在家闲着干啥?好在,家乡的一个农业合作社租用了一大半的土地,父母面临的压力,也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其实,在乡村,父母的存款已足够他们养老,按照常人的思维,跟着自己的孩子在城市生活,干干净净的,应该是件很惬意的事,但从前几次父母匆匆折返的节奏来看,似乎,他们对乡下的一切,还是一如既往的难以割舍。

后来,我和妻子商议:是不是父母和我们住在一起不习惯?妻子平时不喜欢吃咸辣的食物,而北方的父母烧菜口味一向偏重。为此,我和父母打电话说:“”如今是农闲的日子,再者,我们也新买了一套房,你们可以单住,希望你们能够来杭州住上一个暑假,如果适应了就长期住在这里”

在左劝右说之后,父母终于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从江苏丰县来杭州,非常便利,在家门口的路边,就有大巴直达,父母和小外甥是下午一点坐上车的,但晚上九点一刻,就到了高速出口。

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家里,为了让父母住的舒畅一些,我们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并在前几天,开通了燃气,便于母亲做饭。

车上,母亲因为担心晕车,几乎一路上没有吃东西,当妻子提出要带他们去外面用餐时,一贯节约的母亲,连说不用不用。她和小外甥,每人吃了包方便面。

完后,母亲把方便面的盒子收拾好,才洗澡休息。

这套为父母准备的房子,为三室一厅居室,属于花园洋房,周围的配套设置相对优异,离国家5A级森林公园仅一百米的距离。

我工作的地方,在另外一个城市,为了事业,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这次父母前来,我和妻子轮流陪伴他们。首先,我带父母到附近的星际影城去看电影,很明显,父母完全不适应如今的3D画面,看到一半两人就睡了,在结束回家的时候,赶上了下雨,于是我们就在这里躲避。

对父母而言,见到孙子的欢愉,是最真切的快乐,一天里,父母围着唯一的孙子,问这问那。

父亲拿着自己孙子成长的相册,不停的看来看去。似乎,想在从中弥补些许的遗憾。

妻子说,附近有一个比较地道的餐馆,那里的西湖醋鱼,非常好吃,于是就带着父母前来品尝。

相比而言,母亲更显得适应城市里的环境,她说,每天早上起来,自己都会去小区里走走,有时到外面的公园逛逛,回来后再看看圣经,洗衣做饭,忙的不亦乐乎。

印象里,几乎很少看到父亲微笑的样子,在我和妹妹求学时段,他们的笑容被生活的重担消融。

父亲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爬山,考虑父母的年纪,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走走停停。

我和妻住的地方,离父母有600米左右的样子,每次晚饭,我都会来这里用餐,父母的饭菜里,有老家的味道……饭后,父母总是把我送到我小区的门口,他们才依依不舍的返回。

事实上,父母自从结婚以来,两个人在一起拍照的次数,很少很少。

我用手机,把父母的身影尽量多的保存下来。

父母真的老了,从这个侧面,我忽然发现父亲曾经伟岸的身躯,已经驼了。

 从父母彼此对望的眼神里,我能读到一份温暖,纵然这温暖对我而言来得这么迟。


父母说,在杭州生活我们啥也舍不得买,丰县农村的西瓜才4毛钱一斤,而这里一块八,老家的大蒜五毛,这里要四块九,老家的包子一块钱两个,这里一个就要一块五……为此,妻子都是每天一早就买好所需的东西送去。

父母在小区的家门口留影。父亲总是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而深深感到欣慰。


父母来杭州之前,家里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就绪。但在这里的每一天,父亲天天都在看徐州那边的天气预报,他挂念家里的小狗小猫小鸡,更挂念田里庄稼的长势。

同村的一位负责照顾家中的大哥,几乎每天都会发来照片,把家里的状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父母面前。

父亲和我的小外甥合影。这次让小外甥跟着前来,也是为了排遣父母的寂寞。有一个孩子闹腾,会充实很多。

儿子除了做功课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陪爷爷奶奶。

有时,父亲也会长时间的沉默,我不知道他内心在真正的想些什么。其实,父母来到的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他们孩子的身边。周围的环境再美,小区再高端奢华,这些都不是他们考量的因素。

这天下午三点钟,父亲接到了老家的电话,说是家里下了暴雨,黄豆被淹了,玉米都歪了。我说,不去管他了,那几亩地,也卖不了几个钱。但父亲却斩钉截铁的说:不行,我得回家!

原本一个暑假的相聚,因着一场雨,就结束了相聚。第二天下午三点,我和妻子驱车到高速路口,等待前往丰县的大巴。

在父母离别转身后,红了眼眶。只不过这一次,望着远走的背影默默流泪的,不是父母,而是留在大城市的我们。临走时,父亲说了一句话:昨晚,我们送你回去后,我和你妈坐在桥头哭了一个多小时……

听了父亲的话,我流如泉涌。父母老了,不是他们白了几根头发,不是多了几道皱纹,而是他们望你的眼神中,竟有一丝孩子般的依赖。 但现实总是那样的无奈,那些曾经牵着你的手上路的人,终有一天要离别,走他们自己的路。

当晚12点半,父亲平安到家,在电话里,一旁的母亲大声说,到明年,家里的地就不种了,到时跟着儿子在杭州“安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